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学生创业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张 磊:想陪好企业一起成长

picture
picture

人物名片:

张磊

1990级国际金融系本科生

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一直以来,张磊和他的高瓴资本一样低调,甚少出现在媒体视野之中。1972年出生的他在33岁那年创立了高瓴资本,如今已成为亚洲以及世界最优秀的投资公司之一。相对于单纯的财务回报,张磊有更大的“理想” ———发现和打造伟大的公司。

早期的创业生涯

张磊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从小开始家里的藏书就比较多。爱读书的他高中时就把《资本论》读了两遍,这也许是其与金融的第一次结缘。中学老师眼中的张磊学习好、人缘好、组织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也不错。1990年,他以河南省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国际金融。后来,张磊成功申请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继续学习,攻读工商管理和国际关系双硕士学位。

一直以来,张磊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自己做一些事情。早在耶鲁读书时期,他就有过一段不为人知的创业经历。刚刚进入21世纪,互联网第一次浪潮兴起,张磊也追随大潮,回到国内创业。他创建了一个网络平台,将国内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与海外资本和投资基金联结起来。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认识了李彦宏、马化腾等最早的一批互联网创业家。但随着2001、2002年时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他的创业生涯也告一段落,返回耶鲁继续学业。也就是在这之后,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

遇到导师大卫·史文森

有一天,张磊来到一座不起眼的维多利亚式老楼,参加耶鲁大学投资办公室的实习面试。也就是在这份实习工作中,他遇到了大卫·史文森先生。作为西方机构投资的教父,史文森曾闯荡华尔街6年,担任雷曼兄弟公司高级副总裁及所罗门兄弟公司企业融资合伙人,后回到耶鲁就职,开创了耶鲁捐赠基金的新时代。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权威研究机构PEI (Private Equity International)曾在全球PE(Private Equity)业影响力百人榜中将其排为第二名。

对于这段经历,张磊曾在文章中回忆:“我加入耶鲁投资办公室的时候,美国资本市场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着一场非理性繁荣的大戏。同学、朋友大多活跃于华尔街,从事衍生品投资等热门项目。而我的第一份任务,是分析无人关注的森林和其他实物资产。但正是这貌似简单的实物资产给了我关于投资产品本质的启蒙:风险及内生收益。现在想来,虽然少了那些在资本市场中摸爬滚打练来的立竿见影的招招式式,却树立了长期投资理念及风险管理的意识,并对投资的组织构架及资产配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史文森对投资有自己独到的判断,他投资眼光长远,最看重的是基金管理人本身的素质。他希望投那种坚定地知道自己做什么、具有长远格局、有企业家精神的基金经理。一旦对这个人充分信任,他就会放更多精力在这个人身上,给他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并且不会像传统基金经理人一样去给这个人诸多限制。他的这些观念深刻影响了张磊,也最终奠定了张磊的投资价值观。

2002年,史文森的著作《机构投资与基金管理的创新》中文版由张磊亲自翻译,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一笔投资给了腾讯

picture

从耶鲁毕业后,张磊在全球新兴市场投资基金工作过一段时间,主要负责南非、东南亚和中国的投资。此后被纽约证券交易所派回国内,担任首任中国首席代表,并创建了纽约证券交易所驻香港和北京办事处。在那个时候,他再次帮助很多中国公司,引荐它们去美国上市。虽然工作令人称羡,张磊却始终觉得自己的个性还是适合创业,自己做投资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

创建公司首先得着手融资,但就在这第一步,张磊经历了不小的波折:当他向美国传统投资机构融资时,对方认为他投资经历只有三四年,资历还不够。在屡屡碰壁的情况下,张磊依然坚持自己的初衷,最终决定回来找他的导师史文森。史文森对张磊的个性和能力非常了解和赞赏,因此第一笔就投给他2 000万美元,第二年又追加了1 000万美元。凭借着这些资金,张磊在2005年创立了高瓴资本。

