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求真:邓中甲临证制方旨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心

心的组织系统包括:心(脏);小肠(腑);手少阴、手太阳(经脉);(藏)神;喜(志);面(华);舌(窍);脉(体);汗(液);南(方);夏(季);赤(色)。

至于心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血脉,构成了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的特点。心主神明,主要是指神识和精神意识。心阳之所以被称为君火,这个火不是热力来源。古人的火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用来煮东西的热力来源;一个是用来照明。从形状特点来看,这个“心”字就像莲花,莲花还在含苞待放阶段,里面有窍,火通过心的窍照出来,烛照万物才能观察到外界,精神意识就清楚。所以心藏神,涉及神识的有无。临床上,病人如果精神意识差甚至神昏,都与心主神明关系密切。

心主血脉,古人对血非常重视,“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有形津液的丧失和血液的丧失相较,血液在丧失过程中,对人的精神状况影响最大,神识、神志发生变化也是最快的。原始的解剖学也认识到心脏和血脉的关系,这样构成了心主血脉,心主血脉和主神明之间有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主血脉包括养心气、涵心神、营运周身。因此,心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通过主神明和主血脉来体现的。

在物质代谢方面,心气、心血、心阴、心阳都有关联。值得提出的是,每一个功能都是和相关脏器相结合的,心并不是自身化生气血阴阳。血液的化生,奉心化赤,其原始动力是命门之火,是血液生化和五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心气虚来讲,气的源头在脾。至于气虚,就要把握基础的气虚见证。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从两万多首方里面筛选出有效方,特别是有很大一批基础方,比如四君子汤是治疗气虚的基础方。气虚最基本的表现是面色白、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疲软、声低息短,脉来虚软、脉弱。如加上饮食减少,大便溏泄,就是脾胃气虚;加上心悸、怔忡,是心气虚;加上自汗,易感风邪,是肺气虚;加上两胁不舒,郁郁寡欢,是肝气虚;气血阴阳都能用这种基本见证表现出来。至于心血虚,基本的是心肝血虚,血虚不能上荣,造成头晕目眩,女子以肝为先天,可以表现为月经减少;如果心血不足,不能涵养心体、心肌、心神,则会失眠,易惊。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无血色,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至于心阴虚,心阴不足,与肾阴有关,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往往反映心肾阴伤。心阳虚往往反映在心肾阳虚。心不是生化系统,结合其他系统表现出来,和气血阴阳都有关系。而在补充这些心气、心血、心阴、心阳的治疗中,都针对相关脏腑的治疗。

至于气机特点,五脏都有升降,作为心来讲,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荣养头面,开窍于舌,反映的升上;其高者,位居胸中,下交肾阴,温小肠,交肾阴,使肾水不寒,反映的降下。从气机来讲,心的升降融会到大系统中,具有升降的平衡性。古人把人体的气机升降形容成一驾车,方向是车前面的两根杠杆,叫升降之根本。人体升降的根本就是心肾,决定生命的方向,而肾藏之精,心藏之神,为生命的根本。升降的中轴、升降之枢在脾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由于在中焦,起到平衡作用。五脏的升降失常,都会影响脾胃,脾胃升降失常又能影响整体。升降依靠“两个轮子”,升降的外轮是肝和肺,肺居上焦,宜肃降,肝居下焦,疏泄升发。肝的升发和肺的肃降对立统一,构成了五脏整体的气机升降,而心和肾就构成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这种升降。这些理论对临床用药非常重要。

而心的性质与发病特点,心属火脏,其发病特点有四:①寓君火,烛照万物,多神识病变。所以心的发病,多心神、神识方面的病变,当然这里还要分寒热虚实,实证分偏痰、偏火、偏瘀的不同。②由于和整体性联系,五行、五运系统跟天地万物的联系,它突出反映暑气通于心,多火热、暑热扰心。③诸脉者,皆属于心,多心血瘀阻。这是根据火脏的性质,大致的一个发病特点,从生理推导出来的病理。④诸痛痒疮(阳证),皆属于心。

至于病理,心的病理主要有虚实两端,有实有虚,或者虚实夹杂。心的实证多表现在心火上炎或下移,以及痰对心的作用,痰火扰心、痰迷心窍等;心脏的虚证包括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但是在治疗上心气虚多结合脾胃,心阳虚多结合肾,心血虚多结合肝,心阴虚多结合肾;而虚实错杂,典型的如心血瘀阻,心血瘀阻可以有瘀和痰的因素,也可以有气虚、阳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