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门诊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十八、再生障碍性贫血

【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全血细胞减少以及由其导致的贫血、出血和感染。各年龄组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诊断步骤】
1.问诊要点
(1)有无头晕、心慌,何时发现贫血,起病的缓急。
(2)是否有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尿液颜色是否正常,有无视力障碍。
(3)有无发热,低热还是高热,发热后能否自行消退,发热时伴有何种症状。
(4)有无服药史,化学毒物及电离辐射接触史。
(5)在何处治疗过,用过何种药物,疗效如何。
2.体检要点
(1)皮肤黏膜是否苍白,有无出血点和瘀斑,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胸骨有无压痛。
(2)咽部有无充血,扁桃体有无肿大,表面有无脓性分泌物。肺部有无啰音,心率是否增快,有无心脏杂音等。
3.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
1)血常规:
呈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无幼稚细胞。
2)网织红细胞计数:
校正后网织红细胞比例<0.01。
3)多部位骨髓穿刺:
至少包括髂骨和胸骨。骨髓象显示骨髓增生降低或重度减低,小粒空虚,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红系及粒系均明显减少。
(2)选择性检查
1)骨髓活组织检查(髂骨):
全切片增生减低,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和非造血细胞增多,网硬蛋白不增加,无异常细胞。
2)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 +细胞数量:
此项检测对鉴别再障和低增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有一定价值。前者明显降低(<0.5%);后者则明显增高。
3)造血祖细胞培养:
这不仅有助于诊断,而且有助于检出有无抑制性淋巴细胞或血清中有无抑制因子。
4)染色体检查:
再障多属正常,如有核型异常需要除外MDS。
4.诊断要点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一般无肝、脾大。
(3)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如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应明显减少(一般<7个)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成分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
(4)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MDS中的难治性贫血(RA)、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6)急性再障起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有严重感染和内脏出血。
(7)非急性再障又称为慢性再障,起病慢,贫血、感染和出血较轻。
5.鉴别诊断要点
(1)与PNH相鉴别:
再障与PNH均有全血细胞减少,当PNH血红蛋白尿不发作时极易误诊为再障。不过,PNH出血和感染少见,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细胞增生,尿中含铁血黄素、糖水试验、酸溶血(Ham)试验及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呈阳性,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正常。这些均有助于与再障鉴别。
(2)与MDS相鉴别:
MDS分为五型,其中RA型与不典型再障难以鉴别。二者虽均有全血细胞减少,但MDS骨髓三系中均可见有病态造血。低增生MDS虽有骨髓增生低下,见有原始细胞,再障不会发现原始细胞。另外MDS染色体检查核型异常者约占1/3,再障无此特点。
(3)与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相鉴别:
这种白血病常见于老年人,往往无肝、脾大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虽呈全血细胞减少,但有时会见到少量原始细胞。骨髓灶性增生低下,但原始细胞占一定比例,符合白血病诊断标准。
(4)与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相鉴别:
本病是在某些诱因,如药物、感染等的作用下,突然出现造血功能衰竭,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与再障容易混淆。但仔细询问病史,骨髓涂片周边能找到巨大的原始红细胞,病程呈自限性,二者鉴别并不难。
(5)与骨髓纤维化相鉴别:
本病虽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干抽或增生低下,但脾脏明显大,不大者罕见,而再障无脾大。
(6)与恶性组织细胞病相鉴别: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为急性再障和其他疾病。大多数患者虽有贫血、出血和继发感染,但肝、脾和淋巴结因异常组织细胞浸润而逐渐增大,骨髓涂片可找到多少不一的各种异常组织细胞。不过,由于病灶在骨髓中呈灶性分布,反复多部位穿刺才能明确诊断。
6.确定诊断
(1)具有贫血、出血和感染的临床表现。
(2)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象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小粒中见非造血细胞增多,可初步诊断为再障。
(3)不典型病例需除外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方能确定诊断。
【治疗方法】
经确诊的非重型再障可在基层医院门诊治疗。重型再障及有并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非重型再障,须到有血液专科的医院住院治疗。
1.西医治疗
(1)支持治疗
1)保护措施:
预防感染(重型再障应进行保护性隔离)。避免外伤,防止出血。避免接触各种有害因素。
2)纠正贫血:
血红蛋白(Hb)<60g/L以下伴有明显贫血症状者输注红细胞。
3)控制出血:
血小板计数<10×10 9/L或<20×10 9/L(有活动性出血或存在内脏出血风险)时,可输注血小板。
4)控制感染:
患者发热伴有感染征象时,立即经验性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并取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依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针对性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最初有效而再次发热者及时进行抗真菌治疗。
(2)病因治疗
1)重型再障:
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尤其是骨髓移植适用于年龄<40岁,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同胞供者的重型再障患者;②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适用于年龄>40岁,或虽<40岁但无相合同胞供者的重型再障患者。
2)非重型再障:
①环孢素可用于所有再障患者,剂量为3~5mg/(kg·d),分2~3次口服;②雄激素常与环孢素联合应用于非重型再障患者。常用药物可选择司坦唑醇每日6~12mg,分3次口服;十一酸睾酮每日120~160mg,分2次口服;达那唑每日400~600mg口服;丙酸睾酮100mg每日或隔日肌注。
2.中医治疗
(1)中医内治:
因肾生髓化血,故尤其需重视肾脏在再障中的地位。临床上常见有肾阴虚证、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热毒内炽证、血热妄行证等,治以益肾补虚为主,辨证辅以养阴、温阳、健脾、补肝、解毒、凉血等。常用方剂有左归饮合六味地黄丸、右归饮合金匮肾气丸、地黄饮子合斑龙丸、金匮肾气丸合四君子汤、大补元煎合黄连阿胶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等。
(2)其他治疗:
针刺取穴以大椎、膈俞、肝俞、脾俞、三足里、关元三阴交、曲池、血海等为主;亦可选用艾灸食疗等方法。
【风险规避】
1.误诊防范
(1)再障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与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减少的许多疾病相混淆。临床上遇到贫血伴有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不能轻易下再障的诊断,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体格检查,结合骨髓穿刺和骨髓活组织检查才能减少误诊。
(2)某些再障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加上再障患者骨髓存在局灶性增生,一次骨髓穿刺有时难以确立诊断,需要多部位(至少包括髂骨和胸骨)穿刺和骨髓活检以获取更多诊断依据,才能减少漏诊与误诊。
2.医患沟通
(1)一般告知:
再障一旦确诊宜尽早进行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治疗有效后应维持治疗,以减少复发;再障除贫血外,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显著减低,为预防感染和出血,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剧烈活动和外伤。
(2)风险告知
1)急性再障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情重,常并发难以控制的感染和出血,一旦有内脏和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2)非急性再障(慢性再障)起病和进展慢,治疗见效也慢。在某些诱因,如感冒发热或误服骨髓抑制药物可使病情加重。治疗有效者如不维持治疗,则可很快复发。
3.记录要点
(1)记录再障的确诊依据及临床分型。
(2)记录并发感染和出血的治疗措施。

(田兆嵩 苏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