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林今话](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67/26675467/b_26675467.jpg)
校點説明
自清代中葉以來,古老的中國封建社會衰象凸顯,各種社會矛盾加劇,戰亂頻仍,内憂外患揮之不去。縱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廣大的人民群衆以及知識分子階層中的許多人,從來都没有放棄過對藝術的嚮往,對精神生活的美好渴望與追求。這個階段湧現了一大批民閒和文人畫家,活躍在大江南北,給苦難的時代抹上了一絲靚麗的色彩。與此同時,記載着畫家事蹟活動,探討繪畫創作技法理論的藝術專著亦應運而生,層出不窮,蔣寶齡的《墨林今話》就是其中比較有影響的一種。
蔣寶齡,字子延,號霞竹,别號琴東遺民。江蘇昭文(今常熟)人。清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出生於一個較爲貧寒的家庭,一輩子絶意仕途,與詩、書、畫相伴,在窮苦中度過。爲養家糊口,他自青年時代起就不得不靠賣畫爲生,衣食不繼是常有的事。然而賣畫所入並不能解決一家人全部的生活需求,常常是‘山厨恰已炊烟斷,且典袷衣謀早餐’(《琴東野屋詩集·自題破樓風雨圖》)、‘典質搜故衫,傾箱復倒笥’(《琴東野屋詩集·婦病》),陷入極度窘迫的境地。好在一籌莫展的艱辛生活,並没有能摧毁他安於清貧的意志,相反促成了他傲岸不羈、苦讀不輟的習性。他有一首自贈詩即是自身形象最真切的道白:‘蔣生不羈人,貌陋性亦野。四十鬢早凋,愛詩日抄寫。山妻聒朝餐,一編手仍把。’(《琴東野屋詩集·鐵石山房席上分贈諸君》)。寫詩作畫成了他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同時也是他在貧苦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嘉慶十年(一八〇五),蔣寶齡二十五歲。自那年起,他先後流徙寓居蘇州、湖州、杭州、平望、上海等地,這固然爲生計所迫,賣畫營生,爲稻粱謀,同時也是爲了廣交天下文士畫友,切磋技藝,宣導風雅,尋求適合自身的藝術發展道路。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他在上海發起組織‘小蓬萊’書畫會,集諸名士於‘小蓬萊’作書畫雅叙,此爲上海民閒畫會之嚆矢。
在清代畫壇上,蔣寶齡以擅長山水畫聞名於世,同時工於書法,詩才清逸,在當時即享有三絶之稱。他又與同邑彈琴善畫的李馨、工詞的季士訢相友善,一起被名詩人孫原湘稱爲‘虞山三布衣’,並被作詩揄揚。中有咏寶齡句云:‘一生能詩郊島齊,避俗一卷常自携。點筆絶似曹雲西,閒亦參入雲林倪。’這裏一則指出了他的詩歌不乏‘郊寒島瘦’的藝術特點,一則揭示了他的繪畫技法深受元畫家曹知白和倪瓚的影響。由於蔣寶齡長期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對民閒的疾苦有着深刻的體悟和感知,他的一部分畫作反映社會現實,具有强烈的時代氣息。道光三年(一八二三),江南吴江和震澤洪水肆虐,大批的百姓流離失所,詩人王之佐賦十二章以記其事,寶齡揮毫爲之補圖十二幅,翔實生動地描繪出水災所帶來的種種慘狀,形象地展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寄托了畫家傷時憂民的情懷。
