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课后思考题详解
1.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哪些阶段?
答: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阶段:
(1)比较教育学理论的萌发
①比较教育学的创立及理论萌发的基础和条件
在16世纪至19世纪初期,教育比较研究活动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发展。
a.出现了指向较为明确的以教育为专门对象的比较研究。
b.研究的目的趋向于为了教育本身的借鉴或改进,以及为了规划和促进教育的发展,即定位于现实的价值目标。
c.在研究方法上,历史方法得到了更多的运用,还开始倡议运用统计方法,以及较细致的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
②标志
《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的发表被视为比较教育学科创立和理论萌发的标志,被视为一个起始点。
(2)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演进
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家和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并得力于方法论和其他理论领域发展的推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形成阶段(1817年至20世纪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比较教育理论的重要进展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a.形成了以国家主义教育体制为基础的国家主义价值取向,主张比较教育研究以借鉴他国经验和发展本国教育为主要目的。
b.历史主义的观念和历史方法得到传承并发展成因素分析的研究分析框架。
c.比较教育理论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及专业。
②多元化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中期)
比较教育理论多元化发展的动因,主要在于原有的理论概念和分析框架不足以对现实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作出有力的解释,以及无法有效地为研究活动和教育实践提供指引。为此,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设定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与方法,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新理论或新的学科分析框架。
a.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入新的理论视角与方法论而形成的多种新的比较教育学理论研究分析框架相继出现。具有代表性的有贝雷迪提出的“比较的四个阶段”、安德森的结构功能主义、诺亚和埃克斯坦的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方法”、霍姆斯的“问题法”、埃德蒙·金的“教育决策论”等。
b.在20世纪60年代,比较教育理论依托的理论基础或理论分析框架主要来自“现代化理论”或“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提供的分析框架关注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并对政策制定与实施表现出明显的兴趣。
c.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当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提供的分析框架不能完全解释教育与国家发展中的问题和冲突时,许多研究者便转而借助于新马克思主义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等理论,通过引用这些理论的思想方法,形成了相应的比较教育理论分析框架。这样,比较教育学的理论或分析框架便变得更多样了,其体系也凸显繁杂,并因为论争和碰撞而使得整个体系内部充满了张力。
③整合一重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到现在)
面对由理论分析框架的纷争与冲突而导致的对学科自主性及整体形象的冲击,以及对研究的有效性与一致性的影响,比较教育理论研究者强烈地感到有对比较教育各种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整合、重构比较教育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这种反省有效地推动了比较教育学科建设。
a.从20世纪的80年代末期以来,不少西方国家的比较教育学研究者为此作出了尝试,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思想与方法。
b.在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各种比较教育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整合和重构比较教育理论体系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2.几种比较教育学理论分析框架各自有哪些特点?试谈你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
答:(1)几种比较教育学理论分析框架的特点如下:
①因素论分析框架的特点:
a.主张比较教育研究以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目的包括对制度与现象的描述、对决定因素的分析和解释,以及促进借鉴和改进。
b.强调对教育影响因素的探讨和分析,并对教育性质、状态和发展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和解释。
c.指向多因素的系统分析,并引出多领域或跨学科的探讨。
②实证主义分析框架的特点
a.在目的和任务上,主张比较教育的研究要运用客观的参照系统来描述和分析两个以上国家的教育制度、过程或状况,确定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或法则,形成概括性的判断,用于指导教育实践。
b.在范围上,它往往涉及更多样而复杂的事项或关系。从整体上看,实证主义分析框架所分析和探究的对象或主题,已经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教育领域。
c.在方法上,它试图推行一套科学的程序或方法,或者说一种实证的、验证的程序和方法。
③相对主义分析框架的特点
