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楼璹《耕织图诗》的艺术渊源及其创变
南宋绍兴初年,于潜县令楼璹“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虽四方习俗,间有不同,其大略不外于此”。绍兴五年(1135),楼璹因政绩突出,受高宗召对,遂以耕织图进呈,“高宗嘉奖,宣示后宫,擢置六院”
。二十年后,绍兴帅臣汪纲“开板于郡治”
,进一步使其流传民间。此后,元明清历代均有众多摹本或仿本出现,并通过陶器、壁画、雕刻、年画等载体广泛传播,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种特有的耕织图文化现象,对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耕织技术、文化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一直以来,学界对45幅耕织图颇有兴趣。18世纪起,就有欧洲、日本和台湾地区学者从绘画史、科学技术史、社会史、艺术创作实践等角度对耕织图进行了多元化的研究。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也逐渐涉足此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相较于图而言,学界对《耕织图诗》的研究则非常薄弱。
楼璹之孙楼洪曾评价这组诗:“宜与《周书·无逸》之篇、《豳风·七月》之章,并垂不朽者矣。”
此语虽有过誉之嫌,但客观来看,楼璹《耕织图诗》在中国古代田园诗尤其是农事诗的发展史上的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高宗朝即产生过轰动性效应,“一时朝野传诵几遍”
,并影响到范成大的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在元明清时期也不断被效仿。
对于这样一组出现较早、影响深远的作品,的确有必要给予应有的重视,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本文即试图从艺术渊源与艺术创变两个角度对这组大型诗歌做一番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