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产业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产业经济学最初并非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而存在的,而是以“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的形式而存在的。现今的中国产业经济学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是由中国经济学者在借鉴国外产业经济研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建立的,是国外产业经济理论在中国运用与发展,也是中国化了的产业经济理论在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集中体现。

(一)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其时代背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3]

第一阶段(1980—1990年)这个阶段主要是引进和学习阶段,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尝试运用西方理论来研究中国的一些产业组织问题。1985年,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和清华大学经济学院联合编写的《产业组织经济学》,可以说是最早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教材。同年,人民大学杨治教授编著的《产业经济学导论》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以产业经济学为名的著作。1988年卢东斌翻译的日本学者植草益的《产业组织》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的译著。随后,国内又陆续翻译出版了几本西方学者研究产业组织的著作,如克拉克森和米勒的《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等,对我国产业组织研究在中国的兴起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1988年胡汝银的专著《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完全以中国经济的竞争与垄断为研究对象,被蒋学模评价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竞争和垄断的专著,填补了一个空白点”。与此同时,邹东涛和杨秋宝1989年出版了专著《经济竞争论》,系统地论证了中国经济竞争模式问题。史正富的论文《产业组织的转换与产权制度的改革》(《经济研究》1987年第10期)、陆德明的论文《改造产业组织,建立垄断竞争市场》(《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复旦大学课题组的论文《通过产业组织的改革与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垄断竞争市场》(《复旦学报》1989年第1期),则是运用产业组织理论范式对中国现实问题特别是垄断与竞争问题的先例。

第二阶段(1991—2001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垄断与竞争以及竞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学者们对市场结构与市场分割问题、产业运行绩效问题、市场结构的适度集中问题和反垄断与管制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批较为优秀的研究成果。例如,1991年陈小洪、金忠义出版的《产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一书和王慧炯主编的《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一书。1993年马建堂的《市场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出版。1994年夏大慰的《产业组织》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和分析产业组织理论、方法以及产业组织政策的教材。1995年,王俊豪出版了《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1997年,泰勒尔的教科书《产业组织》和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斯·卡尔顿等著的《现代产业组织》两部著作的中译版均被出版。为中国产业经济学界带来了新的分析方法。从此,应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方法研究中国产业组织问题的文献逐渐增多。同时,王俊豪的专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对中国电信、电力和自来水这三种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作了系统研究,通过构建模型提出了中国自然垄断产品价格管制的政策目标,对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总之,这一时期,国内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逐步趋于多样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中国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进入新世纪,随着博弈论分析工具的引入,产业经济学对企业竞争行为、竞争战略选择等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普遍、研究越来越具体和深入。SCP分析框架仍然是中国学者研究产业组织使用的主要研究工具,较多的中国产业经济研究者以中国经济转轨作为研究背景,引入制度变量,对特定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案例研究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总体研究的基础上,产业经济研究开始针对具体行业,如国际贸易、金融、保险、证券、中介机构和出版等具体行业领域。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深入,在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和反垄断、政府规制体制改革、产业安全与社会性管制等问题上,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日趋渐浓,这方面的成果也开始大量涌现。一方面推动着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产业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产业结构研究相比产业组织研究来说起步要早。经历了从传统模式下的研究到引进吸收再到理论创新的发展历程[14]

