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企业创新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宁波扶持企业创新的主要成就与重点举措

一、宁波扶持企业创新的主要成就

早在2006年宁波就启动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工作,4年后(2010年),宁波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经过十多年努力建设,科技创新作为宁波发展首要动力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有效促进了宁波产业转型升级。

1.成功引进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并建成了一批创新团队

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3315计划”,目前已在海内外“人才圈”中形成品牌。几年来,经自主申报、评审,宁波市“3315计划”人才入选国家和省“千人计划”的高端人才累计达到73人和198人。2015年,宁波市“3315计划”人才中,有1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4人入选省“千人计划”。截至2015年,“3315计划”人才创办的企业达到207家,其中76家实现盈利,年销售额27.1亿元,3家企业启动创业板上市,5家企业启动新三板上市。这些优秀人才的引进不仅促进了创新创业,而且有效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刘兆平博士在全球首先突破石墨烯规模化制备技术,在宁波建起了全球首条石墨烯生产线,这一拥有卓越性能的新材料的成功产业化,将在宁波市形成具有千亿元级产值规模的优势与特色产业。甘中学博士牵头成立的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推动了宁波市机器人产业的集群发展。此外,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截至2015年,宁波市拥有市级科技创新团队110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见附表A-1),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7个(见附表A-2)。

2.建成了一批创新载体

微观创新载体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1)引进共建研究院。宁波引进共建研究院包括中科院宁波工研院、中科院计算所宁波信研院等。共建研究院与宁波“4+4+4”产业有较高的对应程度,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海洋装备与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目前,共建研究院已催生了一批重大成果的产业化,有效地支持了宁波产业转型发展。

(2)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已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见附表A-3)。

(3)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目前已建成市级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15家(见附表A-4)。

(4)企业技术或开发中心的建设。截至2015年底,宁波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13家;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5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见附表A-5)、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3家。

(5)企业研究院建设。宁波市拥有省级企业研究院及重点企业研究院51家,其中,省级企业研究院34家(见附表A-6)、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7家(见附表A-7)。

(6)重点实验室建设。截至2015年,宁波市拥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84家,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共22家(见附表A-8)。

(7)市级协同创新中心。截至2016年7月,宁波市教育局已评审设立了12家市级协同创新中心(见附表A-9)。

3.创新型企业数量增长显著

据2015年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企业创新情况报告,宁波有创新活动的工业企业达4726家,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占比达64%,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至2015年底,全市已培育6982家创新型初创企业、1519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出现了近百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创新型企业群体。

4.专利成果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2015年,宁波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58779件和4608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41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91.1%,增幅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1件,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中国每万人口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是6.3件)。表2-3显示了2000—2015年宁波专利申请量的增长状况。

表2-3 2010—2015年宁波市专利申请量(单位:件)

5.工业创新转型显著

据《201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宁波市的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4%,其中,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达到了184.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6%。在有效的科技投入下,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的产值达到了4043.9亿元,实现了12.4%的增长,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25.6%提高到29.4%,并再创历史新高。2015年,宁波的产业结构升级稳步推进,全市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5.9%、4.9%、4.8%和4.4%,均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到45.4%、12.8%、5.1%和37.0%。

二、宁波市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举措

宁波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取得不仅与企业自身的努力分不开,而且也深受地方科技政策与举措的影响。宁波市通过制定一系列重要的科技创新政策,并通过相应的政策工具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举措,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创新供给政策方面的重大措施

1.注重人才吸引,依靠高端人才引领创新创业发展

为加快引进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倾力打造高端人才荟萃、创新要素集聚地,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3315计划”的意见》(2011年)、《关于明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高端创业创新团队“3315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2013年)。决定从2011年开始,用5到10年时间,以各类开发区、科研机构和留创园、研发园、创意园等为载体,引进并重点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宁波创业创新,力争其中30名列入国家“千人计划”、300名列入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000名列入宁波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新增海外创业创新人才5000名。“3315计划”实施以来,宁波市引进和集聚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

