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9章 婚事
颉利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很快就回去了,毕竟那所谓的十几万大军就是摆给突厥人看的,再加上人数多,入城的时间也长了起来,突厥人的探子远远的就能看见。
颉利在得到手下人传来的消息之后,脸色阴沉了下来,原先打着速战速决的想法,以最快的速度打到长安,即便不能攻破长安城,也能恐吓一下李世民,这样就能够得到足够的好处了,但是现在长安已经有了十几万的大军了,自己一方也就失去了对长安的威胁,刚刚执失思力被擒的消息也送到了,执失思力在突厥的威望极高,自己又不能不管他,用不了多久那尉迟恭的大军也应该回援了,那时候,还担心的就可能是自己了。
颉利在焦急中过了一夜,李世民同样也在烦躁中过了一夜,因为当日百骑司送来了消息,处在泾州的李艺似乎有了反叛的迹象。
李艺本名为罗艺,字子延,隋襄州襄阳人,寓居京兆云阳,唐朝初期将领。罗艺生性凶暴狡黠,刚愎固执,不讲仁义,但他勇于攻战,善射。《新唐书》中称:“艺刚愎不仁,勇攻战,善用槊。”隋末任虎贲郎将,驻守涿郡。619年归唐后,赐其姓李,初封燕公,后晋封燕郡王,助唐击败刘黑闼,统领天节军,镇守泾州。李世民在登基后,还给了他进封开府仪同三司,位比三公的奖赏。
当下突厥人兵临城下,李艺又有了反心,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天亮之后,李世民最终打算用一些代价,来换取突厥人退兵以图得到对付李艺的喘息之机,说干就干,当日李世民就派了唐俭以不想看到生灵涂炭为由去找颉利和谈了。
李承轩可不管什么和谈不和谈,现在的情况是颉利怂了,李世民急了,一个不敢打了,另一个不想打,和谈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各国都有各国的利益,和谈也不能是说和就和了,双方之间总要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取,就这样,和谈进行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最后,确定下来,唐政府方面供给给突厥人返途上的粮草,遣返被擒的执失思力等人,突厥人就此退兵,但归途上不许靠近城镇,以免发生劫掠事件,两国就此重归于好。
对于这个决定,颉利还算是能够接受的,这次虽然没能得到足够的好处,但也没有什么损失,最主要的是,他发现唐人已经有了防备,在做不到打破长安的情况下能够安然无恙的退回到突厥,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李世民就狠郁闷了,要不是李艺在背后搞小动作,他又怎么会就这样放颉利离开,不消半月,各路勤王大军就能够回到长安,到时候,他何必这么窝囊,没错,李世民就是认为自己的行为就是窝囊,他是一个极其爱脸面的人,在他看来你颉利既然敢带人打到长安附近,我要是不给你打的满脸桃花开,就是窝囊,现在有了李艺在后方捣乱,为了不出意外,李世民只能舔着笑脸,将突厥人送出去,另外还得赔上粮草。
就是这样,东宫大殿里里又少了几件物件,要不是长孙劝的及时,整个东宫大殿可能会被李二陛下砸的稀烂。
其实李承轩也感觉挺憋屈的,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自己还得腆着脸给他们送回去,李承轩倒是没有那么重的民族情节,除了东边那一溜海岛上的那点猴子以外,其他的民族他倒是没有什么偏见,但是他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还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在他的卧室里有一个除了秦雨儿以外任何人都不能碰的盒子,盒子里有着一副地图,地图上他用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才在上面用朱砂一点一点画出了的一个酷似一只大公鸡的图案,他曾笑着和秦雨儿说过:“将来我们的国界线,一定会是这样的。”只不过李承轩的笑容在秦雨儿眼里却带着浓浓的回忆和感伤。
最后李世民与颉利在渭水旁斩白马起誓,两方重归于好,颉利就这样带着他的大军走了,李世民回到宫里之后,当着百官的面,立誓,三年之内,朕必灭之。
可能是颉利大军兵临城下的刺激,在颉利带着大军离开的第二日李世民便在早朝上,立下李承轩为太子,封李承乾为韩王(本来他应该是太子的,不过被李承轩抢了,只能给他安排上一个王位了。),李恪为吴王,李泰为越王,李祐为楚王,至于剩下的李愔和李恽现在还太小,现在还不能封号。
鉴于武德六年李渊出面给李承轩和秦雨儿立下婚约,李世民同样封给了秦雨儿太子妃的名号。
另外,因为李承轩和秦雨儿已经十二岁了,李世民有另下了一道圣旨,命二人在明年完婚,令礼部尽快挑选黄道吉日给他过目。
这天李承轩并没有参加早朝,所以在得到李世民圣旨以后,吓了一跳,自己和雨儿才十二岁,身体都还没发育好呢,这不李承轩赶紧跑到李世民的书房,却不想吃了一个闭门羹,然后又跑到长孙所在的寝宫里,而长孙正在同翼国公夫人杨氏商议二人的婚事呢,李承轩心里着急,急急忙忙的冲进了长孙的寝殿,进去之后才发现岳母大人还在呢,李承轩赶紧正了正衣冠,对着二人躬身行礼道:“儿臣李承轩见过母后,岳母大人。”长孙很自然的受了李承轩一礼,但是杨氏却不敢受这一礼,赶忙躲开,对着李承轩俯身行礼道:“老身见过太子殿下。”长孙见状微微一笑,对着杨氏说道:“姐姐,无妨,轩儿虽然是太子,不过也是你的女婿,晚辈对你行礼也无妨,你且受下便是。”
杨氏却连连摆手道:“皇后娘娘您说笑了,太子毕竟是君,老身也不过只是一个诰命,怎可受太子一礼。”
长孙也不在这里和她纠缠,只是温声对着李承轩说道:“怎么了轩儿,你来母后这里是有什么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