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增俊《当代比较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4 课后思考题详解

1.什么是教育国际化,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把握它的内涵?

答: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国际教育化的内涵:

(1)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活动

这种观点倾向于从特定的教育活动出发来描述教育国际化。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课程的改革、人员的国际交流、技术援助、合作研究等。因此,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也就可以界定为,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的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

(2)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特定的教育能力

这种观点是从培养发展学生、教师和其他雇员的新技能、态度和知识的角度来界定国际化的,它强调人而不是学术或组织管理在教育国际化中的作用。强调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3)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过程

这种文化角度观点侧重的是那些注重和支持跨文化的、国际的观点和在学校中形成发展国际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

(4)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特定的教育发展过程

这种观点把国际化看做将国际的纬度或观念融入到学校或教育的各主要功能之中的过程。过程的角度是目前较广泛认可的界定国际化的一种角度,与上述三种角度相比,以过程来界定教育国际化,除能表现教育国际化的动态特征外,还最能体现参与者的主动性。

2.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的前提首先在于教育观念的国际化,即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2)教育目标的国际化

越来越多的国家明确提出了教育目标国际化的发展内容,其中突出表现为思想与能力两方面。在思想上,要培养学生全球相互依赖的意识,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使其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将来在国际社会环境中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掌握一门外语,了解外国的历史和地理等。

(3)国际教育课程

增设“国际教育课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传统课程中增加国际内容。二是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三是加强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以掌握国际交流、国际对话、获取国际信息的工具和能力。四是增加各种涉外专业,以培养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的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4)国际教育交流

“国际教育交流,广义地说,就是跨越国界的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人员互动,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学者和专家的互动。”国际人员交流的类型多样,有学者按学校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服务来划分,相应地分为教学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和管理人员的国际交流。

3.你认为国际教育组织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1)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教育国际化是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的一种世界潮流,派生出各种国际组织和国家性国际化教育机构,积极有效地推动着教育国际化运动。

(2)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例分析国际教育组织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国际性教育的主要领导和协调机关,它由世界各国政府派出的代表团组成,是规模庞大的官方正规国际教育组织。它通过召开世界各国政府间的国际教育会议、签署国际教育有关方面的条约和协定、发布有关国际教育的建议和调查报告、组织国际教育的调研、开展国际教育的合作,从而在国际教育的重大问题上,尤其是在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定位上发挥突出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以国际理解与和平,消除国家、民族和种族间的对立、隔阂和冷漠,反对暴力和战争为基本价值取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重教育的全球价值取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重以人的发展和人类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4.试分析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

答:国际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三大矛盾:

(1)人员交流与人才流失的矛盾

教育国际化首先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才外流。在教育国际化浪潮日益高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才外流显得更加突出,尤其是那些急需人才的发展中国家。

W.亚当斯曾分析认为,人才外流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的原因:流失国与目的国工资上的差异;就业机会的差异,特别是在所学专业对口的前提下;流失国接受政策的缺乏;国外所学知识技能与国内需求的相关度低;缺乏现实的人力资源政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上的差距;政治上改革的停滞不前;在民族、种族、地区、政治倾向上的歧视性政策;发达国家专利上的垄断和控制。

(2)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性矛盾

教育民族属性的根据:

教育目的是为自己的民族、种族的延续、兴旺培养新一代的继承人,这就决定了教育有着强烈的民族性;

教育一般都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尤以爱祖国、爱自己的民族,以及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内容;

教育主要以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为媒介,因而使教育更具民族的特点;

教育的民族性还表现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教育的传统制度、原则、方法等。

(3)教育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性的矛盾

教育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性矛盾,实际上是不同的教育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

研究方法的国际化表现在,不论是对于追求普遍规律的实证主义方法,还是强调互动交往的质的研究方法,其方法是普适的,严格讲并不存在国际化与本土性的问题,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研究多是哲学思辨或评价式的,缺少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与规范,在研究质量的评价上与国外也存在着不同的标准。

教育研究对象的本土性表现在,有些教育学科的学科对象是根植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之中的,在研究的国际化推动学科多元发展下,国际化必须促使不同国家学者运用新的研究范式开展研究,推动研究多样交流,促进学科开放,建立更开放有效的本土教育体系,只不过国际化使交流更为频繁、更为直接罢了。

5.为什么说国际理解教育的出现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

答:(1)“国际理解教育”被作为教育国际化的重大主题而确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基本理念包括以下五点:

国际理解教育强调真正的文化对话;

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基本价值观的自我建构;

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动态的文化理解;

a.理解是历史的;

b.理解是运动的;

国际理解教育倡导复归生活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2)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教育国际化是建立在经济和科技走向全球一体化基础上的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一种教育趋势。  

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a.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活动

b.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特定的教育能力

c.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过程

d.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特定的教育发展过程

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a.教育观念的国际化

b.教育目标的国际化

c.国际教育课程

d.国际教育交流

国家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矛盾

a.人员交流与人才流失的矛盾;

b.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性矛盾;

c.教育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性的矛盾;

(3)国际理解教育的出现可以快速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形成,是其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国际理解教育的出现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