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工作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健康管理技术方法及规范

一、 健康监测

健康监测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监测信息包括健康相关信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营养与环境、运动与生活方式)、疾病相关信息、健康素质能力、健康寿命等信息。健康监测信息可用于服务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健康风险的评估、疾病的预期诊断与预后判断、健康教育等健康管理服务。

1 信息收集原则
1.1 计划性

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分步骤地收集信息。

1.2 系统性

根据单位性质、专业特点、学科任务等不间断地连续采集信息。

1.3 针对性

根据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重点、分专业、分学科、按计划、按步骤地收集,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1.4 及时性

按照用户的信息需求,敏捷迅速地采集到反映事物最新动态、最新水平、新发展趋势信息。

1.5 完整性

根据用户现在与潜在的信息需求,全面、系统收集信息。

1.6 真实性

根据用户需求采集真实、可靠信息。

2 信息收集方法
2.1 卫生服务登记和记录

健康管理相关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类卫生服务记录,这些记录按照规定长期填写积累,可以充分利用。目前疾控机构常见的登记或记录包括:

2.1.1 死因监测

通过居民死亡个案和死亡原因进行登记。

2.1.2 重点慢性病监测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登记,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2.1.3 传染病监测

依法开展传染病报告,对辖区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监测;对重大传染病,如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重性精神疾病等进行专病报告。

2.1.4 职业性健康监护

通过个体监测和健康体检等手段,对职业性有害因素与人体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监测。

2.1.5 环境危险因素监测

对环境卫生(空气、水、土壤、公共场所、固体废弃物等)监测;健康相关产品(化妆品、饮用水及涉水产品、消毒产品、建材、涂料、家用化学品、保健用品、电磁辐射产品、空气净化产品等)的检验检测记录评价。

2.2 专题调查

当需要解决某些专门问题时,经常的记录和报表往往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信息,因此需要通过专题调查来获取资料。专题调查的方法可分为访谈法、实地观察法及问卷法。目前疾控机构常见的专题调查包括:

2.2.1 人群患病情况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针对人群的患病情况、生活方式(烟草使用、运动、饮食习惯、饮酒、作息时间、心理特征)等进行的调查。

2.2.2 营养与健康监测

针对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食物消费、食物成分等进行的专题调查。

2.2.3 居民健康素养监测

对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个方面进行监测。

2.2.4 卫生服务调查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的,针对卫生服务需求和现状进行的调查。

2.2.5 其他根据专业需求组织的专题调查
2.3 健康体检
2.3.1 健康检查

健康检查是健康管理信息收集的主要途径,通过体检收集的健康信息包括:遗传因素,如种族、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既往史、家族病史、预防接种史、生长发育史、婚育史等;以及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仪器设备检查信息、心理测量、中医体质辨识等。

2.3.2 生活方式资料收集

在健康检查时,通过问卷形式,收集个体的生活方式资料,包括:①个体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起居、运动、嗜好等。饮食方面内容包括饮食结构、进食频率和数量、口味等;运动方面包括运动项目、运动频率和运动量;起居指的是作息时间;嗜好指是否吸烟(每天吸烟量、吸烟年限、开始吸烟年龄)和是否饮酒(饮酒的种类、每天饮酒量、饮酒年限和开始饮酒年龄)等;②了解个体的价值取向、知识水平、态度和其他心理特点等。

二、 风险评估
1 人群健康评估

根据辖区居民死亡、发病及健康影响因素的各项专业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评估特定群体的健康状况和健康影响因素,撰写评估报告,为群体性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2 个体健康评估

以个体的体检数据、家族史、生活方式、疾病史、家族史、用药和就医记录、生理特点、心理素质、社会环境等相关健康信息为依据,通过一定的评估模型,预测和评估个人的健康状况及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健康风险,为制订个体化的干预计划提供依据。个体健康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个体健康状况评估

是通过系列生物学指标信息对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如是否超重与肥胖、血压情况、血糖情况、血脂水平、患病情况等。

2.2 健康影响因素评估
2.2.1 生活方式评估

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点进行评估,分析判断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如高热量饮食、高脂高糖饮食、钠盐摄入过多、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不参加运动、吸烟、酗酒、作息不规律等。

2.2.2 心理状况评估

2.2.2.1 评估方法:根据研究对象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通过心理行为量表,对个体的知识水平、心理行为特点进行测量,分析影响个体改变不良行为、实施健康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