除詩、書、畫之外,蔣寶齡撰著的《墨林今話》更廣爲人知,在清代的畫史著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全書十八卷,據書前戴熙序、嚴保庸跋,以及張鑒書後,皆謂此書繼張庚《國朝畫徵録》而作,這是因爲《畫徵録》著録的畫家時閒段從明末清初至乾隆中葉爲止,而《墨林今話》所載則自乾隆中葉迄嘉慶、道光、咸豐數朝畫苑人物,正可以與《畫徵録》在時閒上銜接,故有戴熙諸人之言。然而從體裁内容上來看,兩書却有較大的差異。《畫徵録》大致上以畫家生卒年先後排列,分别論述,重在史傳,《墨林今話》及《續編》雖人各一傳,叙録畫家的籍貫仕履、遊歷瑣事,不以時代先後爲序,重點在品評畫家所擅長的題材及畫風師承,指出其淵源所自,旁及書法、金石、詩詞賞玩等,於畫理史論殊欠深入。由於書中所論述的畫家與寶齡多有往來,彼此閒不乏畫技切磋、品畫論詩的交往,故書中所記往往具體而微,可資畫苑談助。如記歸安畫家沈燮初至吴門,交契甚少,獨有郭狷甫譽其畫爲沈周後一人。寶齡與沈燮相識十年,‘每與究論古今筆墨大旨,並觀所擬宋元各家遺法,乃知積學功深’,並感嘆‘狷甫之言,雖若過當,要其筆力氣量,又何可以今人薄之哉!’以此印證狷甫所言非空穴來風。又如記友人吴縣文學家戈載,‘於倚聲尤得神悟’,校詞讀畫外素好寫生。贊其‘作設色花草,冶逸可喜’,專畫墨梅,疏枝繁蕊,宗法元畫家王冕。作客袁江時,雖名動四方,却囊中羞澀,不無江湖流落之感。藉此可見當時的一般文人畫家亦不免有生活窘迫之時。
寶齡父子一生遊歷未廣,足迹常年不出江浙範圍,所交文士畫家大都爲江浙籍,以致《墨林今話》所收畫家以兩地居多,不免有局限一隅、遺珠之憾。然而綜觀全書記載畫家已接近一千三百人,可謂網羅宏富,許多不甚知名的民閒畫家賴此書爲世人所知,流傳後世,足見其堪稱清中晚期難得的繪畫史料。
《墨林今話》在撰述過程中似有意借助於詩話、詞話的寫作形式,不拘一格,筆致輕靈活潑,不時以詩繫人,採輯有關詩作,運用接近‘詩話’、‘詞話’的隨筆寫作手法,使本書成爲富有詩情畫意的畫家史傳和美術評論,開創了中國美術批評的一種新形式。書中論述的畫家或爲已故及並世名家,或爲往來密切的師友親朋,或爲從學畫藝的門人弟子,旁及閨媛、方外和道士,所言均足徵信,内容精彩豐富,除繪畫外,較多記載了畫家相關的書法、金石、篆刻、詩文等創作活動,以及生平仕履,遊歷交往、瑣聞軼事等,尤其博采畫家詩作與畫論相輝映,産生了濃郁的詩畫交融、色彩斑斕、可讀可誦的效果,成爲《墨林今話》一大特點。
《墨林今話》原書十八卷,末附《續編》一卷,則由寶齡之子茝生補輯,寶齡生前因貧困而未能付梓。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友人秀水藏書家計二田(光炘)爲之出資鋟版,此爲《墨林今話》最早的刊本。同治十年(一八七一),映雪草廬又將此書重刊,然不知何故,把初刊本卷首戴熙之《序》末署‘咸豐二年壬子九月下旬’,改爲‘同治十年辛未九月’,殊不知戴熙早在咸豐十年(一八六〇)就已身歸道山,哪裏能死後作序?
我們這次整理此書,採用的底本是錯誤較少的咸豐二年計氏有筠堂初刻本,並參校了映雪草廬本,徑改底本極個别訛誤,不再出校記。又所用參校本,曾經著名學者陳汝衡收藏,書眉上有大量評語。陳氏跋云:‘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余以洋二元購此書於揚城之同文書莊,細審眉批爲揚州程青岳所爲。程以收藏古泉及字畫知名,諸批頗資考證,良足珍也。’由是可知批語出自清末民初揚州古玩商賈程青岳之手。青岳富於書畫收藏,平生目擊過手無數大小名家字畫,熟諳不同畫家的畫風,有很高的鑒賞水準。他爲《墨林今話》所作的批語,對畫家其人與作品的評判,往往具體而微,言之有物,不失爲有獨到見解的一家之言。其中有不少筆墨涉及畫家事蹟和畫作流傳經過,對後人瞭解畫家的創作活動,辨别書畫真僞很有幫助,可與《墨林今話》原文參看,是畫史研究工作者難得的資料。爲此,我們將參校本眉批整理,附於有筠堂本相應的正文之後,以饗讀者。書中凡用楷體所排夾注及批語,均係程氏所爲。又原書無目録,兹移録民國年閒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所擬標題,置於每則之前,並對其中訛誤不妥處作了必要的訂正,特此説明。
李保民
二〇一五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