经过仔细考察,张磊把高瓴资本的第一笔投资给了一家刚刚上市的公司,这家公司就是腾讯。结果当然是回报颇丰,这之后,高瓴资本的发展就一发不可收拾。

最好的商业模式、最好的企业家

从一开始,张磊的目标就很明确:要把高瓴资本做成一个“常青式基金”。首先,高瓴致力于打造“超长期”投资。总结来讲,第一点是把基金做成超长期结构的基金;第二点是所投公司和投资基金的理念要完全一致,找最好的公司长期持有,帮助企业家把最好的能力发挥出来。

“什么项目是最值得我投的?两个原则:最好的商业模式、最好的企业家。”张磊发现,在美国,很多公司的年复合收益率可以在15年以上甚至20—30年保持一个高速增长,这说明好的商业模式是可以带来长期的高复合年收益率的。张磊觉得,高瓴资本要做的,就是在中国找出哪些企业符合这样的商业模式,集中投资、长期持有。 “如果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和企业家,不管这个公司上不上市,我都该把钱给他;如果我判断了某个商业模式是好的,但在这个行业里没有找到一个企业在做的话,高瓴就会找到一个合适的企业家,说服他来做。”对于后一种情况,2008年,高瓴资本就实践了这么一个案例。

2008年,高瓴资本在消费品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发现了非常奇怪的一点———联合利华和宝洁当时在海外的所有日化产品中,有个品类占其市场份额最大,但在中国却根本没有这个品类———这就是洗衣液。高瓴资本就去跟宝洁和联合利华探讨,得到的答复是:宝洁和联合利华在世界各国发展多年,总结出一条规律———只有人均GDP超过8 000美元的时候,一个国家的洗衣行为才会从洗衣粉转向洗衣液。而当时中国人均GDP不到5 000美元,所以它们判断中国市场还没有准备好。但是张磊想到的是,中国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层级差异非常大,不能按平均数来看。而数据显示当时国内人均GDP过8 000美元的人口基数已经超过2亿。张磊当时就判断,中国完全具备了做洗衣液的市场。

在试图说服宝洁和联合利华未果后,高瓴资本就在国内寻找合适的企业。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因为开发新品类,就意味着从头再来,未来是不可知的;要投入也必然会影响现有盈利,必然有风险;并不是所有企业家都有这种破釜沉舟的魄力。辗转许久,他们找到了蓝月亮的创始人罗秋平。那个时候蓝月亮作为国内洗手液的老大,公司持续盈利,并且正准备上市。张磊就说服罗秋平他们进入洗衣液这个品类,这样蓝月亮很可能有机会成为中国的一个日化巨头。罗秋平本身就是理想主义者,一直都想做个真正的“好产品”,和高瓴资本可谓一拍即合。

于是,蓝月亮在高瓴资本的建议下改变战法,通过在自己的网站和百度百科上传洗衣液相关知识,配合优惠装等营销活动,着手开始教育消费者改变洗衣方式。2009年开始,蓝月亮由盈利转为连续3年亏损。无论是高瓴资本还是罗秋平都始终毫不动摇,最终成功打开了中国洗衣液市场。时至今日,后来进入市场的宝洁的汰渍和联合利华的奥妙等品牌洗衣液加在一起的市场份额还没有蓝月亮高。张磊说: “当你帮助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成长为行业巨头,会非常有成就感。我们非常乐意去发现和帮助蓝月亮这样的公司。”

“刘强东很真实”

2010年,刘强东找到张磊,想要融资7 000万美元,张磊答: “你如果只要7 000万,我就不投了,要投就投3个亿。”他认定京东的商业模式本身就是需要烧钱的生意,否则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其实我们当时已经想清楚要投什么商业模式,任何一个想干这件事的人,我们都想投,但就是找不到这样的人。选择刘强东,是因为他很真实。只有他直白地说,他就是要做自营电商、做供应链。所以我们就投了。”正是高瓴资本的这轮大手笔投资使京东在极短时间内迅速确立了在B2C(商对客)电子商务领域不可撼动的领先优势。

张磊一直认为,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的关系就像夫妻,首要的是诚实。“现在大家都很忙,没有必要都不做自己,互相掩饰,这是浪费时间。高瓴资本一直以来依靠的是自己的研究能力。如果你真的欣赏我们给你带来的研究方面和战略决策上的附加价值,那你可以选择接受我们的投资。这是个双向自然选择的过程,要在最短的时间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合作伙伴,诚实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

