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针刀神经触激术
■针刀神经触激术于1988年始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至1991年其论文在《中国骨伤》第6期发表(是针刀神经触激术最早涉及腰椎疾病在国家级杂志发表的文章)。
■当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只是在椎管外切割松解软组织粘连及对神经干、丛触激。但是在长期临床中发现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离神经根越近触激量越大,疗效越好,效果越明显。设想针刀若能在神经根处给予触激,它的生理反射、应激反应会最强。在这种假想的促动下,先在尸体上反复模拟,熟练掌握解剖关系,后在CT下定位,寻求达神经根处的安全入路。
■经过300例病人的临床观察,效果是确切的,接着发明了体表定位架,解决了体表定位问题,可相对准确地到达所触激的脊神经部位,同时对交感神经、神经干丛的定位问题亦迎刃而解。从而使神经触激学说及具体操作方法逐步得以完善。
■概括为“经验+直觉+实践检验”,无数次的临床实践中突然领悟到了触激的脊神经产生应激反应的经验,然后再在临床中验证了这个道理。
■现代医学均以减少或消除应激反应而达到治疗目的,而针刀神经触激术有“制造”“利用”和“消除”应激反应的多重作用。
■针刀神经触激术是通过针刀对机体的侵入,先是制造应激,而后是利用“反应”达到治疗目的。
■针刀在神经周围进行强烈触激,即起到超限抑制作用,达到了减轻或消除痉挛的目的。
■应激的解剖基础
□针刀神经触激产生的应激通过躯体神经感受器通路经脊髓或脑干感觉神经元抵达中枢神经系统。
□躯体感觉信号被机械感受器识别,经由脊髓和颅内感觉神经传导。
■应激反应
□应激定义:当内环境稳定受到威胁时,机体对应激源产生特异性和(或)非特异性反应,使机体维持在新稳态。
□应激反应是一种非特异的、相当泛化的反应,从基因到整体水平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应激反应中的通路,主要是交感激活,造成机体应激的全部提高。
□对大多数的应激反应,在撤除应激源后,机体可很快趋于平静,恢复自稳状态。
□“应激反应”是生命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防御保护性的,以对抗各种强烈刺激的损伤性作用,它是机体适应、保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激源
□凡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都可成为“应激源”,针刀经皮刺入人体即是微创手术的“应激源”或称谓“机械性应激源”。
□躯体神经感受器对这一“机械性应激源”的应对,感觉信号经脊髓或脑干感觉神经元抵达中枢神经系统。
□针刀神经触激术就是利用这种物理性的触激,产生应激的逃避反应、超限抑制,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得以相应松解(局部)。同时伴随应激反应(全身),内源性解痉物质多巴胺、镇痛物质内啡肽等物质分泌增多,受刺激的周围组织循环加强,更有利于解痉,神经根水肿及无菌炎症的消退,达到治疗目的。
■针刀神经触激术对肌痉挛、肌紧张的作用认识
□目前认为针刀神经触激术能减轻或解除肌肉痉挛是通过针刀触激神经而诱发动作电位,使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其去极化会沿着脊髓和感受末梢两方向传导,冲动上行兴奋大脑皮质产生下行调控,通过脊髓前角释放抑制性冲动抑制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从而起到抑制神经对肌肉的传入冲动而减轻或消除肌痉挛达到治疗目的。
■李晓泓认为应激属于防御性的反应,是机体组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与环境因素作用而获得的内在的抗损伤能力。适度的应激可调动机体的潜能,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
□应激最主要的意义是调动人类的潜能以抗损伤,原则上讲应激对机体是有利的。只有当应激不当时才可能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比如应激源过于强烈持久,虽然机体对各种反应仍具有某些防御适应意义,但更为突出的反应则表现为组织损伤和机体功能代谢障碍等对机体不利的方面。可见,应激可对机体产生有利(良性)和不利(恶性)的影响。关键是这种应激对机体而言是否适度,即在产生某些防御适应作用的同时是否会造成组织损伤或机体功能代谢的障碍。
□第二军医大学于2005年成立“应激医学研究室”,同时开设“应激医学”本科生选修课,2006年开设研究生课程,并于2007年列为正式课程。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无系统利用应激去达到治疗目的的文献。
■触
《说文解字》:“触,抵也。”到达。
□两物相遇、相接,如接触。
□接触并触动,如触动神经。
□触发 碰动而引发起来,如触发灵感。
□触电 动物的身体和电流相接触。