2.2.2.2 跨理论模型和变化阶段模型: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和变化阶段模型是目前人们在行为干预领域常用的心理学理论模型之一。该理论通过简单的调查(例如简短的询问或交谈,或者问卷调查)来了解对象处于行为改变的哪个阶段。它将行为改变分为5个阶段:①前准备阶段(pre-contemplation),即无准备阶段,个体未意识到健康问题,不准备改变自己,未考虑采取目标行动;②准备阶段(contemplation),即犹豫不决阶段,个体意识到健康问题,准备改变自己,采取推荐的行动;③准备期(preparation)即决定阶段,个体打算实施目标行为,制订行为改变的计划;④行动期(action),个体正在执行计划或实施计划;⑤维持阶段(maintenance),坚持目标行为超过6个月,而且正在继续目标行为。

尽管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但它有别于其他心理行为理论的是在指导干预设计时更具有个体针对性,因此容易得到干预对象的认可和接受。

2.2.3 社会学评估

通过社会学量表,对个体所处的、可能影响目标行为的社会、文化、经济等社会环境因素进行评价,找出促进因素和阻力,为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提供依据。

2.2.4 适应能力评估

在对个体实施干预前,还要对个体实施目标行为的身体适应能力进行评估,避免给个体带来不良的健康影响。可以采取相关量表进行测量。以运动为例,至少应对以下情况进行评估:①运动禁忌证:在运动和锻炼前,应通过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个体是否存在不适合运动的情况和疾病,包括病史、血压、脉搏、关节等一般检查,必要时做心电图、胸透和化验检查等。②运动史:参考过去和现在的运动情况,既往不爱好运动者宜选择简单易掌握的运动项目。③体质:身体素质好者可以选择负荷较大的项目,而身体素质较差者则应注意选择负荷适度的项目。也可采取运动筛查量表对运动适宜能力进行评估。④运动环境:根据就近的环境条件选择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和太极拳等;有运动场所和运动设施的情况下,还可选择游泳、球类或健身器械等。⑤兴趣:选择个人喜爱的运动项目,有助于养成运动的习惯和长期坚持。⑥运动指导:无运动史者,开始时应有指导者帮助其学会控制运动强度;选择要求一定技能的运动项目时应有体育教练的指导;年老体弱者有人陪伴运动可以减小发生意外的危险。

2.2.5 其他评估

对可能影响目标行为的其他因素和状况进行评估,如健康需求评估。

三、 健康危险因素干预

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是在健康监测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应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心理学、营养学和其他健康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个人和群体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标。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的核心是行为干预。

1 干预原则
1.1以健康为中心的原则

在健康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其含义不仅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包括逆转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

1.2 以个体为中心的原则

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可以告诉人们哪些是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帮助人们做出决策,指导人们掌握改善生活方式的技巧,但这些都不能替代他们作选择。

1.3 形式多元的原则

健康干预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既可以是单独的生活方式管理,也可以纳入疾病管理项目中,也可以在需求管理项目中出现。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术,健康干预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2 干预策略

疾控机构实施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的主要手段包括:健康教育策略、环境策略和政策策略。单独或联合应用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建立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1 健康教育策略

健康教育策略的核心是教育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认知(知识、观念、动机、态度等)和技能。教育策略包括:

2.1.1 大众传媒活动

通过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公益广告、网络信息等电子媒介,同时这些节目还可以制成录像带、录音带、光碟等在人群中反复使用。

2.1.2 通过印刷媒介开展的活动

包括小册子、小折页、挂图、招贴画、日历、卡片、传单等。

2.1.3 人际传播活动

讲座/讲课、小组讨论、个别咨询、示范、入户指导、观摩学习、同伴教育等。

2.1.4 因地制宜的社区活动

墙体标语、板报、墙报、展览、义诊、评选示范、知识竞赛、患者俱乐部等。

2.1.5 民俗、文体活动

相声、戏曲、民歌、庙会、赶集等。

2.2 环境策略

环境策略的作用对象是物质环境、条件,其目的是使人们采纳健康行为的意愿得以实现。如在某企业职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健康教育中,食堂提供低脂、低盐的食物,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一些锻炼设施等均属于环境策略,上述活动使得目标人群能更加便捷地采纳健康行为。

2.3 政策策略

政策策略从两方面作用于人群的健康行为:其一,政策可以支持并促使这些行为得以实现。例如,某企业创立无烟单位,规定企业办公区一律禁止吸烟,此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员工的吸烟行为。此外,政策策略还可以通过影响资源配置、环境改善从而促进健康行为乃至健康。例如在企业开展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健康教育项目中,有了职工运动健身的愿望,有了必要的设施和场地,如果没有调整工作时间的政策支持,人们依然难以真正去运动,因此,需要制订有关工间操制度、轮班制度,确保员工有时间做运动。

