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4.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又称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1.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1)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即指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在教育学的视野中,个体的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的涵义,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特征。
①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个体发展的历史性是指人类生命个体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历史规定性,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个体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一方面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状况制约人类总体发展水平,因而也制约个体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历史性是与其社会性相统一的。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历史过程中的社会。
②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的特征。任何作为人的生命个体,他的身心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与阶段性。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括为:婴儿期(出生至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壮年期和老年期。
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与阶段是相对稳定的。同时,个体的身心发展又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
③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社会对人的发展有诸多共性的要求,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诸多共同的趋向与特征。相似性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前提。
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身体、智力、人格等方面。个体差异性对教育的丰富化、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④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个体的发展是历史地、现实地展开的。在这种意义上,个体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此外,个体发展就其可能指向的水平与达到的高度而言,又具有极大的潜在性。
(2)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遗传、环境与教育(简称为“三因素论”),在这三因素中,遗传素质是个体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教育虽然也是一种环境,但它有特别的意义,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归因为: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
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
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④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地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3)个体发展是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
个体并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作用,而是其内在因素(如遗传、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参与其中的能动实践的结果。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
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广义的个性是指生而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性的稳定特点的综合;狭义的个性仅指稳定的心理特点,即个性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
(1)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指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看法的观点体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人的心理的最高层次,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其心理结构由认识、观点、理想与信念四个基本因素组成。世界观是知、情、意、行的结晶。
(2)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是由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特点所构成的,是它们的独特结合。个性特征主要反映在六个方面:需要、兴趣、智力、能力、气质、性格。
二、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
人的地位的提升,具体反映四个方面,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这四个方面反映了教育的基本功能,也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性质。
1.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
当代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的技能,要教会人们怀疑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思想、制度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思想、制度来奴役人。
2.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
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学习才有可能。但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特别是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发掘潜能的这一教育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通过教育全面地发掘人的潜能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3.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
由于种种条件特别是社会条件的制约,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不可能获得。进入21世纪之后,须进一步通过教育,和谐地发挥人的力量即人的体力与心力,逐步使每一个人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必然有助于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
4.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人的主体意识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教育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正是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主体意识突出地表现为人的创造意识,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化的功能也突出地表现在它能为培养个体的创造意识,从而焕发个体的创造性服务。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人的个体特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这里侧重指人的心理发展。人的遗传素质中寓含着个体差异性,但人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个体特征的形成则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因素,其中突出地取决于教育的作用。
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主要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与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人的个体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专业或职业特征,还包括人的情感、性格、气质等方面。人的这些方面的特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人的个体的生命价值是针对人对社会的贡献与作用而言。每一生命个体如何展现其人生的价值,归根结底是通过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的大小来衡量。教育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赋予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与力量。
应当注意的是,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不是教育之力能够完全达到的,还必须有赖于人的社会实践。
三、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
教育要提升人的地位,亦即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人(学生)的素质。
1.素质的含义、分类与结构
(1)素质的含义
素质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是自然素质(或称生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自然素质亦称生理素质,它主要属于先天因素,但后天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变;社会素质是后天获得的,属于后天因素;心理素质,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素质的分类与结构
素质可分为三类,即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这三类素质是基本的,无论划分为若干种素质,都必须从属于这三类。素质的种类与结构如图4-1所示。
图4-1 素质的种类与结构
2.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与素质的种类相对应,素质教育也可分成三个层次,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其中,社会素质教育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如下六种: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技术素质教育。
原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作了如下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它可以分为做人与成才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偏重于共同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偏重于区别对待。
(3)素质教育的任务
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即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这三大任务是交互作用、共同提高的。
3.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二者既不可彼此取代,又不可混为一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就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