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乡村路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1.乡村交通建设

近年来,北京市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对通公交、校车和旅游休闲、产业物流等乡村公路实施了“窄路加宽”工程,排查乡村公路隐患点并实施治理,加强老旧危病桥隧函改造。截至目前,全市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804公里。按行政等级分,一级89公里,二级379公里,三级1467公里,四级11830公里。乡村公路桥梁1885座,其中大桥32座、中桥333座、小桥1520座。乡村公路路况水平基本处于良好状态,乡村公路列养率100%,中等路以上比例逐年提高,2017年达到90.58%。此外,研究制定《北京市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建、管、养、运四个方面提出了十大举措,全方位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并从标准体系入手,制定了《北京市农村公路设计导则》和《北京市农村公路技术评定规范》两项地方标准,有力推进乡村道路建设。另外,乡村公路及桥梁养护监管不断提升,2017年底率先对乡村公路MQI进行系统检测。郊区客运水平不断提升,现有郊区客运企业11家,运营车辆4394辆,运营线路442条,日均客运量120万人次,达到市区公交客运量的12%。现有郊区客运场站(5级站)185座,候车亭11200余个。

2.农村街坊路建设

农村街坊路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延伸,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村内主要街道、次要街道和通往群众住户门口的甬道。自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北京市农村街坊路建设步伐加快,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快推进街坊路的提质、提标和通路到户,农村地区的出行条件开始得到根本性改善。目前,全市乡村路网基本形成,街坊路硬化率超90%。“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资300亿元,共建设农村街坊路1亿平方米,路面质量明显提高。村内主要道路水泥路面和柏油路面占比为97.8%,与10年前相比提高5.3个百分点。其中,柏油路面比重提高到45.1%,提高12个百分点。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为99.3%,与10年前相比提高11.8个百分点。

表1-2 乡镇与村交通设施(2016年)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北京市统计局。

(二)村镇供水蓄水水平不断提高

2017年,北京市所有乡级单位均实现了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北京市村镇地区现有供水设施5582处,其中,集中供水设施3689处,分散式供水设施1893处。全市27.78%的村庄由新城自来水厂和乡镇集中供水厂供水,其余村庄由单村供水站供水;农村供水设施服务人口685万余人。92.6%的村庄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100%的村庄饮水经过安全用水检验,基本上保证了农村居民的用水安全问题。通过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改造老化供水管网1.4万余公里,为农户安装计量水表98万块,133座集中供水厂、2850座村级供水站全部完好运行使用,完好使用率达到100%。此外,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状况,结合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农村雨洪利用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建成1200余处农村雨洪利用工程,蓄水能力达2932万立方米,主要包括砂石坑、老河湾、坑塘、庭院、设施农业膜面集雨等形式。累计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6500万立方米,有效补充了农业灌溉用水,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农村清洁能源利用超常规推进

自《北京市2013—2017年农村地区“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市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加速推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2513个村庄、约95万户住户“煤改清洁能源”任务,基本实现南部平原地区农村“无煤化”。其中,2017年完成901个村庄、36.9万户的“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并同步完成全市1514个村委会、村民公共活动场所和94.6万平方米籽种农业设施的改造工作。2017年在山区乡村还探索开展冬季清洁取暖的有效方式。目前,全市已完成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农户取暖煤改清洁能源。此外,郊区清洁照明系统得到了很大推进,目前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村庄和农户,共建设村内直管荧光灯14万只,村内节能路灯30余万盏,太阳能路灯18.1万盏,户用节能灯更换1300万只。节能路灯和太阳能路灯工程建设覆盖了全市农村地区的村庄、34个旅游景点、200余条乡村旅游线路、40个农业观光园,基本满足了郊区的照明设施需求。

(四)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北京市从“十二五”时期即启动了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不断优化,目前村级宽带互联网接通率达到99.9%。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成立了北京农业互联网联盟,建立了62个“农邮通”服务站,培育了“嘉农在线”“猪联网”等全国行业垂直电商平台,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全市13个郊区200多个农业生产基地开展应用示范。以优化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点,实践中,北京促进互联网与都市型农业、休闲旅游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业有效融合,提升农产品营销能力,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截至目前,全市48.8%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京东、亚马逊、中关村在线、58同城、赶集、美团等第三方交易平台积极向农村拓展,形成良好的区域网络营商氛围。此外,北京市深入推进互联网在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十三五”以来,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了村级党务、村务和财务“三务”公开入户电视点播试点,推进32个智慧乡村建设。