3 干预方法
3.1 干预实施流程及内容

健康干预是根据管理对象情况,制订个体化的健康干预计划及方案,实行个人健康维护与健康日记管理,通过定期随访,询问健康方案的执行情况,对存在的健康问题予以指导和修正调整方案,进行全面的干预管理。其主要干预流程和内容包括:

3.1.1 通过对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和筛查,明确干预重点。

3.1.2 为干预对象量身定做个体化的健康干预方案。

3.1.3 按照健康干预方案制订具体实施计划。

3.1.4 按规定时限对干预对象进行随访,及时了解干预对象的健康状态。

3.1.5 按时完成阶段性工作总结和年度健康管理工作总结。

3.1.6 发现干预对象健康状况恶化要及时报告上级医师或转诊。

3.2 干预方法

行为改变不仅与个体的知识水平有关,还与观念、动机、技能、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行为干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在实施行为干预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3.2.1 制订个体化的行为改变计划和实施方案

首先,利用相关心理行为量表或调查表,对个体行为特点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制订个体化的行为改变计划、实施方案和行动时间表。然后,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告知管理对象整个干预计划,包括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最后,用层次清晰的条款让管理对象记住干预清单。

3.2.2 确定阶段性的管理目标

与被管理者一起制定阶段性的行为目标,并将行为的改善与管理对象本人的自我感觉和相关指标改善相联系,有利于增强管理对象执行计划的信心,也有利于提高计划的执行率。

3.2.3 签订管理协议

行为改变计划和目标确定后,应与管理对象签订协议,使管理对象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督促他们实现管理目标。

3.2.4 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在管理对象首次就诊时,健康管理人员可对管理对象进行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提高管理对象的相关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

3.2.5 实施个体化干预

根据健康管理协议,通过门诊、入户、电话、互联网等手段,定期对管理对象进行随访,发现问题,适时调整干预计划。

3.2.6 鼓励自我监测和管理

管理者应对管理对象进行相关自我监测和管理培训,鼓励他们使用小工具,按要求记录自己的健康状况、行为改善等情况,指导他们发现和处理行为障碍,提高他们建立和保持健康行为的能力。

3.2.7 创建支持性环境

通过组织机构和政策的支持,可以大力弥补个人层面策略的不足。如建立自我管理小组或健康俱乐部、提供自助检测设备(如身高体重仪、血压计、血糖仪)、环境设施设备的改善(如运动器材、运动场地)、政策支持(首诊测血压制度、公共场所禁烟)等。

3.2.8 建立和畅通转介渠道

对于开展个体健康管理服务的机构,应建立与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转介通道,为管理对象提供必要的转介服务。

3.3 质量控制
3.3.1 培训工作人员

所有干预人员均应接受相关干预技术培训,他们在具体实施干预前,至少应掌握:全面了解计划执行的目的、意义;掌握计划活动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熟练掌握干预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工作水平和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经考试合格才能上岗。

3.3.2 对干预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

包括对计划进度、计划活动内容、计划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对管理对象的知、信、行及有关行为危险因素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对活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核。

3.3.3 仪器设备的配备及质量控制

按照干预活动要求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宣传材料。仪器设备应按要求进行校准。

4 特定行为的干预方法
4.1 烟草使用的干预
4.1.1 烟草使用的干预原则

4.1.1.1 以个体为中心,强调干预对象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4.1.1.2 以健康为中心,强调预防为主,干预主要应放在预防不吸烟者开始吸烟。

4.1.1.3 形式多样,强调综合干预。

4.1.2 烟草使用干预策略与措施

控烟的总策略可以按渥太华宪章提出的健康促进五大行动领域来进行设计,即包括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建立支持性环境、加强健康教育及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及调整卫生服务方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具体策略可能有所侧重。

4.1.3 针对群体的烟草干预措施

4.1.3.1 拒吸第一支烟。

4.1.3.2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烟草危害知识。

4.1.3.3 限制吸烟和劝阻别人戒烟。

4.1.3.4 研究和推广有效的戒烟方法和戒烟产品。

4.1.3.5 建立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4.1.4 针对个体的烟草干预措施

目前使用较多的措施包括:五日戒烟法、自我戒烟法。其技术要求请参阅相关参考文献。

4.2 身体活动的干预
4.2.1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4.2.1.1 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要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到繁,身体对运动有一个“不适应-适应-不适应-适应-再适应”的过程。如果一开始负荷过大,会导致运动疾病和损伤。