高瓴资本入资后的第二周,张磊就带着刘强东去了美国的沃尔玛总部。在这里刘强东全面了解了沃尔玛的物流网络和仓储系统,并很快在京东展开了供应链再造和物流渠道优化等进程。张磊还安排京东的管理层与其投资的其他优秀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交流,帮助京东团队学习线下零售的相关知识;也曾让蓝月亮与京东接洽,研究如何调整蓝月亮产品的外包装设计,以使其更容易装进京东的货运箱中。

对于给予企业意见和从中发挥作用的“度”,张磊一直不断摸索,小心把握。有时他觉得高瓴的团队介入企业太深的话,就会善意地给出提醒,要求只在战略大方向上去和企业探讨、给它帮助,对日常运营则要少插手。张磊认为,许多业务的诉求还是要从公司自身的角度出发,高瓴资本推荐的也未必是最合适它的。 “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是幸福的婚姻,还是自由恋爱的好。当企业家提出需求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去帮助他,这才是最有效的。”

三个投资信条

对于高瓴资本的投资信条,张磊概括了三条:第一是“守正用奇”。“正”是投资的价值观要正,具有“大格局观”,更专注于自己企业可能创造的社会价值而不是短期经济利益; “用奇”则是指投资品类和形式上可以多样化,不给自己设条条框框,始终“投资于变化”。第二是“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高瓴资本的团队选择投资对象时非常谨慎,他们会对企业家做比较长时间的考察,一旦选定则会充分信任,集中投资,长期持有。第三则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们相信只要好好做自己的事,自然有项目找上门。

说到高瓴的独特优势,便是其引以为傲的“研究能力”。高瓴资本的投研团队在互联网、消费零售、金融、医疗制药等行业钻研非常深。投研团队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数据分析,研究这些行业在美国、日本、南美过去三十年分别是怎么发展的,再拿来和中国对比,评判他国经验有多少借鉴意义,并分析行业可能的发展趋势。同时,他们在研究企业时视角也比较广,会把线上线下放在一起研究,既不会把一个电商纯看成线上,也不会把零售商纯看成线下。 “也是得益于我们的基金比较长期,这使得我们所有的研究员和投资团队没有短期的压力,可以更从容地去看待问题。”

“我们一直以来的原则是,投资人、基金管理人、被投企业三者的价值观一定是一致的,即都是保持着做超长期投资的态度,给长期的钱,做长期的事,赚取长期的复利增长。这三方一定要愿景一致,循环才能是良性的,一旦有一个环节是短视的,那整个生态系统就完了。”

始终保持好奇心

对于高瓴资本的未来计划,张磊给出的答案是: “世界永恒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变化催生创新,所以我们投资于变化。我们认为只有不断地迎接、拥抱创新,才能形成一种善意的价值创造,形成让蛋糕更大、开放共赢的局面。”

现在的张磊,常常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都在开会,讨论各种工作相关的问题,一有空就去跑步,锻炼身体。他也喜欢冒险性的运动,如滑板、滑雪等。他觉得做这行首先得身体好,因为这个行业瞬息万变,竞争大,压力也大。

在高瓴资本的员工眼中,张磊最大的性格特点是,他对这个世界有非常浓厚的好奇心。张磊对商业模式、对一个企业怎么运作、对什么是长期可持续的东西始终保有好奇。他喜欢花无数的时间去钻研这些事情,想这些问题,这是他最核心的原始动力。纯粹发自内心的好奇驱动,使他可以很专注,也可以帮助他做到注重长期利益。说到给其他创业者的建议,张磊希望的是,一要真实地做自己,二要确保动力在于自己的热爱而不是短期的利益。

至2017年,高瓴资本走过了十二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张磊不断自省,不断成熟,不断进步。他越来越有同理心,也越来越能够理解和包容这世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

对于高瓴资本的目标,张磊从来没有变过。他说,他要做一个好的“资本”,把好的资本再带给好的商业模式和好的企业家。现在他最希望的,是可以找到下一个好的商业模式,陪一个好的企业一起成长,打造能称得上“伟大”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