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辅助检查
第一节 影像检查
■影像检查报告不等于疾病诊断结果。
□它只是医生用以诊断疾病时重要的参考资料,只能作为诊断依据参考。
□疾病诊断应主要依据症状、体征。退行性变、骨质增生是蠕变过程。影像的形态改变不一定是致病主要因素。
□通过影像学发现,腰痛病人与健康的人出现影像异常的比例大致相同。
□对人体尸体研究报告统计显示,出现异常的腰部组织与现实的临床症状不符合。
■在临床诊断中不能只依靠影像学报告,而是要通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如:望、触、叩、听等检查相结合。
□临床上根据影像学所见神经受压而下诊断应慎重。
□据较多文献记载压迫神经影像不是慢性疼痛的根本原因。
□另外神经不受压时产生疼痛的病人很多。
□腰痛痊愈后影像学并无明显变化的病人广泛存在。
■对直接诊断软组织损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鉴别诊断是必须的检查方法之一。
■用低、高毫安秒的软组织X线摄影,可使软组织显影清晰,利用特殊的投照位,能更加明确地提供病变部位。
■供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观察疗效之用。
■关节改变X线表现
□关节肿胀:
□关节腔积液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少量积液则不易显示。
□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X线表现为软组织阴影膨隆,脂肪垫和骨肉间脂肪层移位变形或模糊。
□关节破坏:
□包括关节软骨和骨质的破坏,常见于感染、肿瘤、痛风及代谢性骨病。
□早期可累及关节软骨,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病变侵及骨质时,骨端可发生破坏而形成缺损。
□严重者可产生关节半脱位或畸形。
□关节退行性变:
□骨关节病、缺血坏死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边缘增生,使关节面凹凸不平,骨端变形增大。
□关节强直:
□纤维性强直,X线片可见变窄之关节间隙,无骨小梁跨越其间,疏松等改变。常见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显著狭窄或完全消失,有粗大骨小梁贯穿其间,常见于关节严重破坏之晚期。
□关节脱位,表现构成关节骨端的正常位置改变或距离增宽,依其程度可分为半脱位与全脱位。
■软组织改变的X线表现
□软组织损伤性钙化及骨化,软组织损伤后坏死组织内二氧化碳量减少,适合钙盐沉着,易形成病理性钙化或骨化。
□软组织损伤性钙化,常发生于慢性损伤周围的肌腱、腱鞘、韧带、滑囊、半月板。
□椎间盘可发生钙化而不转化为骨化。
□临床常见的化脓性关节周围炎有肩关节周围钙化,主要见于冈上肌腱钙化、滑囊钙化、肱二头肌长头钙化等。
□肘关节周围钙化多出现在近髁上的部位。
□外伤后膝部胫侧副韧带钙化在股骨内上髁内显示钙化。
□膝半月板钙化,多发生于青年人膝外伤后,内外侧均可发生。
□膝部滑囊钙化以髌上囊、髌下囊为多。
□踝部多以胫骨踝下、距骨上面及前面多见。
□外伤后骨化性肌炎,软组织内出血可能是造成骨化性肌炎的原因。骨化易出现在邻近长骨的骨干部分,沿骨干之方向排列呈层状。病灶很少至骨端及关节部位,以股、肘、臂多见。
□伤后不久出现局限性肿胀,6个月肿块与邻近骨皮质和骨膜之间出现透亮带。
□软组织气体,主要为皮下或肌肉内出现透光区,皮下积气出现圆形、椭圆形不规则透光区。肌肉内积气表现为顺着纤维走向的透亮线。
□关节积液与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X线均表现关节旁软组织增厚及密度增高。
□关节积液或滑膜膨隆的表现,肘关节积液,肘部肱骨的前后方脂肪垫上抬,肘前后方出现透光区。
□髋关节积液时,关节囊外脂肪透光线向两侧隆起,离开股骨颈外上及外内下方,肌间隔分别向外上及内下推移。
□神经根受压
□在X线平片上常有间接表现。
□椎间隙变窄,两侧不等宽,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体序列的改变。
■骨膜改变X线表现
□平行:可单层或多层。与骨干平行,多见于炎症、骨折;多层见于尤文瘤。
□花边状:多见于慢性炎症。
□放射状:与骨皮质表面垂直如针刺,或日光放射状,多见于恶性肿瘤。
□袖口征:多见于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
■骨质改变X线表现
□骨密度降低:
□骨质疏松:表现为骨密度普遍降低,松质骨的骨小梁纤细,数目明显减少,间隙增宽呈网络状,骨皮质变薄呈分层。
严重者骨密度与周围软组织相似,骨小梁几乎消失,骨皮质状如铅笔素描之线条。
多见于停经妇女、久病卧床、代谢障碍及内分泌失调、肢体废用、炎症、结核等。
□骨质松化:表现为骨密度降低,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在骨皮质与骨小梁边缘模糊不清,多见于佝偻病及骨软化症。
□骨质破坏:早期为局部密度降低,与骨质疏松不易区分。随着骨质破坏扩大,产生形态不同的骨质缺损,病变侵犯骨皮质内外,呈虫蚀样变,侵犯骨松质则表现筛孔样变。
良性肿瘤或外界压迫引起的骨破坏,边缘光滑锐利,有硬化现象,与正常骨组织边界清楚,炎症或恶性肿瘤则边缘模糊,境界不清。
□骨密度增高:
□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和骨内膜增生,皮质增厚,边缘不平,密质与松质界限不清,骨髓腔变窄甚至闭塞,骨干变粗。骨松质变为均匀结实,失去海绵状结构。多见于慢性炎症,骨外伤后的修复。亦可见于成骨形的骨肿瘤或转移瘤。
□骨坏死:表现为密度相对较高,结构模糊,早期不易区分,死骨产生后较易看清,见于骨髓炎、无菌性坏死、骨结核、骨外伤及肿瘤。
□骨质压缩:表现为局部密度不均匀增高,骨小梁交错,互相嵌插。多见于跟骨或脊柱压缩性骨折。
■特殊摄片位置
□常规的X线检查包括正、侧位摄片,有些疾病需拍摄特殊位片。
□斜位片:颈、腰椎斜位,观察椎间孔、关节突关节、腰椎狭部的情况。
□轴位:跟骨轴位、髌骨轴位等。
□ 张口位:检查第1、2颈椎,查看枢椎的齿突、环枢椎的关系。
□功能位:怀疑颈椎、腰椎不稳定时,常拍前屈、后伸功能位片。
□强迫位:例如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时,可采用强迫内翻或外翻位拍片。
■阅读X线片
□观察软组织有无异常,各层组织分界是否清晰。
□观察外形与结构有无异常。
□脊柱的曲度,椎体形状、结构位置、椎间隙、椎弓根、椎间孔等是否有异常改变,其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能否呼应。
□X线片显示与临床表现不能对应,应以临床表现为诊断依据。或做进一步检查。
■常见风湿病的骨、关节X线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最初手足小关节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和腕关节等软组织肿块、骨质疏松,以后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细小囊状破坏,晚期关节脱位、畸形、纤维或骨性强直。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自下2/3开始关节边缘骨质硬化、密度增加,后关节面模糊不清,关节间隙不规则、狭窄直至关节融合。
□脊柱呈上行性改变。
□椎间小关节间隙不规则、凹凸不平,上下关节突骨质增生硬化,最后骨性强直。
□椎体方形化,上下椎体骨质增生,逐渐连接形成骨桥呈竹节样改变。
□脊柱韧带骨化;脊柱弯曲畸形。
■银屑病关节炎:
□手足X线表现以远端为重,如远端指间关节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逐渐狭窄,骨端小囊状缺损,指趾关节边缘骨质吸收变尖,似笔尖样改变,末节指骨基底部膨大与关节呈“笔套状”,晚期关节可骨性强直,另有韧带附着点骨质增生。
□骶髂关节与脊柱改变类似强直性脊柱炎,但骶髂关节病变常为单侧或一侧更明显,脊柱椎旁韧带骨性联合不对称较粗长,常介于两个邻近椎体中部。椎体上下缘骨炎、方形椎体及椎间小关节强直等少见。
□瑞特综合征:病变主要以足及骶髂关节为主,非对称性。
□跖趾、趾间关节骨质疏松、破坏,关节间隙狭窄、消失,跟骨骨刺形成。
□骶髂关节模糊、间隙狭窄,甚至融合。
■骨性关节炎: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变形,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呈唇状,关节腔内可有关节鼠等。手指骨关节病可有Heberder和Bouchard结节等。
■痛风:手足关节软组织呈偏心性肿胀,有时软组织内痛风石改变,关节周围骨质穿凿样损坏,其边缘骨质硬化,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变窄,最后可脱位、僵直。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头密度均匀增高,其内有小圆形低密度影,其后股骨头塌陷、变形。
■颈椎病:
□生理曲度变浅、消失或反向成角。
□椎间隙变窄,椎体相对缘硬化,前后缘增生。
□椎间孔变小,其前壁的钩状突增生,向后突,其后壁的上关节突增生,向前突。在椭圆形的椎间孔前后壁的中份出现向孔内的突出,几乎将椎间孔分成上下两部分,使椎间孔的形态变成“8”字形。
□项韧带或(和)前后纵韧带钙化。
□病变间隙的钩椎关节两侧不对称,在同一间隙的侧位片上显示小关节双边影,说明椎体有偏歪和倾斜。
■退行性腰椎病:
□腰椎生理前凸变浅或消失,出现腰椎侧凸。
□椎体前缘或(和)侧缘出现唇样增生,甚至上下相连形成骨桥。
□骨质增生硬化或骨质疏松。
□椎间隙变窄,同间隙左右侧不相等,或前后等宽。
□关节突增生、变尖,关节突关节间隙变窄。
□椎间孔变小,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使椎间孔上下径线变短;上关节向上向前移位,椎体后缘增生,间盘后突,使椎间孔前后径缩小。
■腰椎间盘突出:
□病变椎间隙变窄,前后等宽或前窄后宽,左右间隙不等。
□病变椎间隙的椎体相对缘有硬化和唇样增生。
■肿瘤脊柱转移:
□脊柱是肿瘤容易转移的部位,尤其是腺癌,如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更容易向脊柱转移。
□平片可以从宏观上发现转移癌,克服断层扫描容易漏扫的缺点。
□癌转移到脊柱上的X线表现:椎体多呈溶骨性破坏,骨质疏松区的边界似虫蚀状;椎体压缩变扁。
□极少数呈成骨(硬化)性破坏,转移癌最容易侵犯椎弓根,使其边缘呈虫蚀状缺损,这一点区别于脊柱结核。
■目前常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对深部的骨关节及软组织显示优于普通X线片,显示早期破坏性病变,如髋部、骨盆、脊柱、骨病、肿瘤等。
