《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節 《華僑日報》的創辦人和辦報宗旨

從《香港船頭貨價紙》到《香港中外新報》,從《中外新報》到《香港華商總會報》以至《華僑日報》,報紙名稱雖異,但接續刊行,不曾間斷,報導的內容一直以商業消息和社團活動為主,可見各報實是一脈相承並逐漸成長起來的,見證着香港一百多年間的歷史進程,尤其是華人社會的成長和迅速發展。《華僑日報》的變遷,則一直與創辦人岑維休及其家族息息相關。

一、岑維休創報經過和辦報宗旨

《香港華商總會報》放盤後,華南石印局代表岑維休與兄長岑協堂及其同事陳楷集資,組成一間有限公司,於1925年3月至4月間接手了該報的設備和出版權,並於6月5日正式創辦《華僑日報》。24岑維休,字穎相,號熙堂,1897年生於廣東省恩平市江洲草朗村,幼年父母雙亡,隨兄旅居香港。25在香港育才書社讀書,該校是華商劉鑄伯與猶太人嘉道理集資創辦的學校,以教中文為主,英文其次。1915年岑維休得英文教師推薦,進入英文《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工作。《南華早報》創於1903年,初稱《南清早報》,亦稱《南華晨報》,創辦人是英國人克銀漢(Alfred Cunningham)和謝纘泰(1872-1943),由外商資本和華人資本合股經營。每天出紙對開一張,售價一角,日銷約五六百份;以普通市民為讀者對象,傾向「大眾化」路線。該報於1906年出現財政危機,次年美國人諾布爾(J. W. Noble)成為董事會主席。1909年,《南華早報》的印刷出版經營發生困難,董事會聘用一位年輕的蘇格蘭人懷利(一譯威利;Ben Wylie)監管印刷業務,他在六年間做出相當成績,獲任總經理,此後懷利一直在該報服務。26至1948年退休,居港凡三十八年,1955年在南非的德爾班病逝。27

岑維休初時在《南華早報》做文員,負責校對,常常校出一般人不容易看到的錯誤,為報社「老總」懷利賞識,承諾他只要做得好,過了試用期,月薪就由十五元跳升到七十五元。岑維休學會了使用英文打字機,成為老總的助手28,不出數年,就升任為營業部門的高級職員。在《南華早報》十年的工作閱歷,使得岑維休對辦報既有興趣又有經驗,於是着手創立自己的報紙。29他從1925年創辦《華僑日報》開始,直至1985年12月逝世為止,主持《華僑日報》逾六十年,這在報業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華僑日報》的創辦人,據載還有林建生、黃應元,及其後加入的李星明等。30

據《華僑日報》創刊號的報頭資料,該報的英文名稱是Overseas Chinese Daily News (Wah-Kiu-Yat-Po),督印人是黃應元,社址在元安里一至二號,代理處包括香港、九龍、省城、澳門和佛山,其餘各埠俱由郵局代寄。31全份報紙共有十四版(頁),編排如下:第一版為副刊「香海濤聲」,第二版為「論說」、「本報專電」,第三版為「粵省要聞」,第四版為「中外要聞」(一),第五版為「粵省新聞」、「華僑消息」,第六版為「西電譯要」、「本港新聞」,第七版為「本港新聞」,第八版為「本港新聞」(二)、「經濟新聞」,第九版為「專載」,第十及十一版為「遊藝錄」,第十二版為「中外要聞」(二),第十三版為「常識」,第十四版為「船期」。副刊放在頭版,並且有〈香海濤聲的出版宣言〉,是頗為別致的,瞬即廣泛受到讀者歡迎。

《華僑日報》創刊時,中華民國成立已十四年,但政局動盪,社會不安,香港情況雖稍異於內地,不過本地佔大多數的華人實與全國聲氣相連,識者尤具憂國憂民之思,愛國之情亦常溢於言表。當初《華僑日報》甚至連所刊的廣告,也有一番高論:

頻年變亂,舉國騷然,虎視眈眈者,外有強鄰,欲逐逐者,內有軍閥,民生凋敝,正誼淪胥,國勢阽危,有如纍卵,仝人等惄焉憂之,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義,共組是報,以期矯正群眾之視聽,聯絡工商之感情,進而維持國際地位,發揚民治真諦,外察潮流,內觀現狀,凡有可以貢獻於社會者,當竭其一得之愚,但救國匡時,責非獨任,同人等抱此宏願,尤望社會人士進而教之。

接着宣稱「本報主持正誼,不偏不黨,本平民互助之精神,促進社會教育,輸進群眾智識,提倡國家實業,發揮民治真詮」。接着認為報紙「非一家之私言,而社會之公言也,惟其為公言,自當本良心之主張,發公平之論調,與甘為一黨一系之宣傳機關者,不可同日而語」。32文人辦報的本色現於言詞,但強調「不偏不黨,本平民互助之精神」,「以期矯正群眾之視聽」,藉此「促進社會教育,輸進群眾智識」,發揮民辦報紙的功能,此其一;「聯絡工商之感情」,「提倡國家實業」,表現了商人辦報的用心,此其二;「進而維持國際地位,發揚民治真諦」,亦具建構現代民族國家的抱負,此其三。上述論調,充分反映了商業報紙初現時期的特色,當中仍夾雜着文人辦報的作風,《華僑日報》並非自始即是純然「在商言商」的報紙。

《華僑日報》的創刊詞〈本報出版宣言書〉指出,中國內則「南北分裂,軍閥割據,……而奸魁豪猾,利用共和」;「外而僑民散處各地,無軍艦之保護也,有駐在各國之公使,而公使對僑民,漠然不關痛癢也,有駐在各埠之領事,而領事對於僑民,又漠然不關痛癢也,故我本有國,而幾等於無國之民,亦可哀也。今於本報出世之日,惟有申明本報宗旨及其希望之前途。嗚呼,舉國棼亂,手無斧柯,而惟藉此無聊之筆墨,思挽狂瀾於既倒,吾固極知其難也,然雖知其難,律以匹夫有責之義,焉敢不勉,仲尼氏[孔子]知不可而猶為之,竊慕斯旨,願與海內人士共勖焉。」繼而以注意教育、體育、實業和道德四項為言:

第一、僑民當注意教育。「近數年來,要人萃其全神於兵爭,……方且藉教育為名,百端向商民抽剝,某項捐輸,則曰撥作教育費也,某項附加,又曰撥作教育費也,實則移於戰鬥,學校不能沾溉其毫末。」因而認為「今欲振興教育,惟有由海內外人民,自籌自辦,絲毫不經達官偉人之手,免被其侵漁,此本報所欲告我僑胞者一也」。

第二、僑民當注意體育。「吾國以不武聞於天下,東方病夫之誚,自宜急謀湔雪,故德育智育體育三者,誠宜並重,然體育苟先欠缺,則德智二者,均無可言,……三育當以體育為根本,此不磨之論也。」所以,「本報有見於此,極力提倡體育,近人盛言新文化,吾人欲以新武化代之,凡對遠東運動,及學校團體運動,無不鼓舞之而振作之,而尤以對外競勝,視為關於國體之榮譽,故於報內增加足球消息一欄,他時更及籃球壘球排球泅泳國技等記載,以振起我國魂,而一新其氣象,此本報所欲告我僑胞者二也」。

第三、僑民當注意實業。〈本報出版宣言書〉舉例說,「辛亥革命,藉僑民援助之力,至多且偉」,但民國建立以來,百廢待興,如以僑民資本「開發內地之富源,速則十年,遲則二十年,民強國富,計日可待,良以我國工人堅忍耐勞,實為優點,以此特別優美之性質,利用海外僑商之投資,何業不成,何事不就,乃近日當局者,不為勞資互調之論調,而偏為勞資互鬩之狡謀,……而因此之故,海外僑胞,遂以官廳為騙子,視內地若畏途,相率裹足不前,影響及於實業前途,殊非淺鮮」。在此情況下,僑民既無望於官廳之援助,「惟有量其力之所及,向前奮鬥,能自辦則自辦之,不能則合眾擎之力,以開設大工廠,振興一切實業,而不許官吏橫來干預,此本報所欲告我僑胞者三也」。