a.在研究的目的上,相对主义分析框架指向不同国家教育的独特性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分析和解释这种独特性及差异的文化主体意义,而不寻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或法则,也不倾向于作出一般性的概括。
b.在研究的对象或类型选择上,相对主义分析框架倾向于指向特定的国家,国别教育及其比较分析是其选择的主要类型与领域,其研究框架也在此范围或类型下搭建起来。
c.在方法上,相对主义分析框架倾向于使用现象学和本土论的方法,从相对的意义上和内部的视角来作出分析和解释,并不重视具体的方法、确定的分析程序或形式。
④发展论分析框架的特点
a.它重视分析教育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尤其是在教育与国家现代化关系问题上,它重视教育在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消除发展障碍方面的积极作用。
b.它对教育与国家发展关系的分析是多维度和多视角的。由于“发展”内涵的全面性和持续性,发展论分析框架所涉及的发展问题是多方面的。
c.它倾向于用一种外在的主导性标准来对不同国家的教育与发展作出分析和判断。
⑤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的特点
a.它指向不同国家的教育系统的内外关系,并从结构功能的维度上对这些关系的性质、状态和影响作出分析和比较,并据此对一定教育系统的功能作出判断。
b.在方法论上,它强调从整体上及在系统连接中来研究教育系统的内外关系,研究其对应性与互动性。
c.在研究的视角或路径上,它注重从社会现实需要和现存社会结构来分析和评价教育的结构和功能,或关注教育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在这些相互关系上对结构性和功能性问题作出分析和判断。
⑥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的特点
a.现实批判取向。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对不合理的现存制度和现象持一种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b.关注对分化现象和不平等关系的分析与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把视角指向世界上存在的对立与不平等
c.重视分析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与困境。新马克思主义关注分化与对立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更重视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的研究。
d.注重分析社会冲突及其对教育的意义。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冲突在分化的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
⑦世界体系论分析框架的特点
a.以世界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为前提,从世界作为一个体系的整体上去定位对国家教育或国际教育的比较分析,用一种全球视野去看待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发展与变革。
b.正视现存世界体系的结构及相关国家在这种结构中的位置,分析和判断相关国家在教育交流与影响上的关系,从而对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解释。
c.关注国与国之间在教育上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⑧系统功能主义分析框架的特点
a.施瑞尔的分析框架提倡一种从社会历史描述入手来讨论比较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和路线。
b.施瑞尔通过分类和解释,建立起对比较教育研究进行分析的框架。
c.在施瑞尔的概念中,作为科学理论的“比较教育科学”或“比较教育研究”,为了成为真正比较性的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不可避免地追求“科学性”或理论性,倾向于运用复杂的、多级的“社会科学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理论构建、理论检验和理论批评,而构成比较教育理论体系的另一种基本类型的反省理论,其在现实中的体现就是“国际发展教育”或“国际教育反省改善”,其发展的途径在于“外化”,在于向外界环境开放,以及在外化中实现教育系统的反省和自我描述。
(2)对这几种比较教育学理论分析框架之间关系的理解如下:
①因素论分析框架是比较教育研究中形成较早、运用较普遍、影响也较广泛的一种研究范式。它对于从宏观背景上分析和解释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相当的帮助。但由于因素的多样性、因素发挥影响条件与机制的复杂性等原因,加上因素论分析框架偏于关注教育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它在比较教育研究方面中的解析力与穿透力是有限的,其引出的研究和结论有时可能是粗糙和不确切的。它在后来的研究与著述中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但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这一研究框架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并存。
②实证主义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比较教育研究科学化和程式化的产物,它对提高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性或严谨性是有一定的正面作用的,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影响也比较大。但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完全采用客观的甚至量化的方法来研究,并试图得出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法则,其可行性令人存疑。
③相对主义分析框架是在文化多样化与文化相对性的一大背景下形成的,人文意识的觉醒和对本土文化意识的重视,也促使人们在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影响下考虑一种平衡的方式、方法。因此,它增加了一种分析的视角与维度,在维护文化特征和提高分析的适切性方面是有一定价值的。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也限制了它在研究上的作用。