4.2.1.2 贵在坚持的原则:不能一曝十寒,要养成习惯,结合自己的兴趣,使运动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4.2.1.3 系统全面的原则:全面的锻炼使得身体各个部位都得到全面发展,对中青年要考虑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全面增强体质。

4.2.1.4 个体化原则: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运动要求也不能强求一致,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健康效益,防止运动性疾病和创伤发生。

总之,一个适宜的运动,应至少符合三个条件:安全、效果好、有趣,这样的运动才能吸引人坚持下去。

4.2.2 身体活动干预措施

4.2.2.1 针对群体的身体活动干预措施

4.2.2.1.1 动员:运动促进健康知识的教育,纠正错误认识,为被指导者克服行为改变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作出安排。

4.2.2.1.2 日常身体活动水平评价:包括健康和疾病状况的评价和运动意外伤害危险分层。可使用通行的量表和其他评价方法。

4.2.2.1.3 困难和障碍作出安排。

4.2.2.1.4 推荐身体活动水平和内容:以自愿、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和避免意外伤害为原则。

4.2.2.2 针对个体的身体活动干预措施

4.2.2.2.1 制订干预计划:运动计划应为被管理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可以和他(她)一起讨论计划的安排,与其共同制订,并在执行中给以督促和指导。运动计划的制订中,应注意:①运动量的选择:从锻炼心肺功能的角度考虑,有氧耐力运动一般强调中等强度,应达到相对强度中等以上,推荐每周累计150~180分钟。②运动方式的选择:运动包括四种形式:有氧运动、肌力运动、柔韧性运动、平衡运动。在实际工作中,有氧运动是主要运动方式,其他三种方式灵活搭配。③运动进度:运动进度取决于个体的体能、健康情况、年龄和运动目标,因人而异。

4.2.2.2.2 计划的执行和调整:由于种种原因,干预对象常常不能坚持预定的干预目标,甚至中途退出。因此运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调整。

4.2.2.2.3 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的培训。

4.2.3 身体活动干预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身体活动时要保证安全,降低伤害风险,减少负性事件的发生,需要注意:

4.2.3.1 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和运动量:通过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可以减少运动伤害,最安全的运动是中等强度而且危险不大的运动,不涉及有意碰撞或身体接触。

4.2.3.2 逐步增加运动量:可使用相对强度(相对于某个人的体质的运动强度)来确定运动的强度,开始运动时,通常情况下选择相对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体质差的人做运动时受伤的风险更大,可能需要先从低强度的运动开始,或者低~中度的混合运动;不经常运动的人应该“开始慢增加慢”,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频次;年轻人和壮年期成人每周或每2周增加少量运动,通常是比较安全的,对于老年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新的运动强度,一般2~4周。

4.2.3.3 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做好热身运动和放松运动。准备活动5~10分钟,可做腰、腿、髋关节轻微活动和拉伸运动,特别是放松马上需要运动的肌肉;运动结束前做伸展活动及放松练习,约5~10分钟。

选择合适的运动工具和器材:个体保护性运动工具包括一些穿戴物,用以保护身体的某个部位(如:头盔、护目镜、护胫、护肘、护膝及护口器等);合适的器具包括运动或活动专用工具(如球、球拍、手杖、鞋子等)。

选择安全的运动场地。地面平整,运动范围内无障碍物、无车辆。

合理选择运动时间、运动地点和运动类型,以避免受伤。例如:在炎热和潮湿的天气,人们可以:选择凉快的早上而不要在炎热的中午运动;夏季锻炼出汗多,需要注意水分和盐分的补充;雨天、雪天锻炼时应注意减小步幅、减慢速度、防止因滑倒而受伤;室内运动(如在体育馆内打篮球,而不在操场上);改变运动类型(将踢足球改为游泳);降低运动强度(将跑步改为步行);注意休息、补充水分,在阴凉处运动,以及其他减少热效应的方法。锻炼后可少量多次喝些淡盐水和低糖水,以防止身体因缺乏矿物质而发生抽筋。

患有慢性病疾病或症状的人,应向健康保健人员咨询,确定合适的运动类型和运动量。对合并有轻度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和无症状性冠心病等疾病者应自行掌握,以锻炼时不发生明显的身体不适为原则,必要时应在医疗监护下进行。伴有重度高血压、严重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严重糖尿病以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限制运动,待上述疾病明显改善后再考虑适量体力活动。

