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楼璹《耕织图诗》的艺术渊源及其创变

江苏省社科院 刘蔚


南宋绍兴初年,于潜县令楼璹“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虽四方习俗,间有不同,其大略不外于此”楼钥:《跋扬州伯父〈耕织图〉》, 《攻媿集》卷七六,《四库全书》本。。绍兴五年(1135),楼璹因政绩突出,受高宗召对,遂以耕织图进呈,“高宗嘉奖,宣示后宫,擢置六院”程珌:《缴进耕织图劄子》, 《洺水集》卷二,《四库全书》本。。二十年后,绍兴帅臣汪纲“开板于郡治”程珌:《缴进耕织图劄子》, 《洺水集》卷二,《四库全书》本。,进一步使其流传民间。此后,元明清历代均有众多摹本或仿本出现,并通过陶器、壁画、雕刻、年画等载体广泛传播,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种特有的耕织图文化现象,对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耕织技术、文化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臧军:《〈耕织图〉与日本文化》,载《东南文化》1995年第6期。

一直以来,学界对45幅耕织图颇有兴趣。18世纪起,就有欧洲、日本和台湾地区学者从绘画史、科学技术史、社会史、艺术创作实践等角度对耕织图进行了多元化的研究。李庆:《〈耕织图〉的历程——从宋濂〈题织图卷后〉谈起》,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一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06页。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也逐渐涉足此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相较于图而言,学界对《耕织图诗》的研究则非常薄弱。目前仅见侯美灵、高学德《楼璹〈耕织图诗〉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比较散论》(《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和李红玉、侯美灵、高学德《〈耕织图诗〉散论》(《沧桑》2008年第1期)等单篇论文以及张万刚《楼璹〈耕织图诗〉研究》(兰州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以楼璹《耕织图诗》为研究对象。张晓蕾《中国古代耕织图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也有部分章节论及楼诗。此外,程杰、张晓蕾《耕织图诗校注》,即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首次对楼诗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校注。楼璹之孙楼洪曾评价这组诗:“宜与《周书·无逸》之篇、《豳风·七月》之章,并垂不朽者矣。”楼洪:《〈耕织图诗〉跋》, 《知不足斋丛书》第九集。此语虽有过誉之嫌,但客观来看,楼璹《耕织图诗》在中国古代田园诗尤其是农事诗的发展史上的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高宗朝即产生过轰动性效应,“一时朝野传诵几遍”楼洪:《〈耕织图诗〉跋》, 《知不足斋丛书》第九集。,并影响到范成大的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在元明清时期也不断被效仿。元、清的宫廷都格外重视耕织图诗创作,元赵孟頫有《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皇帝均依楼璹体例亲自创作《耕织图诗》。楼璹之作在民间也有赓续,明代《便民图纂》中与务农、与女红之图相配的,即为更通俗易懂的竹枝体《耕织图诗》。参见张晓蕾:《中国古代耕织图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对于这样一组出现较早、影响深远的作品,的确有必要给予应有的重视,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本文即试图从艺术渊源与艺术创变两个角度对这组大型诗歌做一番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