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说有三个:一是古典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思想;二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思想;三是不完全竞争理论中的产业组织思想。

1.古典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思想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Smith)的“经济人”假说、劳动分工理论和市场竞争理论。“经济人”假说可以说是经济学对企业性质和企业行为的最早也是最基本的认识,为后人研究企业及其市场行为奠定了基础;劳动分工理论构成了产业分工和以后的分工专业化理论的基础;而亚当·斯密有关市场机制及“看不见的手”的论述则是对企业市场关系和市场结构问题的早期探索,也是以后的市场结构理论的基础。

2.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思想

自亚当·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奠基人马歇尔(A.Marshall)与其夫人在1879年合著的《产业经济学》中将产业组织正式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其后,在《经济学原理》(1890)中,他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有关产业组织的问题,包括组织与分工、产业集中、大规模生产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形态以及规模经济等问题。特别是在分析规模经济的成因时,马歇尔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而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性的过程又必然会导致市场中垄断因素的不断增强,进而阻碍竞争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也就是形成了规模经济与完全竞争之间的矛盾。这一冲突和矛盾,则是后来的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逻辑起点。

3.不完全竞争理论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现代大型制造业的兴起和企业兼并浪潮的爆发,很多产业不再是自由竞争市场,相反却呈现出近乎垄断的格局,从而导致了人们对垄断的畏惧与担心。基于此,经济学家以完全竞争与垄断为焦点开始了广泛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或思想,如垄断程度、潜在竞争、垄断效应、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寡占、价格歧视等得到了深入讨论,并在20世纪30年代后继续被深化。1932年,美国经济学家伯利(A.Berle)和米恩斯(C.Mecens)深入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美国垄断产业和寡占产业,从而为后来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实证资料。1933年,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N.W.Chamberlain)和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J.Robinson)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不完全竞争理论。该理论彻底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和互相对立的观点,认为在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的各种形式。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概念与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来源与基础。

(二)SCP框架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围绕着不完全竞争和马歇尔冲突问题展开了一场大争论。许多经济学家对马歇尔的完全竞争概念和价格理论进行了猛烈抨击,并提出了解决马歇尔冲突的办法。其中,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M.Clark)于1940年提出了“有效竞争”概念。这一概念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刻影响。所谓有效竞争,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但是,克拉克在理论上没有解决有效竞争的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问题。只是其后,人们开始围绕着有效竞争的定义与判断标准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哈佛大学的梅森(E.S.Mason)教授最初提出了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这就是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继梅森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并采用“三分法”概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SCP框架由此诞生。

梅森及其弟子贝恩(J.S.Bain)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梅森在哈佛大学成立了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开始以明确的目标和稳定的组织研究产业组织问题,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1959年,贝恩以前期研究为基础,出版了《产业组织》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2],被认为是这一理论的开山之作,也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由于SCP研究主要是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展开的,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SCP分析框架有如下特点:一是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因此信奉哈佛学派理论的人,通常被称为“结构主义者”;二是以新古典价格理论为基础,注重实证分析,侧重于市场结构问题的实证研究;三是形成了“集中度-利润率”假说,认为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单向、静态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从而市场结构通过厂商行为影响经济运行绩效。也就是说,市场集中度越高,垄断企业利润率就越高,进而市场绩效和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因而应通过控制集中度来确保较高的市场绩效。四是在政策主张上,以“集中度-利润率”假说为依据来制定产业组织政策,强调控制市场结构,反对垄断,禁止可能导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如横向并购等。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经济学家认为SCP三者之间的关系远不是哈佛学派认为的那样简单和确定,而是错综复杂的。特别是伴随着信息经济学、博弈分析等现代经济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加上其他学派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反思与质疑,传统的SCP分析框架被突破,使得产业组织理论得到了巨大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经济学流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芝加哥学派的贡献

芝加哥学派是在整个西方世界颇具影响力的重要经济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G.J.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等。其理论特点体现在:一是在基本方法论上推崇经济自由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竞争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即“生存检验”的过程;二是在分析视角上注重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分析,被称为产业组织研究的“行为主义者”和“效率主义者”;三是在SCP关系上,认为效率与行为决定结构,进一步强调了效率标准,同时还区分了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的差异性;四是在政策主张上,反对政府干预市场结构、分割过度集中的大企业、控制企业兼并的做法,认为反托拉斯政策的重点应当是反垄断行为。

