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遗民之外:诗歌史上的月泉吟社
至元二十三年(1286),江南正式纳入元朝疆土已经十年。作为元廷“参用南人”的标志性事件,此年三月程钜夫“将旨江南蒐罗遗逸”
。同年十月,吴渭在浦江“【征】赋《春日田园杂兴诗》,限五七言律体。以岁前十月分题,次岁上元收卷,凡收二千七百三十五卷。延致方凤、谢翱、吴思齐评其甲乙,凡选二百八十人,以三月三日揭榜”
,这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月泉吟社征诗活动。吟社参与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委实令人惊叹。
关于吟社的活动形式、成员组成、诗歌特色等,学界已有深入研究。由于发起人、评诗者的宋遗民身份,吟社诗在接受视野中往往带有“抗节季宋”
的鲜明政治色彩,“月泉吟社的征诗活动,主要表现为对杜诗爱国精神的发扬光大,尤其对陶渊明不事二姓之气节的大力高扬,所以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有力地推动了此后诗社的蓬勃发展,更主要的还在于标榜民族气节上”
,不失为代表性的观点。
吟社的遗民色彩,自然不容否认,后人对吟社诗的肯定也主要是着眼于此。不过毕竟诗社首先不是作为一个政治组织而存在,征诗活动的核心价值更在于诗歌。如果过于突出道德评价,容易遮蔽诗社的文学特质。实际上元人一般以为,在文学方面“南北混一之初,犹或守其故习”, “国初学士大夫,祖述金人、江左余风”
,似乎吟社只能是江湖习气的延续。人们往往卑视江湖诗风为“末流”,对吟社诗人则强调其忠义气节,所用标准并不相同。这一认识上的悖论提醒我们关注,在宋末江南江湖诗风盛行的背景下,仅仅十余年之后的吟社诗人们,在身份构成上是否与江湖诗人形成了本质差异?他们的活动是否促成了“诗道反振”的格局?或者说,对于宋季诗风而言,月泉吟社诗的出现具有何种意义,究竟是沿袭旧局面还是逗引了新气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