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版序
咖啡是我们最钟爱的饮料之一,其受热爱程度甚至超越了矿泉水。每个德国居民每月平均需消费一磅左右的咖啡豆,约等于一棵咖啡树的总产量。这样计算下来,每个德国人每年要消费12棵咖啡树的产量。咖啡果由工人采摘,采摘之后,工人们首先要将咖啡豆从咖啡果中剥出来,然后清洗并晒干。之后,咖啡还要经过长距离的运输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因为咖啡树只生长在赤道周围的狭长地带。咖啡豆被运到德国后,还要被烘焙、磨成粉、打包。这之后,才变成我们在商店所购买的咖啡。作为一种我们平常所喝的饮料,制作咖啡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可一点也不平常。
德国进口的咖啡占全球咖啡总产量的15%左右,是位居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咖啡进口国。但咖啡的粉丝远不限于德国人和美国人,它在全球都极受欢迎。所以,咖啡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品之一的地位毋庸置疑。它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市场上的第二大原料,地位仅次于原油。今天,咖啡是约2500万农民及其家庭赖以生存的原料,只有极少数农产品的经济价值能与之相媲美。
此外,也仅有极少数原料能有咖啡这般的文化魅力。自咖啡约500年前传入德国,它便搅动了周围的世界。它代替酒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饮料,参与了启蒙运动时期这一理性时代,为启蒙运动的精神追求提供了生理支持。同时,咖啡还是一种具有极大政治意义的原料,许多重大冲突伴随着它的发展。它是关于奴隶、压榨、平等和南北关系等争论中绕不开的关键词。咖啡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每颗咖啡豆不仅穿梭了漫长的时光,其足迹也曾到过世界的各个角落。
史学家们曾多次探究咖啡的历史,但至今为止,对于咖啡的历史尚未有综合性的总结。大部分描述仅限于咖啡的某一方面,或者是其消费史,或者是其地理产区。只有全局视野才能帮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咖啡的世界。创造这种全局视野正是本书作者雅各布的目标。
这本1934年首次印刷的书堪称“教科书式的古典专著”,因为其创造性地将咖啡的历史写成了浪漫的故事。作者不仅讲述咖啡的消费史,还讲述了其生产以及将生产和消费连接起来的中间环节——贸易。不同于枯燥的历史描述,作者用叙述的方式将咖啡的浪漫史向读者娓娓道来。开篇写到的也门牧羊人如何发现咖啡的这段历史就已奠定了这一基调。雅各布不愿意干巴巴地堆积事实,他想给大家讲一个动人的故事。
该书在1934年以《咖啡的传说和风靡》为名出版。一经出版,评论界便一致发出了友好甚至狂热的评论,尽管《柏林证券报》和《证券周刊》呼吁大家抵制这位1889年在柏林出生的犹太裔作家,但有名望的评论家们并不为他们的呼吁所动。比如著名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就曾夸赞雅各布不是“一个等着写千篇一律的科普文的半桶水的写书工具”,而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作家……一个诗人”。
但这些高度的评价在当时的纳粹德国并没能帮这本书逃过浩劫。1935年,雅各布的所有作品被全面禁止。1938年,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事件(“Anschluss”.sterreichs)之后,雅各布在维也纳被捕,并被送到纳粹德国三大中心集中营之一的达豪集中营。幸得他当时的未婚妻,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朵拉(Dora)的不懈奔走,雅各布终于在一年以后重获自由——带着重病和内伤。被释放后,他马上移民去了美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重回德国。但战后的德国已经不再有他的立足之处,他只能过着从酒店到旅店的颠沛流离的生活。1967年,雅各布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与世长辞。
因为书中涉及的咖啡的历史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雅各布在考证史料时必须查阅不同国家的文献。加之咖啡还跨越了化学、地理、经济学等不同知识领域,他在撰写书籍时还必须钻研不同学科。雅各布写道,为写这本书,他光查阅资料便花了五年之久,虽然这五年他不是全部用来干这一件事儿,因为他的主业是《柏林日报》[1]的一名记者。1932年,为了搜集资料,他乘坐齐柏林飞艇,从德国南部的腓特烈港飞到了巴西东北部的累西腓。
该书是读者接触那些几乎从未被当代咖啡史提及的古老书籍的桥梁。即使在今天,它也是研究咖啡欧洲史不可或缺的专著,尤其是雅各布在书中详细描述的咖啡在欧洲的最初岁月。咖啡刚传入欧洲那几年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这几年为咖啡的获得以及咖啡和咖啡文化的传播铺平了道路。雅各布的这本书也为咖啡与咖啡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贡献,之后几乎所有关于咖啡的书中都能看到该书的影响。可以说,雅各布的这本书本身已经成为了咖啡历史的一部分。
时隔数十载,在“原料的历史”系列书籍中将这本堪称“咖啡史中的教科书”的专著再次出版的原因之一在于,雅各布的创作方式直至今日仍然独树一帜。他的书为“原料的历史”系列书籍秉承的传统创作方式注入了意义非凡的活力:它是首批将原料作为历史的中心进行描述的书籍之一;为了向人们讲述咖啡这一不同寻常的“英雄”的故事,它还创造了独特的文学形式。雅各布知道自己做出了何种贡献,文学界也毫不吝啬对他的夸赞:《新德国百科全书》[2]称他为“科普著作之父”。
但几十年后,他书中的内容是否还跟得上时代?又或者他的书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杯食之无味的“冷咖啡”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雅各布在20世纪30年代费尽千辛万苦搜集而来的资料难道还没有被后人的发现超越吗?这些问题是很现实的。
他书中的某些段落体现了他写作的那个年代的一些特征,这使得他书中的部分内容在今天的读者看来是难以接受或者傲慢的。比如他在书中描写“穷人”时,形容他们是“到最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群体”。有时,雅各布以“人类专家”的口吻描述英国男人、荷兰男人和天真的印度尼西亚人民,这会引起读者的不满。更令人不悦的是,他还把自己表现得像一个“女性专家”,并猜测咖啡“对大脑的作用”恰恰有可能损害最优秀的女性“对和谐的需求”。那么,雅各布本人写作时用的是什么口吻呢?是在20世纪30年代带来可怕后果的大国沙文主义的傲慢口吻吗?
