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平衡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美欧经济增长及其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比较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广泛持续的增长,但是高质量的增长并不普遍。即便是美欧发达国家之间,也呈现出不同的增长质量。比较美国与欧洲的发展过程可知,美国经济增长比欧洲更平稳、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美国劳动力市场能够从经济危机中快速复苏,而欧洲则经历了更为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经济发展质量差异,与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发展特征密切相关。欧洲与美国相比,具有更严格的就业保护制度、更慷慨的失业保险、更高的劳动税负。尽管欧洲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更低,但是严苛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和过度干预市场,人口规模增长更低,使得欧洲经济增长质量相对弱于美国。这对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参考。

一、美国与欧洲的经济增长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冲击,打破了战后美国和欧洲持续近30年的经济繁荣。美欧各国出台了多样化政策来应对冲击,劳动力市场就业和保障制度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此后,美国和欧洲的增长开始出现分化,最终产生了不同的长期经济增长绩效。比较看来,欧洲严格的就业保护、较高的劳动税负,导致劳动力市场发展失去平衡。

(一)经济增长的一般特征

在比较分析美国与欧洲的经济增长路径之前,有必要简单地总结提炼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已经有大量研究者们对经济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总结,其中最广为人所知的就是卡尔多事实(Kaldor facts)和库兹涅茨事实(Kuznets facts)。

卡尔多事实与均衡增长路径:卡尔多(Kaldor,1961)[13]提出了经济增长中的六大特征化事实,概括为卡尔多事实,包括:总产出和劳动生产率分别以一个大致恒定的速率增长;工人人均资本量持续上升;资本的实际回报率或实际利率大致保持不变;资本产出比大致保持不变;收入中利润的份额与产出中投资贡献的份额高度相关,国民收入中的劳动和资本收入份额大致保持相对不变;世界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间,增长率存在2%~5%的差异。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发展,成功地解释了卡尔多事实,经济增长的这些特征也进入了教科书。

库兹涅茨事实与经济结构转型:卡尔多事实集中于经济增长的总量特征,伴随着总量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库兹涅茨事实则涉及经济内部的生产结构逐渐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从工业转向服务业,尤其是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间的分布,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生产单位规模发生变化,生产单位从自然人式企业(personal enterprise)转向非自然人式企业组织(impersonal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firms),相应地劳动者的职业地位发生变化,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农业部门的产出份额和就业份额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和服务业部门产出和就业份额的上升,与消费者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支出份额的变化等特征,被概括为库兹涅茨事实(Kongsamut,Rebelo and Xie,2001)[14]

可以看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既体现为人均产出的稳定持续增长特征,又有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事实,从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第三产业逐渐转型。

(二)美国与欧洲经济:相似的增长经历

1.人均产出持续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与欧洲经济,其增长路径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主要体现为稳定持续的人均收入增长。图1-1报告了美国与欧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均GDP发展趋势。

图1-1 1960—2014年美国与欧洲人均GDP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发展数据库(世界发展指标)。

图1-1的趋势表明,美国和欧洲联盟的经济发展总体保持了稳定向上的趋势,欧洲的经济波动性更强。其中,欧洲货币联盟(1999年欧洲货币联盟启动)的发展水平稍高于欧洲联盟(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但是低于美国。尽管总体趋势向上,但是欧洲与美国的发展还是出现了显著的分岔,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欧洲的发展节奏基本与美国保持一致;第二阶段,1980—1986年,欧洲的发展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而美国经济在调整之后继续向前;第三阶段,1987—1994年前后,欧洲经济重回增长的轨道,此后欧洲经济再度进入调整期,直到2000年;第四阶段,2001年后,欧洲经济出现加速增长的迹象,与美国的差距开始缩小,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断了欧洲经济向美国收敛的态势,欧洲与美国的人均GDP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2.经济结构持续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的一般规律是,在工业化的前中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渐上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逐渐下降;随着工业进程不断推进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逐渐上升,而工业增加值占比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图1-2报告了美国与欧盟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图1-2 1970—2010年美国与欧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发展数据库(世界发展指标)。

图1-2显示,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超过了60%,稳步增长到80年代的70%左右。相比之下,欧盟范围内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的发展趋势与美国保持一致,但是服务业占比要显著地低于美国,二者之间的结构差异一直维持到2010年。

