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三绝三弃
通行版本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古本合校
绝知弃偏,民利百伾。
绝攼弃利,盗贼无有。
绝化弃虘,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事不足,或命之:
惑乎!豆。
见素保丵,少私寡欲。
注:
1、这里的“偏”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下下又,似为“鞭”的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圣”。古代“鞭”与“偏”应相通,由于第三十一章中“偏将军居左”的“偏”字在楚简本中的写法与此字相同,可知此字应为“偏”。“圣”字应为抄录时因无法理解文意而附会出来的。故本合校版用“偏”字替代。
2、这里的“伾”字,在楚简《老子》中为“伓”,其与“伾”同。此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负”,在帛书《老子》乙本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倍”。“伾”与“倍”字均可用,“负”字应为抄录时因无法理解文意而附会出来的。本合校版选用楚简古字。
3、这里的“攼”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左干右攵,即“攼”字。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巧”,应为抄录时因无法辨识而附会出来的。本合校版选用楚简古字。
4、这里的“化”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为下心,即字,其为“化”的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仁”,应该是在战国至西汉之间被反对儒家之人故意篡改的。本合校版选用“化”字。
5、这里的“虘”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虘下心,现代汉语已无此字,其应为“虘”的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义”,应该是在战国至西汉之间被反对儒家之人故意篡改的。本合校版选用“虘”字。
6、这里的“季子”二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畜茲”,在帛书《老子》乙本中为“孝茲”,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孝慈”,“季子”是楚简《老子》的写法。根据文意,此二字应为“季子”,“孝茲”与“孝慈”应该都是后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而修改的,“畜茲”应为抄录时因无法理解文意而附会出来的。
7、这里的“惑”字,在楚简《老子》中为“或”,其古通“惑”。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有”,应为后人不解文意而附会出来的。故本合校版用“惑”字替代。
8、这里的“丵”字,在楚简《老子》中为“菐”,“菐”通“丵”,即某种野草。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朴”。从文意来看,此字用“丵”比较恰当,“朴”字应为抄录时误读的结果。故本合校版用“丵”字替代。
古本注释
伾:有力,众多。读pī。
攼:求,得。读gān。
化:教化。
虘:狡诈。读cuó。
季:幼小。
命:教命,告谕。
见:古同“现”,介绍,推荐。读xiàn。
丵:丛生的草。读zhuó。
古本释义
杜绝知道那些不该知道的东西、摒弃偏好,人民会得到非常多的利益。
杜绝刻意求得、摒弃贪图财利,强盗窃贼就没有了。
杜绝刻意教化、摒弃狡猾欺诈,人民便可复归孩子般的纯真。
这三句我认为事情还不完备,或者告谕这个:
分不清啊!豆子。
推介素食、保荐丵草,少私心、寡欲望。
真经解读
上一章讲到,失道之后的社会才会出现仁义、孝道等等这些被标榜出来的价值观。而天下失道将会导致六亲不和、国家混乱等诸多乱象。那么如何才能治愈失道的社会呢?老子接下来就给开出了药方。这药方是三剂良药外加一个药引子。要说这三剂药用得可是相当的精准,药引子也是非常之高妙。究竟如何,我们接着往下看。
绝知弃偏,民利百伾。
第一剂良药,绝知弃偏。“知”即知道,“绝知”就是要杜绝知道那些不该知道的东西。这是在“无知”的基础之上更进了一步,要彻底杜绝无益的知识。“偏”即偏好,“弃偏”就是摒弃对人、事、物的偏好。“绝知弃偏”是对“无知无欲”(第三章)的进一步阐发。
“绝知”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其与老子一贯主张的“无知”是一脉相承的,只是这次更加坚决了。关于为何要“无知”,前文已经解说过很多。“无知”就是不去知道不该知道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拒绝无益的知识。与“无知”类似,所谓“绝知”并不是什么都不让民众知道,而是要杜绝那些无益的知识。那什么是无益的知识呢?“知”字有识别、分别之意,那些能使人产生分别心的知识就是无益的知识,比如美与丑、善与恶等等。类似这些人为制造的对立观念都是老子希望杜绝的,因为这些分别与对立在自然界中根本就不存在。
大自然中有善与恶之分吗?没有。所谓善如绵羊、恶如豺狼,不都是生态平衡中的必要一环吗?如果羊的数量失控,吃光了所有的草,对草原无疑是毁灭性的灾难,何善之有?而狼吃羊就像猫吃老鼠一样,那是它们的天性,何恶之有?
