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辩证法
中医学思维原理重点在对立统一规律,即辩证法。辩证法集中反映在阴阳学说,亦即中医学比较公认的辩证法是在阴阳学说中。
一、强调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第一阶段:阴阳学说产生比五行学说早,从考证上来说,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完完全全的阴阳学说。最早的阴阳学说,是以日月、昼夜为代表的自然现象的归纳,虽然有一定的抽象性,但还是比较具体,而且用的也比较局限。根据太阳、月亮昼夜明暗特点来分阴阳,是现象上的分类,属性上已经开始抽象。
第二阶段:从战国到两汉,阴阳学说开始上升,用动静的属性归纳阴阳关系,以动静属性抽象出对立统一规律,产生阴阳,抽象到哲学高度以后跟第一阶段的阴阳不一样。最早阴阳从简单的物质属性,到汉代以后成为哲学认识的一种方法。
第三阶段:西汉中期以后,阴阳学说开始被泛化曲解,走向了几个方面。医学上用它,其他领域也用它,达到了事事分阴阳的地步。而泛用了之后,政治伦理通通用阴阳,就走向了曲解的一个方向,形成了后世的阴阳论。早年道家的阴阳理论比较玄。人们总是把它们混为一谈,让后世在理解上造成困扰。汉武帝以后把阴阳学说结合到政治伦理当中,这种做法显然违背常理,具有反动色彩,而真正的阴阳学说并不是如此。
二、揭示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实质
阴阳学说实质是对立统一。阴阳学说要解决对立统一规律,并从现象上升到规律,这是中医阴阳学说区别其他学说的最大特点。对立统一本身有没有必然存在的规律?它总有一个产生的根源,李达的《唯物辩证法大纲》对对立统一规律定义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内容《矛盾论》里也有。它最早的根源,不是从太阳来的阳,从月亮来的阴,而是从运动态势。因为客观世界的根本属性就是运动,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阳主动,阴主静。阴阳学说的实质,就是对运动自身含的动静两大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阳主动,阴主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静又互相作用,“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包括宇宙中物质运动的总规律。用动和静相互关系分析对立统一规律。如果把阴阳两个字换成“矛盾”,全部成立。《矛盾论》中讲到,矛盾的普遍性,无限可分是普遍存在的,主要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它都有,绝对符合。从阴阳普遍性来说,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内含动、静两种因素。既然动、静是普遍存在的,动、静两种规律也是普遍存在的,动和静随着事物所属范围不同,又无限可分,譬如说阳化气,阴成形,作为阴阳中间还能分阴阳,功能反应运动更多,物质趋向于静,功能物质又可分阴阳,物质中间有气化功能强的,有弱的,所以应该说无限可分。至于对立观念,对立就是说动和静,越动,静的因素就越少,肯定两个是对立的。对立这种动静关系也能解释消长,而动静内蕴一个对立统一体,同一个物质有动静两因素,在一个对立统一体当中互相依存。因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静止或者绝对运动的东西,不含静的因素的运动,或者绝对静止,都是不存在的。至于它的阴阳转化,本质上还是中医讲动和静的关系,动极则静,静极就产生动,这个概念在哲学里常见,这种转化用现在的观念来看也完全符合。所以从对立统一规律来讲,阳主动,阴主静都能解释,因为它是从运动自身推导出来的。由动和静推导出来的阴阳学说,有其自身特点,有现在一般辩证法所不强调的。阴阳对立统一现象是宇宙间固有的客观规律,是由运动这种客观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自身所内含的基本因素,也就是由动静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中医理论建立在古代哲学基础上,哲学认为这种对立统一现象必然存在,只要世界上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内含动、静两种因素,对立统一因素就必然普遍存在,这点东方哲学理论难能可贵。因为古代的人不但能认识到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且揭示了这种规律存在的根源,这无疑是产生于综合时代的东方哲学的一大贡献。不了解和强调这一点,就无法真正理解阴阳学说的全部内容和精髓,就难以理解东方文化的特点。
三、阐述阴阳运动的基本特点
(一)阴阳属性规定
中医学的阴阳是有属性规定的,譬如说上升的、明亮的、快的属于阳,相对晦暗的、下降的、衰退的属于阴。有些哲学书认为这是局限性,实际世界上所存在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矛盾,都有其属性规定。动和静本身就是两个对立的属性,这种属性规定就是说明阴阳双方不能反称。例如数、理、化、生等自然学科都有很多基本矛盾,这些基本矛盾亦是不能反称的,都有特定的属性规定。阴阳学说的属性规定具有普遍性和方向性,是个矢量,方向决定它属性的不同。所以先生认为阴阳的属性规定是普遍存在的,这是第一个中医辨证观的特点。
(二)阴阳主从规定
主从规定是从阴阳学说来的,阳主动,阴主静产生之后就有的。而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逐渐形成了“阳主阴从”的阴阳主从规定。中医学用过来以后就是气能够生血,无形的气强调功能,这是根据阴阳学说“阳主阴从”来的。
(三)阴阳消长平衡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消长运动中的平衡是保持事物正常状态的基本条件,综合理解古代各个学派观点,有一条是一致的。中医学诊法里面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黄帝内经》强调治疗“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协调平衡是最理想的状态,研究事物保持正常的运动状况,而不是求不断的数变。所以阴阳学说里面,特别强调阴阳消长的运动。运动中的平衡状态是保持事物正常运动规律的基本状态。
(四)阴阳运动节律
中医古代认识到自然界和人体有很多节律性运动的状态,怎么解释这种节律性呢?就是用阴阳的运动来解释,比如昼夜的变化、一年四季的变化、生命运动的变化乃至年轮的变化等,用五运六气推定将来某年阴阳的变化,就是运动当中的节律性。这种节律性是由阴阳运动来解释和认识的。
故先生认为中医阴阳学说除了基本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特点,还具有阴阳运动的四个特点,即属性规定、主从规定、阴阳运动的平衡状态以及阴阳运动的节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