二、美国与欧洲的劳动力市场

(一)美国与欧洲劳动力市场:不同的失业表现

劳动力市场平衡性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容纳的劳动参与规模、就业与失业状况、收入分配以及劳动力市场流动性。比较美欧经济增长绩效和增长质量的差异,需要在一个经济周期的视角下,考察经济萧条后经济体如何从危机中复苏。一个增长质量更高的经济体,能够更好地承受各种因素的冲击,能够较好地从经济危机中复苏。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对美欧发达国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导致高通胀高失业并存的滞胀。各国的经济制度有差异,由此导致80年代美国与欧洲增长绩效开始分化。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欧洲福利国家的失业率一直较低,然而危机之后的福利国家劳动力市场遭遇大面积失业危机,长期无法恢复。

从人均收入水平看,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逐渐扩大了与欧洲国家的差距。直到1986年以后,欧洲主要国家采取了显著的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政策,极为严苛的劳动力市场制度逐渐放松,从而刺激了欧洲的经济增长,人均收入水平重回稳定的增长轨道。

从劳动力市场失业表现看,美国劳动力市场迅速从危机中恢复,欧洲却难以恢复到危机之前的就业水平。表1-1的数据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欧洲国家的失业率水平非常低,多数欧洲国家失业率低于美国。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石油危机冲击和通胀,美欧国家劳动力市场普遍经历了高失业的发展阶段。数据还显示,1980—1985年,美国的平均失业率高达8%,同期的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的平均失业率超过了10%。1986—1992年,美欧经济开始逐渐从危机中走出,美国失业率降到了6.13%的水平,然而欧洲的失业问题依然严重,尤其是长期失业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得到缓解。

表1-1 北美与欧洲失业率比较(%)

图1-3进一步报告了21世纪以来美国与欧盟(28国)的失业率对比。尽管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重创美欧国家的经济,美国失业率上升到接近10%的高位,与欧洲失业率持平,但2010年之后,美国经济复苏进程加快,劳动力市场失业率连年下降,而欧盟28国的平均失业率在2013年前后达到高峰,欧洲劳动力市场的滞后效应非常显著。

图1-3 2005—2017年美国与欧洲的失业率

数据来源:OECD.stat.

从收入分配看,美国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一直高于欧洲,表明美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高于欧洲。数据显示,1986年美国的基尼系数指数已经达到了37.5,2004年达到了40.5;而欧洲的德国、希腊、意大利等国的基尼系数指数显著低于美国,而丹麦、挪威、瑞典等福利国家的基尼系数更低(见表1-2)。

表1-2 美国与欧洲国家收入分配基尼系数比较

续表

(二)增长质量差异的根源

为什么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质量差异越来越明显?美国与欧洲具有相似的政治经济制度,但是劳动力市场治理却差异较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走向了福利国家建设的道路,劳资关系的天平逐渐向劳方倾斜,劳动力市场平衡性也逐渐被扭曲。而美国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对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干预较少,有效地保护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从而促进了高质量增长。

首先,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保护相对欧洲更低,失业保险政策更加谨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欧洲的失业率低于美国,美国的人岗分离频率高于欧洲,表明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更具灵活性。经历经济冲击后,欧洲失业率不断上升并超过了美国失业率,欧洲失业者的平均失业期限高于美国,表明欧洲失业者就业发生率更低,失业者搜寻工作的激励不足,这与欧洲福利国家模式慷慨的失业保险金政策密不可分。有研究通过构建一般均衡的搜寻模型[15],将解雇成本和政府失业保险金引入均衡的摩擦和结构性失业率的决定机制,发现欧洲严格的就业保护导致企业雇主面临较高的解雇成本,而慷慨的失业保险金延长了失业期限,造成了失业者技能更大的损失,进一步限制了失业者未来再就业的能力。

其次,美国劳动者面临的税收负担轻于欧洲,税收再分配活动对劳动供给的负效应弱于欧洲。美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高于欧洲水平,这很大程度上归于收入税的再分配力度差异。在美国,劳动者需要缴纳个人收入税和工薪税。尽管工薪税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且雇主的负担比例稍高于雇员,但是最终结果是劳动者的薪资下降。从OECD各国劳动者税负比较来看,美国劳动者的平均税负要低于OECD平均水平[16],平均意义上税收负担相当于劳动者工作收入的近三分之一。北欧四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工薪者面临的平均税率更高。在许多欧洲国家,政府推行许多政策项目,这些项目的成本最终由劳动者负担。尽管欧洲各国收入分配差距更小,但劳动者过重的税收负担对劳动供给的负效应也非常显著。在20世纪70年代乃至更早以前,欧洲劳动者的平均劳动时间要长于美国。90年代以后,美国劳动者比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劳动者的平均工作时间长50%,研究表明劳动收入的有效边际税率是解释劳动时间差异的重要机制[17],美国在1986年的个人收入税收改革对延长劳动工作时间非常重要。

另外,美国的福利制度建设相比欧洲更具有灵活性,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