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集聚、产业结构与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研究:基于专业化、多样化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城市经济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也是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生动力来源。如何推动民族地区城市经济持续稳健提升,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民族地区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五个发展”理念对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但在结构变迁路径选择上还面临着如何做的政策权衡。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是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植入体现结构变迁,还是依照本地既有基础实现因循演化,这是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政策设定中亟须考量的重要理论问题。本书着力思考的理论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何种要素集聚和产业结构更有助于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第二,如何引导和塑造合意的要素集聚和产业结构?这两个问题是本研究的缘起,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内核。之后在这两个理论问题界定的基础上,探索“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效率改进和地区民生改善的政策选择,并对如何引导塑造合意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作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证解析。具体而言,本书的研究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研究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对于“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全国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结构转型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未富先缓的可能。随着民族地区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城市经济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为了寻找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来源,需要对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动态演化等特征进行厘定,从知识溢出视角,基于行业内在联系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层面,对民族地区城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政策的盯住目标,这将有助于改善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绩效,提高政策调控的精度。

第二,从相关多样化、不相关多样化视角研究民族城市经济问题,有助于扩展要素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一般范式,提升理论结论转化为政策实践的针对性。城市产业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就业创造、生产率提高和民生改善的核心支撑,针对民族地区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问题,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优势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推动产业结构上水平”。同时,“五个发展”理念也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迁路径提出了要求。针对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问题,现有的政策设计思路主要体现为“本地禀赋”加“外部承接”,该种思路面临两个困难:一方面,基于本地禀赋的产业设计是否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并且在本地需求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比较优势导向的专业化发展容易受到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基于外部承接的产业选择不仅面临移植产业的本地匹配问题,而且还面临着发达地区迁出产业普遍存在的能耗和污染问题。因此,在“五个发展”理念下,如何借由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能动选择,综合权衡本地禀赋和市场需求,实现城市产业结构变迁是民族地区当前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更为细分的产业结构,专业化、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就业改善和生产率提高的关系的实证研究,有助于识别民族地区城市产业政策选择的可操作策略。

第三,从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层面研究城市经济对民生的改善问题,有助于在经济发展框架中引入城市经济发展的目标性指标,解释和缓解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之间存在的不一致性和发展不同步性,从而关照到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的发展,使各民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进而协调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四,族群多样化是民族地区的特性因素,也是民族地区城市经济有别于其他城市经济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在专业化、多样化视角下,通过纳入族群多样性环境因素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形成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对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问题的深入判读和对未来引导塑造合意产业结构提供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