4.3 膳食干预
4.3.1 膳食干预原则

4.3.1.1 因人而异,量入为出。

4.3.1.2 平衡膳食,结构合理。

4.3.1.3 优化烹饪进食习惯。

4.3.1.4 长期坚持,终生遵守。

4.3.2 膳食干预步骤与方法

在对管理对象进行膳食管理之前,健康管理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膳食干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营养方面的相关知识,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发现膳食习惯中存在的问题,选择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最终使管理对象的饮食每天均能达到总能量平衡、结构合理,并持之以恒,使之保持膳食管理的最佳效果。膳食干预的步骤和方法如下:

4.3.2.1 膳食干预的准备阶段

4.3.2.1.1 制订膳食干预计划。基于管理对象存在的营养膳食问题,制订膳食干预计划,计划包括每天食物种类、数量、频次,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内容和目标等。

4.3.2.1.2 让管理对象充分了解整个干预计划,以便加强与健康管理师的合作,坚定他们接受干预的决心。对管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健康讲座等,要告知管理对象相关知识,包括:什么是健康的膳食习惯、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情况、干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干预计划的内容和干预的持续时间、干预中要注意克服的困难。

4.3.2.1.3 发给管理对象膳食记录表格,指导其进行记录。初次记录要求隔日或连续记录5~7天,必须包括周末的一天,只需要告诉其将所有吃入的食物全部记录,包括零食。

4.3.2.1.4 指导管理对象佩戴、使用能量监测仪,要求把每天的运动消耗量和总能量消耗记录填入表内。

4.3.2.2 膳食干预的第一阶段

此阶段健康管理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发现管理对象不良膳食习惯和饮食偏好;记录天数达到规定要求;询问记录表空白处是否有遗漏部分;获得更多信息后,协助填写缺项。

在初次膳食日记中,健康管理师可能会发现很多需要纠正的不良膳食习惯,这时应该向患者一一指出,从中选择几条(不超过4条)建议患者改正,等到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再提出下一步的纠正目标。与管理对象交谈时要有耐心,反复指导,纠正建议最好记录在健康处方上,方便管理对象执行。

4.3.2.3 膳食干预的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干预的基础上,管理对象掌握了基本的膳食记录方法和主要的膳食问题,此时可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健康管理师工作的重点是:不断发现患者的膳食问题,分期分批进行纠正,找到妨碍纠正不良膳食习惯的原因,利用营养学的知识和慢性病防治管理系统加以解决,管理时要注意掌握个体指导的技巧性。

4.3.2.4 膳食干预的第三阶段:

管理对象在此阶段可完整记录膳食,虽然文化程度不同,膳食记录的形式不同,但都能较好地反映个人膳食的实际情况,患者自己可灵活掌握动态平衡,膳食习惯大为改善,第一、二阶段发现的问题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这一阶段健康管理师工作的重点是:①与管理对象商量坚持持久干预的方法,以保证长久且良好的干预效果,使之终生受益。②定期监督:膳食日记的分析,1个月1次或3个月2次,一次记录不少于3天;指导膳食的详细食谱,1个月1次。③综合考虑其他危险因素的干预,确定复查的时间。④总结并进行阶段性评估,确定危险因素干预的效果,跟踪观察患者的就诊情况。

必须指出,膳食干预应该与其他危险因素干预同步进行,这样综合干预的效果较好,利于长期保持。饮食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能较轻松地保持每天膳食的总能量平衡和每天膳食营养素的构成合理。

4.3.3 膳食干预的注意事项

对管理对象进行膳食管理时,应注意尽量将食物品种调整得丰富多彩,烹饪方法采用蒸煮或微波炉加工以降低脂肪含量。干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防止管理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在干预时应注意,纠正不良膳食习惯不等于不能吃饱或饥饿;少吃并不等于科学膳食,种类丰富的饮食才叫科学膳食。不要使膳食管理教条化,在把握总原则的情况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人口味配餐,根据病情随时调整干预方案。

4.4 心理干预
4.4.1 心理干预原则
4.4.1.1 保密性原则:

保密原则要求心理咨询师要尊重和保护来访者的隐私,这既是建立和维持心理咨询信任关系的前提,也是咨询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在心理干预前应与管理对象进行明确说明和解释,使之确信你是会替他保守秘密的。但对于有明显自杀意图者和存在伤害性人格障碍或精神病患者应与有关人士联系,做好一些预防工作。

4.4.1.2 助人自助性原则:

心理干预的根本目标是使管理对象能够面对和处理自己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心理干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及时发现来访者自身积极的心理因素,还应更多地启发,调动来访者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来访者主动投入心理自助的过程。

4.4.1.3 价值观干预原则:

价值观干预原则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要尊重管理对象的价值观,不能以自己的价值准则来评判管理对象,或者强迫管理对象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当遇到来访者的价值观与自己或社会的价值观相冲突的时候,咨询师应以一种非评判性的理解、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来访者的行为表现、情绪反应、生活态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引导来访者自己判断是与非,最终作出自己的选择。

4.4.1.4 综合性原则:

心理干预过程中对来访者身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保持高度敏感性,以辩证统一的思维来分析和看待问题,而不宜孤立地探究其中某一方面。对来访者的分析、评估、干预也都应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这3个角度出发。所以心理干预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面原因看到深层原因。在干预过程中,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通常比单一的方法更有效。

4.4.1.5 灵活性原则:

是指心理咨询师在不违反其他咨询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来访者的年龄、性别、个性、文化背景及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对象,灵活地运用各种咨询理论、方法,采用灵活的步骤,以便取得最佳的咨询效果。

4.4.2 心理干预措施

针对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常见心理因素的干预措施有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心理分析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具体干预方法请参阅相关参考资料。

5 随访
5.1 随访方式

随访有主动和被动随访两种方式,可通过面对面、电话、入户、互联网等方式对管理对象进行随访。

5.2 随访技术

人际传播的基本技巧

健康管理师在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和分析后,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个人或群体进行随访和健康指导,此过程主要通过健康管理师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人际沟通来完成。人际沟通技巧都与人的“传播器官”有关,包括语言器官(口)、听觉器官(耳)、视觉器官(眼)。用说、听、看、问、答、表情、动作等方式来传达信息是人际沟通的基本方式,每一种方式的运用都有一定的技巧,它直接影响交流的效果。人际传播的基本技巧有:

5.2.1.1 说话的技巧

5.2.1.1.1 用听者熟悉、能懂的语言。

5.2.1.1.2 口气和蔼亲切。

5.2.1.1.3 讲话速度适中,避免过快和过慢。

5.2.1.1.4 声音应该有高低起伏,不要平铺直叙。

5.2.1.1.5 发音吐词要清晰,要让对方能够听清楚。

5.2.1.1.6 讲话的语气要生动。

5.2.1.1.7 适当重复重要的和不易被理解的话。

5.2.1.1.8 在与对方交谈时说话要有停顿,避免长时间自己一个人说话。

5.2.1.1.9 尽量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尽量用通俗语言代替专业术语。

5.2.1.1.10 恰当地运用举例引证、示范与演示的技巧。

5.2.1.2 倾听技巧:

有人倾诉就必然有人倾听,两者共同构成了交流的基础。倾听不仅仅是认真和专心地听,还包括从听到的信息中了解对方的意图和情感,概括所听到和所理解的要点。好的倾听方式应当是:

5.2.1.2.1 尽可能地多听,留意听,努力发现对方对某一问题的了解程度和看法。

5.2.1.2.2 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耐心地等对方讲完。

5.2.1.2.3 始终保持友好和礼貌,利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示在认真听,使对方感到轻松和受到尊重。如用目光注视对方的眼睛,用视线进行交流,或点头,或作出简单应答,鼓励对方说话。

5.2.1.2.4 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轻易对对方的话作出评论。

5.2.1.2.5 不应在听对方讲话时被其他事情干扰,如接电话、看文件、看表等。

5.2.1.2.6 对敏感的问题更要善于听出话外音,以捕捉真实的信息。

5.2.1.3 提问的技巧:

提出问题,然后从对方的回答中获得信息,这是人际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在特定的场合,讲究适当的提问方法,以利交流的进行,获得真实和尽可能多的信息。

5.2.1.3.1 提问题时要注意对方的表情和感受,应创造轻松愉快的交流气氛,不要一个问题紧接一个问题地问。

5.2.1.3.2 要设法使服务对象感到所提问题与自己利益相关,才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并促使其回答问题。

5.2.1.3.3 对敏感问题的提问形式尤要注意,可以先问一般性问题,再逐步深入询问,不要单刀直入,还要注意选择适宜的交谈环境、时间和地点。也可以采用试探型提问方式。

5.2.1.3.4 要了解对方的态度、观点等方面的信息,应该使用开放型问题,避免使用封闭型问题。

5.2.1.3.5 探究型问题时应特别注意口气缓和、态度轻松,不可用质问的语气。

5.2.1.3.6 要想收集到真实信息,不能用诱导型提问。

5.2.1.3.7 问题尽量简练、明确,不提复合型问题。

5.2.1.4 观察技巧:

简单地说,观察就是用眼睛看。交流的对方往往会不自觉地以非语言方式表达出内心的活动,在语言交流之外,观察者还可以通过眼睛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来收集有用的信息,有时通过观察所获得的信息比用耳朵获取的信息更有价值。“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这个意思。

观察的技巧主要是细心、全面和敏锐。观察时要非常仔细,眼光要敏锐,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能够透过表面现象发现深层的内心活动和被掩盖的事实,从而获得真实的信息。但细心的观察要建立在诚恳、坦然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在对方讲话时不注意听,把视线转移到其他地方,更不能把细心的观察变成窥视,那就不是正常的观察技巧了,交流的对方也必然会反感,导致交流无法成功进行。

5.2.1.5 反馈技巧:

在人际交流中对对方传递的信息给予及时的、恰当的反馈,可以促进交流的进行。不能作出及时和恰当的反馈,则往往会影响交流的进行,甚至导致交流失败。健康管理师应该掌握的技巧有:

5.2.1.5.1 在听对方的陈述时,要集中注意力,并随时用表情、体语来表示自己对对方谈话的兴趣,如微笑、点头等,以支持对方把交流进行下去(运用积极性反馈技巧)。

5.2.1.5.2 恰当运用体语,比如点头、摇头、伸大拇指等(运用积极性、消极性反馈技巧)。

5.2.1.5.3 支持对方的正确观点和行为要态度鲜明(积极性反馈技巧)。

5.2.1.5.4 纠正对方错误观点和行为要和缓、婉转、耐心(消极性反馈技巧)。

5.2.1.5.5 对有些敏感问题和难于回答的问题可以暂时回避,不作正面解答(运用模糊性反馈技巧)。

5.2.1.5.6 对于知识性问题或决策性问题,不要给对方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回答;搞清对方问题的核心,不要答非所问;了解对方的意图,针对问题的实质给予解答。

5.2.1.5.7 对于不同人提出的同样的问题,回答可以因人而异。根据当事人的背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性格等情况给予恰当的回答。

5.2.1.6 非语言传播技巧:

运用身体语言、类语言和时空语言的传播技巧,即借助视、听、触觉等感官分享信息,增进交流效果的一些技巧。

5.2.1.6.1 动态体语:以点头表示肯定,以摇头表示否定;微笑、握手表示友好;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对方表示尊重。

5.2.1.6.2 静态体语:服饰整洁,仪表端庄。

5.2.1.6.3 类语言:改变声调节奏,合理运用笑声,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效果。

5.2.1.6.4 时间语:如提前到达会场或约会地点、准时赴约,可以给人以信赖感。

5.2.1.6.5 空间语:如安静整洁的环境,给人以安全和轻松感。与谈话者之间不要有大的障碍物,双方置身于有利交流的空间位置和距离,有利于增进交流。

5.3 随访步骤

第1步:事前准备。健康管理师要查看管理对象的基本信息和进展情况,设立本次沟通的目标,准备好信息发送方法(如电话、邮件或交谈等)和信息内容。

第2步:总结前一阶段的进展。健康管理师要在开始沟通的最初询问服务对象自上次沟通以来的情况,提问后以聆听为主。通过积极聆听,设身处地的去听,用心和脑去听,从而理解对方的意思,并及时进行确认和反馈。当没有听清楚,没有理解对方的话时,要及时提出,一定要完全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做到有效沟通。

第3步:确认对方目前的需求。在对服务对象已有的进步予以肯定后,与其共同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4步:达成共识。健康管理师要协助服务对象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达成进一步共识,制订下一阶段的目标。

第5步:安排下次随访的时间和方式。

四、 干预评估
1 干预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1.1 干预评估的目的

评估包括对干预计划设计的评估和对计划执行的评估。

干预计划设计的评估:通过评估可以提高干预计划质量。评估干预计划质量首先要弄清楚对管理对象的需求是否明确,这是评估干预计划质量的重要标准。此外,干预计划应该包括采取多途径、多层次、多类型的干预方法。这是由影响健康和行为因素的复杂性决定的。

干预计划执行过程中的评估:通过评估,监测干预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存在问题、即时效应,有利于及时改进,使干预活动能保证质量地完成。

干预评估的目的在于:从所采取的干预活动中吸取知识和经验,以便改进今后的干预行动;对正在计划中的干预行动,评估的目的是使干预计划的行动更加完善,使干预计划成功的机会最大。干预评估贯穿于干预计划的始终,它是一切健康管理项目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2 干预评估的意义
1.2.1 保证干预计划设计和实施的质量

管理对象的需求评估是计划能否成功的基本条件,只有先明确管理对象优先的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变个人和群体的干预策略,使干预取得成效。