大自然中有正与邪之分吗?没有。所谓正邪全在人心,正派与邪派只是人类为了方便拉帮结派而给自己贴的标签。正派也有岳不群,邪派也出任盈盈,此虽为戏说,但在现实中并不鲜见。无论正道还是邪道都是没悟道,因为世上本无正邪,只有一个自然大道。
可见,不执着于这些能使人产生分别心的无益知识才是合乎自然的。这是复兴大道的第一步,也是极为艰难的一步,因为世人已经迷失于二元世界太久了。
“弃偏”是对“绝知”的引申,杜绝了分别心,自然就会摒弃对事物的偏好。老子一再强调不要执着于美、善、仁义这类人为设定的标准,就是为了避免人们产生偏好心理。人们整天爱这个恨那个,歌颂这个抨击那个,总是搞得黑白分明、水火不容,甚至折腾得天翻地覆、国破家亡。可能到头来才发现,原来那些曾经坚守的信念,只是自欺欺人;而那些曾经痛恨的东西,反倒是救命稻草。偏好即执迷,等到大梦惊觉,已悔之晚矣。所以,只有摒弃偏好,才能使人找回那颗没有偏见的初心。
“绝知弃偏”之后,人民不再被那些使人产生分别心的无益的知识所迷惑,也不再被各种偏见所困扰,难道这对人民的利益还不够巨大吗?
绝攼弃利,盗贼无有。
第二剂良药,绝攼弃利。“攼”即求得,“绝攼”就是杜绝刻意求取。“利”即贪利,“弃利”就是摒弃贪图财利。老子所要摒弃的,并不是对正当利益的获取,而是对财利的过分执迷,其实就是反对拜金主义。
“绝攼”可能有些令人不解,难道老子不想让人们求得利益吗?老子当然不会反对人们得到正当的利益,他想杜绝的是贪求富贵、巧取豪夺,挖空心思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老子在第四十六章中写到,“咎莫险乎欲得”,就是在提醒人们,灾祸往往都是在人们刻意求取的强做妄为中孳生出来的,不杜绝这种“欲得”心理怎么行?
“弃利”同样是对“绝攼”的引申,杜绝了刻意求取的行为之后,自然能够减少对财利的贪婪和执着,也就可以逐渐摒弃贪图财利的社会风气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字当头、拜金主义的不良风气已经对人们的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再不摒弃,整个社会都会被金钱所绑架,人类将深陷利欲的漩涡而难以自拔。
当今中国,发展经济可以说是社会的主旋律,但如果连教科文卫体这类社会服务部门都在追求暴利,就不应该了。如果一个社会把教育当成摇钱树,科研不忘功与利,文化充满铜臭气,医疗效益为第一,体育成了大生意,像这样的不当谋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有多大意义呢?
也许有人会问,如何分辨什么是正当取利,什么是不当谋利呢?我想可以这样区分:获取与所付出的劳动和创造的价值相当的利润叫做正当取利。反之,刻意谋取暴利的行为就叫做不当谋利。
现在有很多人受到那些表面现象的诱惑,将不劳而获、谋取暴利当成人生最高境界,而把诚实劳动、努力创造看作是受累不讨好的苦差事。要知道,宇宙是公正的,得失是平衡的,表面的浮华总有一天会散去。我们还是应该遵循老子的教导,踏踏实实做事,不要因一时的利诱而误入歧途。
“绝攼弃利”之后,谋取暴利的行为将被制止,拜金主义将被人们所厌弃。如此一来,那些觊觎他人财产、贪婪掠夺财富的强盗行径将会失去存在的空间,经济运行也将回到和谐发展的轨道上来。到那时,追求财利已不再是社会的主旋律,谁还会去干那种偷窃、抢劫的事呢?
