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汽车的困境与出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国家队”开发中国品牌

在允许奇瑞、吉利等企业进入乘用车生产领域之后,中国政府32进一步放宽了对“三大、三小、两微”的合资限制,将每一家国内企业只能与一家外资企业合资改为允许与两家国外汽车企业同时合资。以此为契机,美国的通用、福特,德国的宝马、奔驰,日本的丰田、本田、日产,韩国的现代、起亚,意大利的菲亚特等世界著名跨国汽车企业纷纷来华投资,与中国的“三大、三小、两微”企业设立新的合资企业。至此,世界主要汽车生产企业悉数进入中国市场。外资企业的广泛进入,“地方部队”和“民间武装”的崛起,打破了“三大、三小、两微”的垄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中国城市的道路上行驶着世界各国品牌的汽车,却很少有中国的品牌,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发展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在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中,真正具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是一汽、东风、上汽、北汽等“三大、三小、两微”核心企业组成的“国家队”。这些走中外合资路线的大型国有汽车生产企业,长期以生产合资外方的品牌为主,几乎没有进行中国品牌的研发和生产。对于这些企业而言,生产外国品牌的乘用车就像开动印钞机一般,省力、风险小且利润丰厚,根本没有开发和生产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动力。为了促进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发展,中国政府开始向一汽、东风、上汽等大型国有汽车生产企业施加压力,要求这些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优势独立自主地开发中国品牌乘用车。

与此同时,政府也要求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开发中国品牌乘用车,试图通过这一办法将合资企业的技术引入中国品牌的开发。在这一背景下,又催生了两类中国品牌乘用车:一是大型国有汽车企业独立开发的中国品牌,如一汽“奔腾”、东风“风神”、上汽“荣威”、广汽“传祺”、北汽“绅宝”等,可以称之为“国家队中国品牌”;二是中外合资汽车企业的中国品牌,即中外合资汽车生产企业在我国独立开发的中国品牌,如广汽本田“理念”、通用五菱“宝骏”、东风日产“启辰”、东风本田“思铭”等,可以称之为“合资中国品牌”。

以上两类中国品牌是在政府压力下产生的,带有很强的政策目的。“国家队中国品牌”是由一汽、上汽、东风、北汽、广汽等国企单独出资成立的乘用车公司开发的中国汽车品牌,与合资外方没有任何资本关系,其知识产权完全归中方(国有汽车企业的乘用车生产公司)所有;而“合资中国品牌”是由一汽、上汽、东风、北汽、广汽等国企控股的合资企业开发的中国品牌,企业资产归合资双方所共有,知识产权亦归属于合资公司。

一、“国家队中国品牌”的开发

与奇瑞、吉利等后来加入的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的中国品牌的发展模式不同,“国家队中国品牌”的发展是在利用中外合资企业的技术资源的基础上开始的,其起点远远高于以奇瑞为代表的“地方武装”和以吉利为代表的“民兵”。“国家队中国品牌”的技术来源有两个渠道。

(一)直接购买国外的汽车平台技术,以此为基础开发中国品牌

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之日正好与西方一些国家汽车产业的衰败之日相吻合。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瑞典等西方国家的汽车产业逐渐走上衰败的道路,一些汽车生产厂家出现大规模亏损,甚至资不抵债,企业经营难以为继。而这些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资源。我国的汽车企业在这些企业即将退出世界汽车舞台之际,购买了这些企业的技术和开发平台,以此为基础开发和生产了“国家队中国品牌”,南汽的“名爵”(MG)2007年4月,上汽全面收购南汽,MG亦成为上汽品牌。、上汽的“荣威”和北汽的“绅宝”就是典型代表。

南汽的历史可追溯到1947年,1958年3月制造出了我国第一辆轻型载货汽车,命名为“跃进”牌汽车,南京汽车制造厂就此诞生。2002年1月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7月22日,南汽成功收购了英国罗孚公司(MG-Rover)和动力总成公司的资产,开了中国企业收购国外著名汽车企业的先河。从此,MG成为南汽旗下的乘用车中国品牌。南汽试图通过购买罗孚公司的技术、品牌和其他资产,高起点、低成本、快速度地实现自主创新和国际化战略目标。2007年4月,上汽集团全面收购了南汽,成为南汽的母公司。