1.2.2 科学地说明干预计划的价值

健康干预计划是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而达到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的目的。改变人们的行为必须对决定行为的多种因素进行干预。在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之外,行为还受其他因素影响,要说明干预的作用,必须在排除其他非干预因素变化对目标人群行为和健康状况的影响的前提下,证明干预措施与目标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及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改变与他们的健康状况改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2.3 用干预计划实施结果争取支持和扩大影响

向管理对象和公众说明干预计划实施所取得的结果,用科学的结论争取领导对健康干预计划的支持,改善公共关系,扩大对社区或个人的影响。

1.2.4 丰富和充实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水平

健康干预通常需要在有关理论基础上形成说明面临的问题的具体假说,用其指导干预计划实施。通过对干预效果的评估可进一步检验假说和理论,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水平。

1.2.5 改进健康管理专业人员工作

评价能帮助健康管理专业人员分析干预项目成败的原因,确定各项干预活动和策略的优缺点,总结干预计划设计和执行中的经验教训并加以改进。

2 干预评估的种类和方法

根据评价内容(或对象)、评价指标(或标准)和评价研究方法的特点,可将评价分为几种类型:①形成评价;②过程评价;③效应评价;④结局评价。重点介绍过程评价、效应评价与结局评价。

2.1 干预过程评价

过程评估是评估干预计划的策略和活动实施的质量和数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干预计划,保证干预目标的实现。过程评价起始于干预计划实施开始的时候,贯穿于干预计划执行的全过程。

2.2 干预效应评价

又称近期和中期效果评价。评价内容为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三类因素(倾向、促成、强化因素)和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的变化。如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是否增加,有害于健康的行为是否得到控制和减少,暴露于危险环境的机会是否有了降低;领导及关键人物的思想观念有无转变,是否制定了有利于健康的政策和法规;社会文化环境是否改善;相关行为资源提供和可得性是否发生有利变化;相关行为技能有否提高等。健康教育的直接作用和效果主要表现于上述三类因素的变化,以及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善,因此效应评价是健康教育项目评价的重点。

为使评价结果具科学性和说服力,要求评价严密可靠,常需采用有对照的实验或准实验评价设计类型和随机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一般评价调查的指标和方法与该项目诊断阶段相同。

2.3 干预结局评价

结局评价也称远期效果评价,即评价健康教育计划的目的是否实现。总结评价分两方面。

2.3.1 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评估干预对目标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包括疾病与死亡指标、精神生理指标的变化等。

2.3.2 效益评价

效益评价是指干预计划在改变人群健康状况中所带来的远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表现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卫生保健成本降低,经济效益的指标包括费用效果与费用效益比。

3 干预评估的设计类型

以下几种评价设计类型可用于干预效果评价和干预结局评价。

3.1 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评价方案。通过对比目标人群自身在干预项目实施前后的情况,来评价干预计划产生的效应和健康结局。该评价方案的优点在于设计和操作比较简单,可节省人力、物力。然而,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测量者与观察者的熟练程度、测量工具等,特别是干预计划时间较长时,时间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因此,这一方案比较适合对周期短的干预计划进行总结评价,同时需注意对干扰因素进行控制和调整,以减少其对结果的影响。

3.2 简单时间系列设计

是一种非实验研究,它与单组前后比较类似,但观察时间长,要求观察的时间点多,这样才能观察干预对某行为变化的影响趋势。此研究需要能多次进行高质量的观察(调查),需保证测量结果的稳定性。

3.3 非等同比较组设计

此设计属于准实验研究,在方法上类似实验研究,但实验组和对照组不是随机确定的,而是用配对方法使两者在主要因素方面相似的情况下选择对照组和干预组。此种研究较之实验研究易于实行,在进行大规模评价研究时,较实验研究省钱、省时,但兼有实验研究的优点。此种研究尤其适合于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计划的评价设计。由于此种设计未遵循随机化原则,对干预作用的解释,其说服力不如实验研究。

3.4 复合时间系列设计

此方案属准实验设计,但需设立对照组,在多个时间点测量,分别观察干预后不同研究组中出现的变化。此种设计可减少历史性因素的影响,并有利于观察变化趋势。当对参与者易组织定期观察时,此法尤为适用。其困难是需对研究对象干预前后进行多次观察,工作量和费用消耗较大。

3.5 实验研究

此种研究是将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严格控制干扰因素,然后观察比较他们在干预前后的情况,若干预后实验组的人群知识、态度、信念、行为比对照组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干预有效。但此种研究一般难以实行,尤其是随机原则难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