绝化弃虘,民复季子。
第三剂良药,绝化弃虘。“化”即教化,“绝化”就是杜绝刻意的教化。“虘”即狡诈,“弃虘”就是摒弃狡猾欺诈。
“绝化”很容易使人迷惑,为何老子会反对教化世人呢?其实这与老子所主张的“不言之教”是一致的。“不言之教”就是不以言论来刻意教化他人,或者说不勉强他人接受自己的言论,而是采取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自然而然的教化。
刻意教化的情形就像老子在第三十八章所写的那样,“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统治阶层教人们遵守礼法,教化了半天没人回应,只能动手强拉人们来跪拜行礼了。
长期的刻意教化,在人们的头脑中植入了太多脱离自然、违背大道的观念。人们被这种人为编造的观念所蒙蔽,就会失去纯真的本性,反而弄不清到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
“弃虘”还是对“绝化”的引申,杜绝了刻意的教化,进而就能使人们摒弃狡猾和欺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刻意教化所灌输的复杂思想,必然会使人变得多虑、多疑、虚伪、奸诈。一旦断绝了这些思想的灌输,人们就能找回自己的本性,从而把那些烦恼疑虑统统抛掉,撕开层层面具,真心实意地活。
欺诈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中国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各种手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以致于人们处处留心、草木皆兵,有时仍难免受骗上当。究其缘由,我想其中一条就是中国古代兵家思想的广泛传播。
所谓兵不厌诈,兵者诡道也。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这类兵书战册、诡诈之学在社会上风行,人们在从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诈谋。还有如《三国演义》这般脍炙人口的谋略之书,把诸葛亮、司马懿等军事家描写成神一般的存在,奇谋妙计冠绝古今。再者,类似《厚黑学》这种厚黑经典,也将人性中阴暗自私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来是用于战争的军事思想被广泛地应用于民间,使得很多平民百姓一下子成了“谋士”、“军师”,整天想着怎么学以致用,这社会能不乱吗?所以说,要想“弃虘”得先“绝化”,“绝化”之后自然就能“弃虘”了。
“绝化弃虘”之后,人民就能摆脱礼法观念的束缚和偏执思想的误导,也能以简单淳朴的真性情来面对世界。如此一来,人们不就可以恢复纯真的本性,像孩子一样可爱了吗?
三言以为事不足,或命之:惑乎!豆。见素保丵,少私寡欲。
写到这,老子觉得只让人们奉行上面这三句话还不够,于是又加了一条。老子很风趣,一句“惑乎!豆”幽默感十足。这个意思是说:豆子种类太多,都给弄迷糊了。
为何提到豆子呢?因为老子在建议人们吃素。“素”即素食,而“丵”字应该是泛指某些草本植物。老子建议人们多吃豆子和蔬菜,因为食素者必然会减少口腹之欲,慢慢的也会使其它身心之欲逐渐淡化。民以食为天,从饮食习惯入手来让人们减少欲望、改善身心健康是相当高明的办法。多吃素食,同时减少人们的私心与欲望,这就是治愈社会的药引子。有了这个药引子,要实现“绝知弃偏”、“绝攼弃利”、“绝化弃虘”也就容易多了。
本章评述
老子帮统治者开出的这副药方,实乃治世之良方,只是药性太猛,敢试者寥寥无几。遥想人类历史,有谁曾经施行过这副药方,或者是施行了其中的一部分呢?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