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中国特色小镇研究述评
(一)研究主要内容
特色小镇研究热点图谱,其本质是通过共现的关键词,呈现特色小镇在中国的研究热点,进一步地,研究共现关键词自身词义、关键词连线情况、回溯关键词所在载文的具体研究等,认为特色小镇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七方面。
1.基本概念界定
基本概念由关键词组“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小城镇、建制镇、城镇”构成。“特色小镇”词频最多,高达168个,与其他关键词拉开明显差距,是排名第二关键词词频的7.3倍,在258篇目标文献中,占篇比高达65.12%。上述关键词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从时间维度来看,小城镇、建制镇和城镇的概念由来已久,其中,建制镇是一个技术性(操作性)定义,主要目的是用于行政等级划分,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小城镇和城镇指的是建制镇。建制镇的技术性定义,最早可追溯至1955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和标准》,而1984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则成为目前对建制镇设置标准最重要的指导文件。小城镇是一个具有学科性的专业术语,较早追溯至1983年费孝通先生从社会学视角指出小城镇是一种社会实体,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具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概念历史很短,这两个概念几乎同时出现,早期偶尔见于北京、天津、黑龙江、云南等省(市)政策文件提出建设特色(小)城镇,而赋予明确定义的则是2015年的浙政发〔2015〕8号文件和2016年的发改规划〔2016〕2125号文件,将特色小镇视为“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而特色小城镇则是“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两个概念具有明显的区别。目前这两份文件对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定义,不仅广泛用于业界指导实践活动,也频繁出现于学界开展学术研究。
2.类型划分研究
类型划分由关键词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特色小镇、体育小镇、旅游小镇、农业特色小镇”构成。从现有文献来看,对特色小镇类型划分标准不一,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分类方式。一是将特色小镇划分为旅游发展型、历史文化型、工业发展型、农业服务型、民族聚居型和商贸流通型六种类型,其分类主要来源于住建部发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及住建部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二是将特色小镇划分为信息经济类、高端装备制造类、金融产业类、时尚产业类、健康产业类、环保产业类、旅游产业类和历史经典产业类八种类型,其分类直接依据浙政发〔2015〕8号文件所指出的特色小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七大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即“7+1”产业),是一种典型的以小镇主导产业为划分标准。三是将特色小镇划分为历史文化型、城郊休闲型、特色产业型、新兴产业型、交通区位型、资源禀赋型、金融创新型、生态旅游型、高端制造型、时尚创意型,其分类依据综合了小镇主导产业与地理位置。
对上述关键词组进一步分析,体育特色小镇和体育小镇隶属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因此,针对特色小镇类型的主要研究热点为运动休闲、农业和旅游。值得思考的是,这三种类型小镇为何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在国家部委局针对特色小镇的17份专项政策中,《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17〕73号)、《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体群字〔2017〕149号),《农业部关于组织开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市便函〔2017〕114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试点的指导意见》(农办市〔2017〕27号),这四份政策是针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与农业特色小镇的专项政策。而从已经发布的两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来看,第一批旅游小镇占到70%之多,第二批旅游型和历史文化型的旅游小镇占到50%之多,即已发布的403个特色小镇,以旅游为核心的小镇占到了半数以上,旅游小镇成为特色小镇的主体。由此不难发现,运动休闲、农业和旅游特色小镇之所以是学术研究热点,整体上反映出由政策热、实践热催生研究热。
3.特色产业研究
特色产业由关键词组“产业、特色产业、产业升级、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空间分布、产业集聚、互联网、互联网+、产业集群、文化创意、旅游业”构成。国家部委层面的首份特色小镇专项政策建村〔2016〕147号文件,着重论述“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是特色小镇培育的五大要求之一,而现有文献对特色产业研究的覆盖范围较广。既包括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而形成小镇特色产业,如以传统农业为例,通过对农业布局、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农业功能组合、农业形态加工等方面改造升级而使传统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特色产业。依托地方历史经典产业提升创新而形成小镇特色产业,如研究浙江省如何围绕红木、丝绸、青瓷和黄酒等传统经典产业的创新升级而打造特色产业。以创意创新产业为依托而形成小镇特色产业,尤以关键词组中的“文化创意”产业为研究热点,如通过艺尚小镇的时尚产业、梦想小镇的互联网创业、良渚文化村的良渚文化、巧克力甜蜜小镇的巧克力产业等为例,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成为小镇主导产业,在这些产业转型中,文化的创新和再造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形成小镇特色产业,如研究长兴县新能源小镇如何凭借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热光伏、LED 新光源、新能源材料等塑造特色产业。对以传统产业、历史经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关键词组中的“产业融合、产业升级、空间分布、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研究,如以全产业链的思路推动产业的纵向融合、提升农业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宽度和深度,注重“3D导向”总体选址与空间尺度强度管控、“3S融合”分区空间组织与特色产业空间供给、“3F定制”微观特色空间序列组织与环境营造,认为特色小镇是在原有传统产业集群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和升级,是区域产业集聚的3.0。
