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作为诗文,寓物托讽,庶几流传上达”——“东坡乌台诗案”新论
对于发生在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的那桩著名的“东坡乌台诗案”,学界已有较多的研究积累。然今日重勘此案,细味其诗,似仍有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认识。以苏轼这样的大文学家而遭受如此严酷的文字狱,历来论者多为其鸣不平,这当然可以理解,因为人们热爱东坡。然而,平心而论,在这些被作为东坡讽刺新法证据的诗歌中,虽有一些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以此加罪于东坡,不免冤屈。但其中多数的作品意在讽谏却也是事实,而且东坡自己对此也并不讳言。多年以后(元祐三年,1088),东坡回忆起此事,就说道:“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勅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乃复作为诗文,寓物托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而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因此言臣诽谤,臣遂得罪。然犹有近似者,以讽谏为诽谤也。”
意思很明白,他是在相关政见未得到朝廷重视的情况下,才又创作诗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来讽谏朝政,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关注的。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认为他诽谤朝政,并以此追究罪责,虽然是把“讽谏”诬蔑为“诽谤”,也并不是完全无中生有。如果我们要全面考察“乌台诗案”,那么东坡的这个话,不应忽略。它是我们认识这些作品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