表1-3 北京市农村电力与通信设施基本情况(2016年)  单位:%

资料来源: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北京市统计局。

(五)邮政快递业提档升级发展

邮政和快递物流业是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组成部分。北京市村邮站建设自2009年开始,由市农委和市邮政管理局联合推动实施,实现了村村设立邮站。2011年,北京市新农办、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邮政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北京市村邮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京新农办〔2011〕3号),确定村邮员为公益性岗位,保障了业务的正常开展。截至目前,全市村邮站总数为3674个,村邮员总数为3916名。2012年至2017年,全市涉农区财政实际拨付村邮员补贴总金额为1.5亿余元,人均补贴500多元。2017年全市村邮站日均接收信件、报纸、包裹、速递等邮件数量约3.43万件。近年来,随着快递物流专业化经营,大力开发农村市场,以快递下乡服务“三农”为重点的连锁配送业务快速发展起来。特别是为了服务“三农”工作,发挥邮政行业品牌、网络、信誉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发以农业生产物资和农民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要的连锁配送业务。目前,快递下乡服务“三农”在全市16个区、182个乡镇、3906个村末端网点。围绕“乡乡开店、村村设点”的目标,快递行业建立了以乡镇网点为经营管理中心、村加盟点为扩展服务区域终端的连锁综合经营网络。快递下乡服务“三农”形成了一条连接工业企业、商贸企业、零售商店和农户的市场链条,开辟了一条工贸商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新的流通渠道,积极探索了“双向快递物流”经营模式。

(六)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起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区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依托、乡镇医院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急救网络也初步形成。到2016年底,全市97%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78%的村有卫生室(站、所),78%的村至少有一名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北京农村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也日趋完善,基本构筑了以图书室、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数字影院、健身设施及场所、党员活动室等为主体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目前,全市四级文化设施建有率达到98%,全市86%的村庄有体育健身场所,93%的村庄有图书室、文化站,50%的村庄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75%的村庄建有老年活动中心,90%的村庄建有数字影院。同时,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全市20%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49%的村庄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80%的村庄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1/3的村庄有幼儿园、托儿所。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全民健身设施镇村全覆盖。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培育文明乡风,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

(七)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护机制不断健全

管护机制是决定农村各项基础设施运行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护上,不断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工作的理念,整体上从重工程建设向建管并重、更重管护转变。目前,北京市已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各部门联动机制、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体系,将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如公共厕所、路灯(含太阳能路灯)、垃圾处理、环境卫生等设施纳入市政市容部门管理范围,供水(含消防用水)、污水处理、雨洪利用等设施纳入水务部门管理范围,绿化纳入园林绿化部门管理范围。在此过程中,各区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工作。例如,海淀区率先出台了《海淀区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意见》;丰台区提出达到农村基础设施“三有一要”,即投入有保障、管理有队伍、服务有质量、设施运行要正常的目标;平谷区成立了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该项工作;顺义、通州、门头沟、大兴、密云等区也分别制定并印发了区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方案。一些农村将基础设施维护纳入村规民约,明确由农户管理,责任到户、到人,有效地保证了这些设施的完善和良好使用;还有一些村委会,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类型多、技术要求高的现实,自主成立了设施管护维修队,建立了农村设施维护的自治组织。

新近发布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要制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标准,落实管护资金,建立稳定的管护队伍,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加强管护人员专业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督促管护人员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解决出现的问题,保障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建立完善考核机制,明确考核内容和流程,督促各区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坚决防止出现“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的现象。在垃圾和污水处理、厕所保洁、环卫等领域,结合农村实际,考虑农村特点,各村探索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管护模式,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在管护队伍建设,采用“农民受益、农民管理”的模式,管护人员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农民。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3000多个近6万人的乡村保洁员队伍,为营造郊区农村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