2.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为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宁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与支持企业发展创新载体的政策,启动了不同功能的创新载体建设。例如,《宁波市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宁波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2011年)、《关于印发宁波市企业研究院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13年)、《关于印发宁波市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2014年)、《宁波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2014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引进共建研究院所的若干意见》(2014年)等。

3.设立技术应用研发重大科技专项,解决关键与重大技术难题

为解决产业关键与重大技术的研发难题,宁波市设立了技术应用研发重大科技专项,并制定“一事一议”扶持政策,实行特事特办,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面向产业需求组织研发,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围绕重大技术突破进行产业化合作。例如,2014年,全市共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磁性材料、石墨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等33项重大科技专项,其中“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开发”重大科技专项3年共安排了9000万元专项资金。

(二)创新环境政策方面的重大措施

1.把科技计划融入产业规划,重点抓“双子星座”

以产业发展及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产业政策与创新政策的融合已经成为宁波制定科技政策的依据与实施科技创新举措的重要方式。宁波市近些年来的产业发展重点发生了变化。在2015年前,突出的是“4+4”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2013年,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府办关于印发“4+4”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在新材料产业上,宁波先后研究制定了《宁波新材料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宁波市石墨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宁波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及《宁波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实施细则》等。2013年,宁波还发布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的决定》,并启动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出台了《宁波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规划(2014—2020年)》,加强在超级电容、石墨烯、注塑机、钕铁硼磁性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等细分领域的研发。2015年后,宁波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例如,2015年1月,宁波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谋划建设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形成“双子星座”。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的建设虽然在2013年便开始启动,但一系列明确的规划主要是在2015年陆续出台的,包括《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核心区总体规划》《宁波新材料科技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等。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的建设目标是建成生态智慧科技新城,在“核心区总体规划”中,明确将把其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新’创中心和科技领‘秀’之都”。在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方面,宁波市于2015年颁布了《关于建设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的意见》。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积极申报省级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鼓励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涉海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支持跨国公司、央企、大型民企建立涉海研发中心(机构)和重点实验室,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

2.以天使投资为抓手,科技金融服务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

宁波市先后出台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天使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暂行)》(2012年)、《宁波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2012年)、《宁波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投资管理实施细则(暂行)》(2013年)等支持发展天使投资的政策。2014年,宁波支持创新创业的科技金融服务快速发展。始于2013年年底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在2014年形成了常态化的对接投资机制。截至2015年,宁波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已累计跟投科技项目58个,跟投资金达5000多万元,引导天使投资机构(个人)投资1.9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3.2亿元,实现近10倍的放大效应。始于技术、成于资本的科技信贷创新融资模式,启动设立科技信贷风险池,目前市本级已投入风险池资本金1000万元。

(三)创新需求政策方面的重点举措

1.出台专门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

2014年,宁波市政府出台《宁波市专利资助及产业化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首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先期安排1亿元)对转移成果实际支付的技术交易额进行一定的经费补助。规定宁波市内成果在市内转化的项目,给予成果供给方5%、成果受让方10%的经费补助,补助总额最高600万元。这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宁波的科技成果转化。以2014年为例,宁波市引进高新技术项目449项,吸纳技术2505项,技术交易额达17.3亿元。

2.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

宁波市很早就开始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2005年出台的《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见》、2006年出台的《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都提出了宁波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目标。自2006年2月推出《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决策,并把推进协同创新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2013年11月,宁波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的若干意见》更是对全市高校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园、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企业人才引进、专利数量及大学衍生企业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宁波市科技局除了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一般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外,在2014年还设立了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014年6月起,市财政科技资金用于产业技术创新的部分,每年安排不低于70%的比例支持企业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宁波市教育局从2014年起5年内每年安排服务型教育体系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园等项目建设。目前,宁波协同创新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如2013年12月国家教育部批复同意了宁波设立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2013年启动建设新材料协同创新园,2014年启动建设杭州湾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截至2016年7月,宁波市共设立了12家市级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