上汽旗下的中国品牌乘用车“荣威”的技术来源与南汽相同,是上汽单独收购的英国罗孚公司的“罗孚75”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平台,即上汽和南汽的技术购买自同一家英国公司——罗孚公司,所不同的是,南汽购买了包括MG品牌在内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而上汽仅仅购买了知识产权,没有购买“罗孚”品牌。以“罗孚75”的技术平台为基础,上汽开发了中国品牌乘用车,并将其中国品牌命名为“荣威”。

与上汽相同,北汽的中国品牌“绅宝”汽车是在收购的瑞典萨博公司的“SAAB93”“SAAB95”平台核心技术基础上研发的中国品牌产品。

萨博公司由斯堪尼亚汽车公司和瑞典飞机有限公司合并而成,原飞机公司瑞典文缩写为“SAAB”,后即作为该公司乘用车的品牌标志。瑞典萨博汽车公司脱胎于飞机制造企业,并于1947年推出了首部具有领先科技水平的SAAB92型轿车。此后,萨博逐步成长为欧洲的高档汽车生产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进入20世纪后期以后,萨博公司逐渐走入衰败,199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购入了萨博汽车公司50%的股份。2000年,通用汽车公司完全收购萨博汽车公司,并于当年8月启用了萨博的新图标。2010年,荷兰跑车制造商世爵从通用汽车公司手中收购了萨博。通用汽车公司和世爵公司收购萨博后,并没有改变该品牌的衰败命运,2011年12月,萨博正式向瑞典法院递交破产申请。

2009年12月,北汽收购了“SAAB93”“SAAB95”平台等核心技术,并以此发展中国乘用车高端品牌。北汽没有购买萨博的品牌,因此无法使用萨博的商标。由于“萨博”曾在港澳地区译作“绅宝”,因此北汽基于萨博的技术平台开发的中国品牌乘用车也命名为“绅宝”。

(二)利用合资外方的成熟技术开发中国品牌

如前所述,我国的中外合资汽车企业生产的都是外方在国外开发的成熟产品。由于没有开发能力,因此在开发中国品牌产品的初期,这些大型的国有汽车企业集团如果不购买国外的技术平台,就必须借助和模仿中外合资企业曾经生产过的产品。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既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合资外方的技术支持,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中国品牌汽车的研发。

一汽“奔腾”、东风“风神”、广汽“传祺”等均是模仿中外合资企业原有产品的产物。

二、“合资中国品牌”的开发

“合资中国品牌”是指中外合资汽车生产企业在我国独立开发的中国品牌。与“国家队中国品牌”相同,我国的“合资中国品牌”也是政府政策指导和催生的产物。

我国汽车产业走合资道路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以市场换技术”,即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经营获得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但从结果来看,中外合资企业的建立提高了国内的乘用车生产能力,却没有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中外合资汽车企业生产的汽车几乎都是合资外方的成熟产品,很少在我国开展产品研发活动。对于中外合资企业而言,这是最为经济合理的选择,因为研发活动的基本特征是高投入、高风险。对于中外合资企业的外方投资者而言,将国外母公司开发的成熟车型拿到中国生产,至少有如下三个好处:一是可减少研发投入,降低经营风险;二是可避免产品研发的重复投入,并可以从合资企业收取一定数额的技术转让费和专利使用费;三是可更36多地使用进口零部件,获得进口零部件的收入。中外合资企业不进行研发活动的结果是,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等仍然掌握在合资外方手中,“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并未实现。

为了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对中外合资汽车企业施加压力,要求合资企业在我国国内开发和生产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汽车产品,而不再是仅仅生产国外开发的成熟汽车产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将中外合资企业在华的新产品开发作为新工厂建设审批的必要条件。在这一强有力的政策的推动下,主要中外合资企业纷纷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在国内开始了研发活动,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合资中国品牌”的乘用车。广汽本田的“理念”、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以及东风日产的“启辰”均是这一模式的先行者。2013年上海车展期间,朗世、华骐、首望、之诺、天越、开利、佳跃等新的合资中国品牌集体亮相,阵营进一步扩大。

目前,中外合资企业开发中国品牌汽车产品的时间还很短,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已开发的产品来看,基本上都是以合资企业原有产品为基础进行开发的,是原有合资车的换代车型。

由于中外合资企业开发的“合资中国品牌”近年来刚刚开始起步,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此不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