芝加哥学派在许多方面推进和拓展了产业组织理论。其贡献集中体现在施蒂格勒1968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中。首先,强调了效率的作用。认为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中的大厂商一般具有较高的效率,而产生较高效率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规模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完善的厂商内部组织和管理制度等。因此,高利润不一定是反竞争定价的结果,而完全可能是高效率的结果。其次,通过解释非标准合约及其相关厂商行为,开辟了行为主义分析思路,改写了传统的市场行为理论,被称之为“新产业组织理论”。最后,对哈佛学派的进入壁垒理论与政策提出了批评,认为规模经济、最低资本需求量和产品差异等不属于进入壁垒,只有人为壁垒,主要是政府管制的作用才是进入的最大障碍。另外,德姆塞茨还提出了“所有权壁垒”概念,认为只要产权存在,壁垒就存在,所有权进入壁垒不是保护原有厂商,就是保护新进入厂商。因此,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有这种保护,而在于以总效率是否提高为标准,判断给哪一方以什么样的保护。

2.可竞争市场理论的贡献

可竞争市场理论又称进退无障碍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W.J.Baumol)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其最大的特点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淀成本等概念为重心,注重长期均衡分析,通过沉淀成本去推导可持续和有效率的市场形态及其内生形成过程,突破了传统的SCP分析框架。

该理论认为,沉淀成本或沉没成本是指企业进入某一市场所投入的全部成本中,在退出时所无法收回的成本。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完全可竞争市场的重要标志是在位企业对快速进入市场的新进入者缺乏阻止力。该理论还认为,构成市场进入壁垒的因素中除了政府政策之外,只有沉淀成本。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的,只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即使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只要沉淀成本为零,任何市场都是完全可竞争的。

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近似完全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少数几家大企业的纵向并购或横向并购被传统理论认为会带来垄断弊端,而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则变成了无害的甚至可能是更有效率的。因此,该理论主张一方面要积极研究能够减少沉没成本的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要排除一切人为的进入与退出壁垒。

3.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

新制度经济学是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一门经济学科。它把制度作为第四经济要素,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制度的效率及其演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物包括科斯(R.H.Coase)、诺斯(D.C.North)、阿尔钦(A.A.Alchian)、德姆塞茨(H.Demsetz)等。

新制度经济学对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对企业组织制度的研究上。一是把制度作为第四要素,注重对微观组织及其制度的分析,形成了新的制度分析方法。二是以交易费用和产权概念为基础,深刻分析了企业的性质、成因和规模与边界问题,探讨了企业内部的激励监督机制和产权组织形式及其对企业运行绩效的影响等问题,在企业组织研究上打开了企业“黑箱”,拓展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范围,形成了现代企业组织理论。包括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三是在进入壁垒方面,德姆塞茨等人更加强调了人为壁垒和制度性壁垒对于市场竞争的影响。

4.竞争优势理论的贡献

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E.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全部内容主要体现在波特的三部曲《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和《国家竞争优势》之中。该理论是把产业组织理论与管理学巧妙结合的典范。其中,竞争优势理论旨在指导企业如何恰当地进行市场定位,有效地组织资源,以便在目标市场上获得控制价格的市场势力;竞争战略理论旨在研究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则是把国内竞争优势理论应用到国际竞争领域。

竞争优势理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一是提出了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二是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三是认为有五种作用力对产业的竞争强度、利润率水平和企业竞争战略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这五种作用力是:竞争对手和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状况、新进入者的威胁、卖方的砍价能力、买方的砍价能力、替代品和服务的威胁。四是提出了“钻石模型”,分析了一国特定产业获取持久竞争力的原因。五是把钻石理论与区位理论结合,分析了产业聚集的原因与发展趋势。

(四)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及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增强,产业组织领域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逐渐映入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也使产业组织研究呈现出与以往有所不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视角的变化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当今的产业组织理论从重视市场结构研究转向了重视市场行为研究,特别是寡头市场的企业策略性行为研究;研究范式也从以往静态的垄断竞争范式转向了动态的合作竞争范式。

第二,从研究方法上看,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在继承以往结构主义和实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现代经济研究的最新方法。高级计量分析方法、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方法、数理经济学的方法等相继被引入到产业组织理论之中。例如,博弈论为经济学家理解和分析多元垄断和寡占状态下的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企业战略行为以及反垄断规制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随着博弈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以法国学者泰勒尔(Jean Tirole)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进行了再造。

第三,研究领域的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学者运用其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开始分析一些新的经济问题,极大地丰富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内容。一是研究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探讨企业组织的新型结构、动态规模和边界问题,形成了新的企业组织理论。二是研究新型的网络组织演变及其绩效问题,形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网络经济理论。三是研究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稳定性及其绩效问题,形成了新的市场结构观。四是关注企业间合作问题,研究企业(跨国)并购、战略联盟、企业研究与开发、业务外包、流程再造等非价格竞争行为和企业策略性行为,形成了新的市场行为理论;五是研究领域从以往的工业经济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和知识型产业领域。

第四,向其他学科渗透。产业组织理论开始向区域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国际贸易等学科领域渗透,使得产业组织理论与这些学科的边界模糊化。同时,作为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组织理论,目前已经成为中高级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在政策主张上,以往的反垄断政策指向发生了转变,即从反对垄断结构转向反垄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