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潭
汇通祠:三海之水总汇于此
汇通祠听起来耳生,其实并不难找。它位于积水潭(也称西海)西北一隅,紧挨着二环路。过了德胜门桥下辅路,解放军歌剧院旁的小土坡上便是它的安身之所。要说起汇通祠的身世,还得从北京水源说起。
古时北京城水源丰沛,自北向南依次有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一大片水域。积水潭入水口,正处在六海咽喉所在,虽不算兵家必争之地,但可是城市中至关重要的位置。古人在入口处垒石成岛,下面安放调控水流的闸门,这样既减缓了水流,还可以清洁湖水,且清水从石缝中涌出,又平添几分情趣。人们还在土山上修建了一座镇水观音庙,那便是如今汇通祠的前身。
现在站在小山上往下望去,已经不是滔滔河水,而是滚滚车流。北京的水系几百年间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地铁二号线的修建,积水潭被填埋了,如今空剩下了一个地名。元朝时积水潭的面积要比20世纪50年代时足足大上五倍,是北方漕运的终点码头。每年九百万石漕粮由此运入元大都,整个港口吞吐量之大难以想象。
因为积水潭至关重要,所以人们在此处建造了一座水关,内设可以活动的木闸嵌入两旁石槽之中,来调节水位高低与流速。古人认为,人间万物都有天上神仙管理,这水闸的事情,按照天庭的“行政规划”原则,应归镇水观音掌管,于是镇水观音便变成了汇通祠的“主管领导”。据说现在北京水利局还会组织工作人员定期来此参观,这也算是拜见本行业的祖师爷了吧?
其实,六海宁静靠的还是科学修建的水闸,但老百姓们不明就里,都归功于镇水观音娘娘了。“神学为体,科学为用”,也算是古人的智慧。靠水利知识稳定六海,靠“神助之说”稳定人心。
如今从汇通祠北门进去,进门后沿石阶上行,左转就有一座凉亭,那里面竖立着当年乾隆皇帝颁赐的御碑。这通石碑顶部形如剑柄,远看好像一把利剑插入地下,因此又名剑碑。据老人讲,这通剑碑所立之处就是汇通祠下水闸所在,乾隆爷是怕水闸法力不够,再加上一把宝剑来守水关,要保北京水系风平浪静。民国初年汇通祠一度被售予长春堂药店张子余,山门外至今有“万古长春”的道家语。因此,很多京城百姓只知汇通祠是道观,而不知其最早是佛寺的历史了。
汇通祠后院之中,还矗立着元朝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的雕像。虽说郭大人不是神仙,可比神仙还神,可谓天文地理无所不精。论天文,他不仅发明了简仪、仰仪、高表等十余种天文仪器,更是推算出了著名的《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推算出这个精确数字足足比欧洲人早了三百年。近些年重修汇通祠,在后院里建立了一座郭守敬纪念馆,以供后人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