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结论与政策启示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但与之前大规模减贫阶段不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在新时期体现出新的空间集聚特征,致贫原因也与以往不同。基于提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效率的目的,本章从风险与机会视角构建了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并对2001—2013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多维指数从客观贫困、主观贫困等不同侧面进行了测度,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维贫困的时空演化、贫困维度变迁等问题进行了量化分析,本章的主要结论和相应政策启示为:
第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同质化供给亟须转向有效供给,既往盯住需求侧的大规模投资策略并不能有效转化为贫困地区生产力,贫困的空间集聚和各连片特困地区的离散分布,使得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体现出更为现实的多样化特征,并且贫困人口禀赋和行为方式也体现出与一般意义上低收入人口的显著差异。因此,“十三五”规划期内,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难以继续延续既往同质化的经济增长政策应对差异化的减贫事实。
第二,个体能力并非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绝对贫困的核心致贫因素,同等能力之下的经济机会差异,以及风险冲击之下的行为差异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现新一轮减贫目标的关键。因此,本章从风险和机会视角构建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多维贫困指数,认为农业发展机会、非农产业发展机会、潜在发展机会、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是减贫政策干预的重要盯住目标,但不同贫困片区盯住这五个贫困维度的位序应体现出多维贫困结构的差异。
第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机会和内部风险两个贫困维度体现出了最为显著的贫困减缓,而外部风险和非农发展机会则依然是贫困指数最高的两个贫困维度,也是未来减贫政策应该着力盯住的贫困维度。同时,外部风险和非农发展机会体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特征,在谋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非农发展机会提升的同时,还应通过外部风险的管理改善减贫政策绩效。
第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多维贫困演化体现出了显著的空间差异,使得多维贫困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部进一步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六盘山区和乌蒙山区重度多维贫困县占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总体重度贫困县的比重上升最为显著。此外,各片区在多维贫困各贫困维度的构成上也体现出空间差异。罗霄山区的农业发展机会、新疆南疆三地州和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的非农产业发展机会,以及大别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吕梁山区和燕山—太行山区的教育机会和金融机会是这些片区尤为凸显的多维贫困维度。同时,除了罗霄山区之外,其他各片区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均为多维贫困的重要来源,在扶贫政策中辅以风险管理将有效提升扶贫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