④发展论分析框架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分析和解释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上是有一定诱惑力和渗透力的。这部分地也是因为发展是不同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但由于发展理论在价值取向和方法论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如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文化趋同的取向和偏激的人力资本观点等,发展论分析框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怀疑。
⑤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的解析力在相当程度上源于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客观性,而其局限性则部分因为社会系统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一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系统环境中,社会系统的动态性增加了对之进行结构功能分析的难度。再者,这种分析框架也只能说明结构与功能层面上的关系,而对教育系统内部发生的事件及其确切的原因是缺乏解析力的。此外,结构功能主义对关系对应性或一致性的追求,以及现实的态度,被视为默认社会现实而忽视矛盾和冲突,在价值取向上趋于保守。为此,它受到了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⑥新马克思主义试图在正统的发展理论之外寻找对社会冲突和教育矛盾的解析。其在比较教育研究上的分析框架对于揭露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拓展对弱势国家及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其选择的分化与冲突的批判视角,有利于深入探究教育制度及教育关系中的矛盾性。但其对社会集团、阶级、分化与冲突等主题的重视及所选择的关注对立的方法论取向,使之在世界走向以市场经济制度和全球贸易投资消费体制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走向全球化,重视国际理解与合作的过程中,丧失了部分的解析力和话语权。
⑦世界体系论分析框架为比较教育研究带来了一种全球视野和整体视角,增加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比较分析的穿透力和活力,但其理论来源的繁杂性及方法上的不确定性使之往往显得过于“宏大”而不易把握。
⑧施瑞尔提出系统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其出发点无疑是要试图解释和解决比较教育理论一方法论上的纷争。他从系统功能分化的角度去解释比较教育理论中的二重性及其带来的分化与争论,又从不同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主张通过外化来考察和建立相互联系,从而把比较教育的研究及理论整合在一定的社会参照框架之内。他的理论对各种各样的比较教育研究及理论重新作出了分类或解释,但对于如何在各个相对的范畴和不同理论类型之间建立起联系,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解决办法。虽然他认为两种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协调互补,但他的论述和解释并不能清晰地说明怎样实现这种协调和互补。施瑞尔的分析框架代表着一种整合一重构的意愿,代表着一种反思与努力,而且也有相当的解析力,但也存在着比较抽象的问题。对于如何建立各种理论和比较操作之间的联系,所作的论述和解释尚显粗略而欠缺明晰性。
3.由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重构努力的主要关注点,谈谈你对其要达到的目标的理解。
答: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重构努力的主要关注点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关注不同理论之间的连接和整合
比较教育理论研究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从追求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和演进,倾向于理论的独特性和理论体系的解构,转向寻求不同理论一方法论之间的连接和整合。
(2)走向多元一体化
应把目标建立在多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来构建多元一体的理论体系。要把努力聚焦于构建“一体”方面。所谓的“一体”就是比较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目标体系和原则。它们构成比较教育研究共同的互动平台,具有相当的包容性,能够把多元的理论整合在一个宽松的体系框架内。
(3)加强理论的反省与改造
对不同比较教育学理论的整合需要从相关理论的反省、改造或调整人手。实际上,不同的理论或分析框架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一味持区分或排斥的姿态,有时也采取吸纳或包容的策略,通过把其他的理论或对应的范畴整合到自身的结构中,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影响力。
(4)构建系统的、包容的、生态的方法体系
这一方面表现为整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是引进或创立更具系统性和生态性的方法,以形成具有较强包容性、互动性和整体性的方法体系。
(5)参照全球教育变化发展的趋势重构理论体系
比较教育理论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其根本动因和依据来自教育现实及其变化发展的要求。这些外部因素构成了比较教育理论的“外部参照框架”。比较教育理论通过“外化”,通过与外部变化发展的连接而获得发展或重构所需要的信息及资源。近年来,比较教育理论体系正是从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地化、世界体系的内部分化与整合、国际冲突与合作的对应互动等重要趋势中寻找重构的切入点或支点。
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未来无疑仍将充满着矛盾和不确定性。其重构的走向与愿景更多的是反映了人们对之所持的开放态度和对积极变化的期待,至于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变为现实则取决于相关力量的介入和互动,尤其有赖于比较教育学家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