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传统模式下的研究。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工作刚刚起步,主要是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范式下展开经济研究。当时,我国没有“产业结构”的提法,只有“经济结构”之说。有关产业结构的研究基本上归结为“社会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和农、轻、重的比例关系研究之中。这一时期,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译介、编著和阐述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其中与产业结构有关的是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的关系,重点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二是讨论如何优先发展重工业,如何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时期的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对马克思两大部类关系进行再讨论,主要反思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理论和马克思的所谓“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二是一些西方产业结构理论文献和研究方法开始被介绍到我国。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组织翻译出版的《外国经济结构文集》和1981年组织翻译出版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联合国发展组织编写,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年出版的《世界各国工业概况和趋势》。这些成果虽非前沿,但使中国学者大开眼界。三是开始对中国现实问题进行研究。1979年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组织了三次规模比较大,影响也比较大的经济结构调查研究工作,组织了400余名从事实际工作和200多名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志,按部门组成调查组,同时集中了100多人组成的经济结构综合调查直属队,分别到十几个省进行调查。最后由孙尚清、马洪主编成《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1981年版)一书。该书对农、轻、重的结构,各主要部门的内部结构,就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实证分析,使产业结构研究从传统的理论讨论转向了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四是产业分类方法发生变化,由两大部类分类法和农、轻、重分类法转向三次产业分类法,许多学者开始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我国产业结构。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初。这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在进一步借鉴和吸收国外产业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在新的范式下进行。一是系统引进和吸收国外产业结构研究成果。1985年,杨治的《产业经济学导论》对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的阶段》、H.钱纳里等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等影响较大的产业结构研究专著陆续在我国被翻译和出版。这些译著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提供了许多国家结构演变的经验材料,对我国学者影响深远,对研究范式的转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国内的产业结构研究开始在新的范式下进行。其特点是以三次产业分类为基础,从静态理论演绎转向动态实证研究,将产业结构状况及其变化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水平、要素禀赋以及政府干预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开始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脉络、经济发展周期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研究、产业优先发展顺序、第三产业的发展等问题。其中产业政策成了重点研究内容。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摆脱了“短缺”经济带来的瓶颈制约,经济模式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日趋完整化和高度化,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也日趋显现。产业结构研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是理论背景进一步拓宽,开始用公共选择理论、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等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与方法分析产业经济问题。二是普遍采用比较符合西方学术规范的方法进行研究。三是对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进一步系统化、深入化。在继续关注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产业结构变动效应、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第三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等问题的基础上,把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研究结合起来,开始研究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条件下的主导产业选择、传统产业改造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新形势下的投资、消费、劳动就业、能源、环境、技术创新、国际贸易、体制改革等因素与产业结构演变与升级的关系;分析产业转移、产业融合和产业集群的机制与规律;探讨我国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分析产业高新技术化和生态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等。

1.产业经济学诞生70多年来,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而且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其思想渊源有三个:一是古典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思想;二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思想;三是不完全竞争理论中的产业组织思想。

3.哈佛大学的梅森及其弟子贝恩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1959年,贝恩以前期研究为基础,出版了《产业组织》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4.传统SCP框架有如下特点:一是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分析重点,因此被称为“结构主义者”;二是以新古典价格理论为基础,侧重于市场结构问题的实证研究;三是形成了“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并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从而市场结构通过厂企业行为影响经济运行的绩效。四是在政策主张上,强调控制市场结构,反对垄断,禁止可能导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如横向并购等。

5.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经济学派在产业组织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为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芝加哥学派、可竞争市场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竞争优势理论,都功不可没。

6.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及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增强,产业组织理论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是研究视角的变化和研究范式的转换;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包括高级计量分析、博弈论及与其相关的信息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方法相继被引入到产业组织理论之中;三是研究领域的拓展;四是向其他学科渗透;五是反垄断政策指向发生了转变,即从反对垄断结构转向反垄断行为。

7.产业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其思想渊源包括配第的发现、奎奈的经济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和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里昂惕夫和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等人。

8.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等人。

9.目前,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呈现出新特点:一是研究方法上吸收了大量现代经济研究的最新方法;二是研究内容上,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范围日趋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等;三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并进一步规范化与系统化,呈现出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性。

学习要点

10.在中国,产业经济学最初并非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而存在的,而是以“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的形式而存在的。现今的中国产业经济学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是由中国经济学者在借鉴国外产业经济研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建立的,是国外产业经济理论在中国运用与发展,也是中国化了的产业经济理论在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集中体现。

思考:

1.简述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

2.试述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

3.简述新制度经济学对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

4.概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趋势。

5.概述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