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长沙药解》,四卷,清代黄元御撰。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家。黄氏自幼业儒,青年时补诸生,三十岁时因目疾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发愤曰:“不能为名相济世,亦为名医济人。”自此开始习医,师从金乡于不遽先生,精研《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旁涉晋唐以后诸家学说,临证主张扶阳抑阴。乾隆十五年(1750)“考授御医”,因其医术精湛,深受乾隆帝青睐,亲题“妙悟岐黄”匾额赐之。黄氏一生著述甚丰,计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玉楸子堂稿》(已佚)等医书十二部,另有《周易悬解》《道德经悬解》。
《长沙药解》成书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据本书自序所言,系黄氏为“正药性而师后世”,“远考《内经》,旁概百氏”,“取仲景方药笺疏”而成。是书选取《伤寒》《金匮》所载药物162种,以药名药性为纲,以仲景方用此药为目,逐一阐发。每药下均先述性味、归经、药性特点;再引《伤寒》《金匮》方剂,分析该方主治、病机、证候;继释该药及其组成药物在此方中的功效意义、用药宜忌及制备方法等。以药系方,以方言证,参病机辨证于其间,理法方药相贯,将议方用药与论病密切结合。对药物的阐释源自经典,又多有独到之处。
本书流传广泛,现存版本较多。单行本主要有:道光十年庚寅(1830)阳湖张琦宛邻书屋刻本、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刻本、同治元年壬戌(1862)刻本、同治五年丙寅(1866)渝城东华观刻本、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等。合刊本《黄氏医书八种》主要有:乾隆刻本、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刻本、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宛邻书屋刻本、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七曲会刻本、咸丰十年庚申(1860)长沙燮和精舍刻本、同治七年戊辰(1868)成都彭汝琮刻本、清代家塾刻本等。本次整理,以《黄氏医书八种》道光十二年(1832)阳湖张琦宛邻书屋刻本为底本,以咸丰十年庚申(1860)长沙燮和精舍刻本(简称“咸丰本”)为主校本,同治七年戊辰(1868)成都彭汝琮刻本(简称“同治本”)、家塾刻本(简称“家塾本”)为参校本。
具体校注原则如下:
1.采用简体横排形式,对原书进行标点。原书表示文字前后之“右”今改为“上”。
2.底本中俗字、异体字、古字,以规范字律齐,不出校。
3.底本中通假字,保留原字,于首见处出注说明。生僻疑难字词酌予注释。
4.底本中一般笔画之误,如“桂枚”改作“桂枝”等,予以径改,不出校。
5.底本中明显的误、脱、衍、倒之处,有校本可据者,据校本改;无校本可据者,据文义改,均出校说明。
6.原书中药名等名词不统一者,均以通行称谓律齐,不出校。
7.原书中病证名与现通行写法不一者,均以通行病证名律齐,不出校。
8.底本目录与正文标题有异者,据正文标题改目录,不出校。
9.所引经方剂量与仲景原方多有出入,今依底本,不作改动,不出校。
10.原书中所涉典故,简注其义,并说明出处,习见者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