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朱汉章教授发明的小针刀及原创的小针刀疗法1987年面向全国推广,由于疗效显著且直克各种疑难杂症,在国内、外迅速得到推广应用。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针刀医学为新的医学学科。

笔者先前是临床针灸医师,1987年学习应用针刀疗法从事针刀医学研究,对针刀产生浓厚兴趣还源于一个跟骨骨刺病人。其主要症状是足跟疼痛,拍X线片示跟骨结节处见有鸡嘴样骨刺,已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当时用针灸加中药治疗月余症状不能缓解,外科建议手术或跟骨钻孔减压。学习针刀疗法后重新对病人进行检查,针刀医学诊断为足底腱膜挛缩,当即行针刀切割松解术,术后症状即刻消失,随访多年未见复发。当然,现在看来是针刀专业内微不足道的小病,但在当时还是让人兴奋的,至今使笔者记忆犹新。

日后通过众多临床治愈的不同部位的骨刺或骨质增生病人验证,认识到针刀能够愈病的关键是对疾病的认识发生了根本转变。软组织损伤是形成骨刺或骨质增生的主要病因,而软组织损伤的病因是人体动态或静态平衡失调,病理因素是粘连、挛缩。骨质增生病因是关节内力平衡失调,病理因素是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变性。撰写的论文《论骨质增生》在《小针刀疗法论文集》1989年第1期发表。

影像诊断的椎间盘突出只要没有症状、体征就无需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用针刀椎管外切割松解是国内最早应用者,撰写的论文《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国骨伤》杂志1991年第6期发表。经过临床广泛应用针刀椎管外切割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结发现对根性受压腿痛症状明显的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差,并发现在施术中有触电放射感的病人疗效较好。于是在CT导引下针刀经皮进入椎管内行脊神经触激术,并将椎管内针刀触及神经根与针刀触激神经根后的位置变化用CT拍摄成像,经长达10年完成300例病历临床研究及精细的解剖定位X线片金属标记线体表定位法,2002年4月通过了国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鉴定。原创脊神经触激术改变了针对突出椎间盘病变进行治疗的传统模式,论证了针刀经皮椎管内触激神经根鞘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痉挛性疾病的机制,打破了针刀不能进入椎管内的禁区。

在触激神经靠自身生理反射、应激反应达治疗目的的思维方法启发下,对痉挛性疾病及痉挛性脑瘫等疾病采用针刀经皮脊神经触激术、经皮交感神经触激术,并配合针刀切割松解、肌腱延长术矫正畸形,临床上取得了确切疗效,对手术入路、操作方法都予以详细的论述。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昨日的创新,就是今日的传统,而今日的创新,又成了明日的传统。没有人敢闯“禁区”,“禁区”就永远属于关闭状态,医学理论和技术也不可能发展。本书着眼于治疗范围的拓宽、治疗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阐明了笔者在学术上的一些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技术,内容新颖实用。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求研究。

然而针刀医学毕竟是一门崭新的学科,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但许多医务工作者对其获效之理目前尚不能作出科学的阐释,许多观点还不能被他人接受,不能从理论上找到令人信服的依据。社会上乱办班,办班乱,急功近利,“压痛点处扎针刀”、“痛点骨面”、“哪里痛就扎哪里”的简单意识,误导了对针刀医学的认识,也导致了临床诊治的失误,甚至造成一些不应发生的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给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反映了医术发展、探索中难以避免的过程,也说明了针刀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操作规范的制定相对滞后于临床应用。笔者在近20年的针刀治疗临床实践中结合目前全国针刀专科门诊、针刀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开展针刀诊疗的情况认为,针刀医师必须备有可靠的参考书,而目前针刀医师使用的《实用外科学》《实用骨科学》及《解剖学图谱》主要是为外科、骨科医师设计的。供针刀医师参考的工具书尚不能满足需要。因此,笔者苦心孤诣、潜心探索、博采众长,致力针刀医学临床研究、基础理论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决心撰著此书。

病历的书写是针刀专业的基础,虽与其他学科书写形式大致相同,但也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必须引起重视,进行规范。而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则是针刀治疗获效的根本,更具严肃性和高要求,是重中之重。技术操作和手术入路要有章可循,程序科学。故在撰写中特别注重实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病历书写、病史采集、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技术操作的方式方法、具体环节的实施及各种疾病治疗的手术入路。绘制了局部解剖示意图,结合局部尸体解剖图、体表触诊图、可清楚显示内部结构和身体外部标志。X线片定位图、体表定位图及手术入路图可直观地了解施术部位的组织结构和毗邻关系。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特点,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与指导于一体的特色。在诊断方面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原患疾病诊断、影像诊断、针刀医学诊断、功能分析诊断法、综合分析诊断法等新的见解。在疾病治疗篇中收载了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疗效确切的病种。在此基础上笔者力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一整套比较规范的操作规程,应用于临床实践,旨在从实用性上为针刀医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临床操作依据,推动针刀医疗操作更具科学性,更规范化。本书在酝酿撰写过程中,曾得到朱汉章教授、宋文阁教授、董福慧教授等专家们的热忱支持,并提出了许多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和更高的要求,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本书参考、引用了有关论著文献中的资料,因书目较多,在此一并致谢。朱明祥、孔维宽、李树勇、孔德然、吕春云、张继英、秦怀玉、杨桃玲、邓礼泉、陈南平、金弦浩、胡永杰、段为民、祝雅囡、谢兴生、秦昕、夏冰、安刚(韩国)等同志作了大量材料整理、校对工作,在此深致谢意!并对为撰写此书需要而提供治疗前后对比原始照片的患者朋友深致谢意!

由于临床资料尚欠丰富,加之文字表述可能词不尽善,恳请各位专家教授和同仁批评指正。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算笔者为针刀医学的发扬光大尽了一点儿微薄之力。

任月林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