第四、僑民當注意道德。「我國自歐風輸入以還,浮浪之徒,於新道德無所獲,而先吐棄五千年神聖相傳之舊道德,近且愈弄愈橫,而有仇孝獎淫之邪說,不遏其流止其沸,勢將淪人道於獸道。」影響所及,即使旅居海外之僑民亦所難免,「而邇來青年之士,已多被此等惡空氣所傳染」。政治混濁終有整理之時,武人橫行終有廓清之日,「而獨此道德淪亡,人心陷溺,不啻墜全國於萬劫不復之深淵,所關非細故也,孟子有云,吾為此懼,竊本斯旨,以提倡道德自任,願共勉焉,此本報所欲告我僑胞者四也」。

《華僑日報》於創刊之日,即舉此四項與僑民共勉,由注意教育到注意體育,由注意實業到注意道德,宗旨明晰,先後有序。結語說:

以上云云,不過略舉梗概,而勿謂老生常談而不屑注意也。凡辦一事,必須貫以精心持以毅力,然苟帶有一黨一派之色彩,則言論宗旨,失其持平,莫由發表其良心上之主張,本報惟跳出黨派以外,以冷靜之頭腦,批判時局之是非,凡有利於國,有益於民,雖艱險勿避,不為威屈,不為利誘,區區此心,必求無負我天職,本此宣言,堅守無懈,知我罪我,聽之而已。33

平心而論,《華僑日報》的創刊詞表達了對國計民生的關懷,向廣大的僑民提出建議,報紙以「華僑」為名,因此要有華僑的視點和考量。其宗旨在平實中見真摯,在務實中見理想,證諸此後七十年《華僑日報》的作風和路線,基本上並沒有偏離當初作出的承諾,教育與實業並重,也一直得到文教界及工商界的支持和讚賞。

二、《華僑日報》初創時的特色

《華僑日報》創辦的時候,社會環境和物質條件並不十分理想,根據報社中人的分析,主要原因有四:首先,是文化不振,「香港在未開闢之前,不過是一條漁村,毫無文化可言,開闢以後,我們華僑,又注全力於商務的發展,因之,香港到了那個時候,雖然有了八十年以上的歷史,而仍然是一個文化落後的地方,學校不多,報紙更少,因為華僑的教育不普遍,沒有讀報的習慣,報紙極難站得住腳」;其次,是讀者不多,「由於華僑注意商業,尤其是和英國及其他各國做生意,有了子女的人,多數要他學習洋文,對於國文,都似乎滿不在乎,如果他們要讀報,讀的都是西報,決不會拿中文報紙來閱讀,因此,在當時辦一張中文報紙,極難取得廣大的讀者」;再次,是商情未好,當時香港「因為國內軍閥割據,頻年戰爭,對內貿易無法展開,報紙所靠的廣告收入,微乎其微,因為商家沒有相當生意可做,就不大注重廣告宣傳」;還有,就是物力未充,當時「一切印刷報紙的器材,都不甚充實,譬如排印新聞的活字,就只有二號,四號,五號這三種,鑄字機器,印報機器,也不易設備,多數報紙限於資金或其他原因,都要排用『搭印』辦法,即是要找別人代印,工作異常草率」。34

六十年後,1985年12月21日,《華僑日報》一篇悼念創辦人岑維休的社論,強調在六十年以前的香港,要創辦一份中文報,需要莫大的勇氣及魄力。接着說:

維休先生與其令兄協堂先生及陳楷先生三人,六十年前創辦《華僑日報》時,均非如何富有,以致開辦《華僑日報》之後,遭遇無數困難,其中最重大的一項,不消說是經濟,其次是中文報業各種人才非常缺乏,加上印刷工具又不像目前這樣現代化,所以備嘗艱苦。35