□椎管病变:显示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脊髓、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肌肉、骨关节原发性肿瘤:可显示软组织病变的范围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
□关节病变:可显示软骨、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
□可在CT导引下进行经皮穿刺介入等。
□在胸椎,可见椎体、横突、椎板、小关节、棘突、椎间孔以及黄韧带和椎管。小关节是表明扫描在椎间盘水平的最好标志。
■在脊柱可以显示出椎管、椎间孔、硬膜囊、神经根、椎间盘的形态及某些病变。
□如椎间盘脱出和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椎管狭窄和脊柱退行性病变、肿瘤、结核等。
□腰椎间盘脱出在椎管内出现脱出的间盘块;它的CT值低于骨但高于硬膜囊;椎管和硬膜囊之间的脂肪层消失,这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神经根被推压移位,硬膜囊受压变形。
□腰椎间盘退行病变,CT表现为在椎体边缘外出现对称性的均匀一致的一圆软组织影,后缘由于有后纵韧带而可能保持轻微的内凹或平直。
■MRI成像特点
□灰阶特征:脂肪信号最强,亮度最大,呈白色。其次序为:脑、脊髓→内脏→肌肉→血管→骨骼→空气。
□流动变白效应:在磁共振图像上,流动液体不发生信号,大血管壁显示灰色,血管内流动血液显示为黑色,这些有助于鉴别血管断面和软组织结节。
□穿过骨质时无明显衰减,对软组织显像清晰。
□通过磁场的调节便可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的各种图像,即可三维成像。
■对水肿、炎症、坏死、硬化及肿瘤等病变均能很好地显像。在对软组织的观察中,肌肉肌腱的断裂、血肿、肿胀以及血管吻合后通过情况等均能清晰显现,也能很好显示关节的肌肉与脂肪结构,对各种肿瘤也能够检出。
■X线:对骨关节及周围组织的上下结构关系图像整体感较好,能提供病变的整体情况。对X线检查仍有困难者可为CT、MRI提供重要信息。
■CT:对于软骨滑膜、肌肉、韧带等结构显示与区分较差。
■MRI:对软组织的对比度比X线、CT明显优越,能较好地显示肌肉、肌腱、韧带、滑膜、半月板、关节软骨、椎间盘等。其不足在于:
□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无明显特异性。
□对病变的钙化灶及骨化显示不敏感。
□显示骨皮质破坏不如X线及CT。
■骨肿瘤的诊断可显示其部位、大小、性质、骨质破坏和邻近组织是否受累等情况。
■软组织肿瘤,脓肿和血肿的识别和鉴别。
■腘窝囊肿和腘动脉的识别。
■骨髓炎的诊断。
■检查椎管的病变(如肿瘤、狭窄等)和椎间盘病变。
■显示膝、髋关节炎症、积液和滑膜病变等情况。
■对病变部位进行穿刺的定位导向。
■观察椎动脉受压、血流量的情况。
■在病变的关节组织由于局部代谢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扩张、增生、通透性增高、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常用标记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MDP)易浓聚在病变部位,从而显示病变情况。最常见其检查:
□不明原因的骨痛。
□原发性骨肿瘤和骨转移瘤。
□对股骨头缺血坏死它的检出阳性率早于X线片、CT、MRI。而且对治疗过程中血管的再生观察也有帮助。
□骨髓炎和软组织感染,早期骨髓炎X线片不能显示,而ECT可早期诊断。
■肌电图是骨骼肌收缩时,肌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经放大且记录的图形。通过记录不同肌肉的动作电位,以确定损伤神经支配的区域,确定损伤的位置、范围、性质和程度。对以下疾病诊断有帮助:
□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最大。
□对神经根压迫性疾病诊断和定位。
□区分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所致的肌萎缩。
■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的是感觉神经,并可同时获得感觉通路全程各阶段的信息,可以判断感觉通路是否处于正常生理状态。对以下疾病诊断有帮助:
□神经损伤,如臂丛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
□颈、腰神经根受压的诊断,如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髓受压的诊断:如脊髓型颈椎病、椎管狭窄症、椎管内肿瘤等。
□脊髓损伤时可判断损伤程度、范围和预后。
■由于肢体存在电阻抗,各种部位搏动性血供强度不同,因此电阻抗数值也不同。通过对不同时间的数值定量测定形成一个连续图形,对以下疾病检查有帮助:
□周围血管病变,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动脉血栓形成、雷诺病等。
□深静脉血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