雅各布在他那个时代就像个孩子,同时又是目光如炬的批评家。他的咖啡史不是一首弘扬民族主义的叙事诗,而是一场宣扬世界主义的激情演讲。这一点在关于阿拉伯和土耳其文化的第一卷中尤为突出。他在写到维也纳被土耳其人包围以及随后在1683年发生的维也纳之战时完全不带任何文化傲慢。要给雅各布划分立场,必须回忆一下雅各布在写这一部分内容时,其他人是如何描述维也纳被围一事的。1933年,维也纳庆祝解放250周年。于是,数万崇尚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维也纳人以此为由,煽动人民对土耳其人、犹太人和其他外族人民的仇恨。而作为世界主义者,雅各布在介绍咖啡的来源时不带任何对咖啡来源地及那里的人民的仇恨情绪。对他而言,咖啡与现代开化的文明有着最深层的联系。雅各布将真实可靠的历史叙述成动人的故事,使得他的书至今为止仍在所有写咖啡史的书籍中独树一帜。
他的语言多是激昂的,几乎不放过任何一种修辞手法,词藻华丽。因此,他的许多句子听起来就像歌剧女演员那些节奏紧凑、情绪激昂的唱段,边唱边期待着掌声。偏好朴实散文的读者有时会觉得他的一些句子读起来像多余的炫技。写过一本关于雅各布的专著的文学家安娅·克拉伦巴赫(Anja Klarenbach)曾不无道理地指出,雅各布的语言有时过于激昂。但她同时也回忆了雅各布曾说过的一句话:必须要如创作赞美诗般创作一本关于被人们认为已经消亡的物质的书,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所生活的“客观世界”才能“重获尊严”。
该书按清晰的时间顺序分为五卷:在第一卷中,雅各布讲述了咖啡在伊斯兰世界的传播史。他将咖啡的起源追溯到了公元9世纪的也门,这与今天许多考古学的发现是一致的,尽管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咖啡早期历史的史料,直到1500年后,咖啡的历史才被清晰地记载。也门曾被土耳其人占领,他们了解到咖啡是可饮用的,并开展了咖啡贸易。雅各布以乔格·弗兰茨·哥辛斯基(Georg Franz Kolschitzky)的故事结束了第一卷。根据雅各布所述,哥辛斯基是第一个在维也纳开咖啡馆的人。但雅各布的这一描述建立在一个轶闻的基础之上:据说,第一间维也纳咖啡馆是由一个名叫约翰内斯·迪欧达托(Johannes Diodato)的美国人于1685年开的。尽管维也纳咖啡馆后来大名远扬,但它绝不是欧洲咖啡馆的鼻祖,而是后起之秀。但维也纳人有可能是最早通过加入蜂蜜和奶油,将原本不过滤、不加糖的黑咖啡改良得更适合欧洲人口味的开创者。
在第二卷“民族的健康”中,雅各布讲述了咖啡在南北欧的发展历史,讲述了咖啡这一迅速崛起的新饮料初入以啤酒和葡萄酒为主导的饮料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和打击。
随后,在第三卷“农民、商人和国王”中,他描写了17世纪出现在荷兰殖民地的第一批咖啡种植园,这里是现代咖啡经济的起点。此外,雅各布在该卷中还以咖啡的消费为中心,追溯了咖啡在整个18世纪的历史。
在随后的第四卷“咖啡和19世纪”中,他将笔墨集中在对欧洲,尤其是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咖啡文化的介绍上,对于北美仅寥寥几笔带过。他将笔墨如此分配是完全合理的,因为欧洲人当时是咖啡的主要消费者。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北美才成为主要的咖啡进口国。在第四卷的最后一段,雅各布的目光转而投向咖啡的生产和证券交易,精辟地描写了全球的咖啡经济。
在雅各布生活的时代,全球的咖啡经济由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巴西主导。因此,他在本书的最后一卷“巴西的霸权”中讲述了咖啡在巴西的历史。他将这段历史追溯到了20世纪30年代那次大规模的咖啡豆焚烧事件之前。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雅各布亲历的这次焚烧仍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事件。
最后,这本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别具一格的专著以一首“终曲”结束。后来,雅各布又在本书再版时补充了一章“续写及展望”,继续讲述咖啡直到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
本书已印刷了两个德语版次和一个口袋书的版本,它们之间仅有细微区别。本次出版的版本以1952年的第二版为基础,保留了其中的大部分插图。此外,附录中补充了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接续雅各布,讲述了咖啡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历史,另一篇则分析了该书的诞生背景及叙述技巧。
最后,我们要对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道声感谢:感谢奥格斯堡大学图书馆的加布丽艾拉·碧拉女士为我们在搜集关于原料,尤其是关于咖啡的资料时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雅各布的遗产管理人汉斯·约尔根·格尔拉赫先生提供的大量档案资料和为本书再版提供的多方面支持,感谢克尔斯汀·格鲁特女士提出的质疑使书中的多处表述更为清晰,尤其要感谢马努埃尔·施耐德先生——作为该书此次新版的责任编辑,他为该书的成功再版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最后,还要特别感谢他为补充文章的编写提出的启发性建议。
阿尔民·雷勒 因斯·索恩特根
于奥格斯堡
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