《華僑日報》在那樣的環境下,仍然拿着九牛二虎的力量去辦,「其動機純然出於愛祖國,愛同胞」,而在發展過程中是有幾個成功因素的。首先,就是倡始星期日不停止出報。當時不僅香港的報紙有一個星期日停刊的習慣,就是國內各地報紙也有這樣的習慣,但站在報導的立場來說,一張報紙是應該無間斷地出版的,因為新聞天天發生,讀者也不會因為星期日而不讀報。《華僑日報》一創辦就首倡星期日不停刊,但因為當時排字工友照例要在星期日休息,必須排除這一困難,報紙才可以繼續不斷地印出來供應給讀者,於是該報就巧妙地利用石印這一方法來解決排字的困難。6月5日創刊之後,跟着在第二天就用石印出版新聞紙號外,使消息不致中斷。「石印」即石版印刷,是平版印刷的一種方式。36當時承印《華僑日報號外》的,是南華石印局,舖址在荷李活道元安里一號至二號37,亦即《華僑日報》社址。

1925年6月6日出版的《華僑日報號外》共有四版(頁),五彩石印,內容編排如下:第一版是廣告,第二版是「時評」、「本報專電」、「粵省要聞」,第三版是「西電譯要」、「香港新聞」、「最近之要聞」、「體育消息」,第四版是新聞圖片。第一版有大幅插畫,繪一個穿西服、結領帶的人騎在奔馳的馬背上,手持大旗,旗上有「華僑日報」四字,旗杆頂部是毛筆筆端,非常吸引人注意;下面印出〈本報七大特色〉,內容與創刊號所列的相同。38報紙印出後引起社會很大的注意,全港讀者為之讚嘆,這在當時是其他報紙難以做到的,但讀者漸漸習慣了星期日仍要買報看報,甚至認為星期日出刊是報紙的責任。《華僑日報》有首倡之功,因而在報界佔了優勢。不過,6月7日星期日該報並沒有出紙,最先在星期日出紙是6月14日,原因可能是創報之初,一時並未準備就緒;更可能是基於讀者沒有在星期日看報的習慣,所以先作預告,然後在第二個星期日才出版號外,以收更大效益。

岑維休創辦《華僑日報》後,繼續錄用《香港華商總會報》的工作人員,因此,《華僑日報》的第一任總編輯就是《香港華商總會報》的總編輯李大醒。李大醒又名鵬超,筆名醒,別號砭頑,在任職《香港華商總會報》之前,做過香港《廣東日報》協編,曾於1905年5月23日發表長篇論說〈敬告會議對付美約之諸君〉。39但《華僑日報》創辦不久,李大醒即辭職離開,岑維休遂邀請自己的好友胡惠民出任該報的總編輯,胡惠民原先在廣州孫科(1891-1973)、李錄超辦的英文報紙Daily-Sun擔任記者,是一位比較理想的人選。胡惠民上任後,聘請熟悉廣東情況的張知挺主編廣州和廣東各縣的新聞版,力求較快較多地報導內地重要新聞,方便一些香港居民瞭解家鄉的情況。此外,胡惠民還親自赴上海物色記者(當時稱為「訪員」),將上海即日發生的新聞,第一時間以電報的方式發回香港,使《華僑日報》可以比其他報紙更迅速地報導上海的消息,方便了香港的上海幫商人,以及與上海生意來往密切的香港商人。他還在上海為《華僑日報》買了一副捲筒機回來,使印刷報章的速度加快了,當時香港報紙都是用平板機印報,出紙緩慢,而且要用人力攪動,捲筒機則用電力發動,出紙很快。40胡惠民任《華僑日報》總編輯時,只不過二十餘歲,他在《華僑日報》服務了十年左右,轉而從事商業,創辦恒興紙行,專門為各報社供應新聞紙張,憑着他在報界的關係,生意興隆,隨後他也出版過幾種日報、晚報、雜誌和畫報。4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胡惠民辦的《東風》周刊,是一種畫報,1946年仍在出版。42在胡惠民之後繼任《華僑日報》總編輯的,即是張知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