□触机便发 《旧唐书·韦思谦传》:“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触机便发……”“机”,弓弩上的发箭器,经触动箭便射出。后指人胸中怒火焚烧只要遇到机会便会发作。
■激
□《说文解字》:“激,水碍邪疾波也。”意为急流撞击岩石而迸溅。
□激发:原意指刺激使其奋发,现指使分子、原子等由能量较低的状态变为能量较高的状态。
□激动 情感冲动。
□激扬 激励使其振作起来。
■“触激”碰到或接近时所产生的反应。
■针刀神经触激术
指针刀碰到或接近神经时所产生的应激反应。
■“针刀神经触激术”一词,于1991年由本人首次提出至2002年通过鉴定,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针刀医学思维模式,也深化了针刀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神经触激术已由早期的脊神经触激术发展至现在的交感神经、神经干(丛)触激术。但近期发现有学者将“针刀神经触激术”笔误或传误为“针刀神经触及术”或“针刀神经触击术”。
□ “及”,《说文解字》“逮也。”有赶上、到达、到位之意。
□ “击”,《说文解字》“攴也。”两物相撞谓之“击”。
□ 用“及”和“击”字,均不能充分体现“激”的内涵。
□在高级神经中枢层的主要治疗机制的研究
◇营养作用:当肌肉失去神经支配时,肌肉同时也失去神经营养,出现肌肉萎缩。反之,高级神经中枢受损,肌肉主动运动减少,强度降低,高级神经中枢亦出现“失用”而营养不良。实施神经触激术时,强烈的兴奋通过锥体束及其他传导束传递到大脑皮质运动区、感觉运动区、运动记忆区和小脑,使这些区域接受大量信息,迫使相应的区域尤其是受损区域高度运作,促进脑细胞营养物质的生成。此作用我们可称之为周围对中枢的“营养作用”。
◇唤醒作用:脊神经触激术超常规、强触激脊神经对脊髓神经亦可造成侵袭作用,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生理反射,致使该神经所支配的肌群受到抑制,从而使肌张力降低,有效地抑制了神经对肌肉的传入冲动,消除或减轻了肌痉挛,对肌紧张起到了松弛作用;侵袭时神经可产生逃避反应,神经逃避的反应信号传入大脑,使大脑在习惯性中觉醒,重新对机体组织进行扫描,以便发现非正常生理现象的存在。此作用我们可称之为“应激作用”。
◇激活作用:神经触激术的强刺激将信息投射到未损伤的脑细胞,可使部分脑细胞被激活、诱导成为多功能细胞,或者众多的未损伤的脑细胞被诱导和激活,成为新的指挥中心,即功能转移。此作用我们可称之为对中枢的“激活作用”。
◇促进作用:神经触激术的强刺激将信息通过传入纤维上传到感觉区、感觉运动区、锥体外系、小脑等区,使各区能同时处理外周传入的信息,使中枢对运动的整合功能(运动的速度、频率、方向、轨迹、力度、肌张力、自动化反应及姿势)增强。此作用我们可称之为对感觉中枢、锥体外系及小脑的“促进作用”。
□在脊髓层面的主要治疗机制的研究
◇激活兴奋性神经细胞的侧支可以激活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而后者又可反过来抑制主干神经元(返回抑制)。正向性(前馈)抑制则是主干神经元的侧支激活抑制中间神经元,而这些中间神经元又对其后联的主干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
◇情绪激动、过分紧张或用力时可出现心跳加速、唾液腺分泌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也可出现肌张力升高、不自主运动等运动系统表现,可见运动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间存在相互影响的通路。通过对交感神经的触激可调整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同时可调整运动神经功能,故对改善患者流涎、吞咽困难、言语表达困难及上肢痉挛等症状有明显疗效。对颈交感神经的触激还可以改善颅脑、头面部及上肢的血液循环,对腰交感神经的触激可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从而产生远期治疗作用。
□神经触激术激发了应激反应,唤醒了休眠的脑细胞,改善了中枢的营养,促进了神经环路的再生重组和功能转移及加强突触间的联系,提高了锥体系、锥体外系、感觉系统、小脑的功能整合,最终提高了高级神经中枢对运动的控制和调节,抑制了低级神经中枢的原始功能,从而使肌张力降低,有效地消除或减轻肌痉挛;对交感神经的触激尚可调整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在脊髓层面,神经触激术可以瞬时解除痉挛,而通过高级神经中枢层面则是从根本上减轻或消除痉挛。简而言之,神经触激术利用了人体自我防御功能和自我修复功能的共同作用,通过外周影响中枢,从根本上减轻或消除痉挛。
□轴索被髓鞘所包裹,有髓鞘的轴索能迅速传递兴奋刺激。神经触激术实际上是触激髓鞘,所以出现触电样感觉。对髓鞘的触激不易损伤神经,加之神经的逃避反应,神经触激术是安全的。神经触激术对减轻或消除痉挛有即时及远期疗效,但对已形成的挛缩则需要通过切割纠畸术去解决;在实施神经触激术之前需对患者进行肢体形态结构、运动模式、痉挛模式、痉挛肌群、痉挛的程度和性质等多方面的评价和分析,科学的评价和分析及术后专业的康复治疗可增强神经触激术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