4.产生背景研究
产业背景由关键词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化、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构成。现有针对特色小镇研究,不少文献深究其产生背景,甚至直接将产生背景做为主标题或副标题予以呈现。结合文献内容,将上述8个关键词进一步细分为三类背景,“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化”主要体现出特色小镇的城镇历史发展背景,“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为特色小镇产生的时下经济发展背景,“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则是与特色小镇产生相关的热点领域融合背景。城镇历史发展背景:直接针对特色小镇的研究历史极短,但应该认识到将特色小镇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相关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建设化中的作用及问题,21世纪初期逐渐过渡到小城镇合理发展问题,至2015年国家新型城镇化中特色小镇,由此可知,特色小镇城镇历史发展背景脱胎于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模式。时下经济发展背景:理解特色小镇实践热,需要将其置身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战略举措的情境。一方面,以往传统工业化模式形成的“一镇一品”块状经济模式,面临着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资源不足、生产效率不高等弊端,而特色小镇作为集产业链运营平台、产业集群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于一体的新型功能平台,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另一方面,特色小镇亦是“一镇一品”的延续和进化,契合供给侧改革所要求的“抓好宏观布局,放活微观创新”,成为应和国家供给侧改革铺开的关键一笔。热点领域融合背景: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均为当前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的热点领域。特色小镇是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小城镇”建设的延续和新形式,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推进中国乡村振兴进入地域空间重构和综合价值追求的新阶段。特色小镇与旅游关系极为紧密,国家部委层面的发改规划〔2016〕2125号文件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按照不低于3A级景区的标准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景区,省级层面的浙政发〔2015〕8号文件要求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在政策引导下,旅游小镇成为特色小镇的主体,而将全域旅游的新思路与旅游小镇相结合,则赋予了旅游小镇新的生命,并将新型城镇化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5.创建周期研究
创建周期由关键词组“长远计划、规划、PPP模式、模式、资本、社会资本、企业、企业管理、作用机制、指标体系”构成。从特色小镇创建周期来看,应包括前期的调研规划、中期的创建运营及后期的考核评估三个阶段。“长远计划”“规划”是对特色小镇创建调研规划的研究,特色小镇是由政府提出并引导的,然其运营主体是企业而非政府,创建过程需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除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提供外,针对目前小镇的规划欠缺或规划质量不高等问题,需要政府提升规划修编质量,而鉴于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周期很长,需要开发商做好长远计划准备。“PPP模式”、“模式”、“资本”、“社会资本”、“企业”、“企业管理”、“作用机制”是对特色小镇创建运营的研究,随着特色小镇由调研规划逐步进入实施建设阶段,大量的资本投资需求问题也逐步产生,需要引入大量的社会资本,PPP模式能够在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阶段打破过去政府大量举债的困境。事实上,截至2017年7月,超过50%的特色小镇已开展PPP项目,超过70%的项目已开展政府购买项目。“指标体系”是对特色小镇创建考核评估的研究,如从基本信息统计、发展绩效评价和特色水平评价三个维度共82个具体项目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估。
6.典型区域研究
典型区域由关键词组“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京津冀、浙江、杭州、梦想小镇”构成。从尺度来看,所体现的典型区域研究范围由大至小的顺序为国家(中国)—区域(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京津冀、欠发达地区、农村)—省(浙江)—市(杭州)—镇(梦想小镇)。从目标文献来看,“中国”在针对特色小镇的研究中具有三重性,首先表明是对中国的特色小镇研究,体现研究的地域性,其次作为一个地理区域范围,从宏大国家视角进行探讨,最后还涉及特色小镇的级别,主要是针对两批中国(国家级)特色小镇的研究。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长江经济带”“京津冀”是国家三大发展战略之其二,连同“长三角”,反映针对特色小镇研究的经济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地区”、“农村”则体现针对特色小镇研究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浙江省两批国级特色小镇共23个,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共114个,无论国级抑或省级,数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居首位。杭州则是浙江省国级与省级特色小镇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实际上其数量也是在全国地级市中居首位的城市,而梦想小镇则是位于杭州的典型性省级特色小镇。由此可知,特色小镇实践热的区域也是研究热的区域,这些区域成为学者开展特色小镇研究的典型案例所在地。
7.研究的主要目的
主要目的由关键词组“启示、策略、对策、路径、发展路径、路径选择”构成。如介绍国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是为中国特色小镇创建提供启示;通过经验研究,构建包括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以典型示范价值特征的主导产业为特色产业、搭建有机联系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圈等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策略;认为特色小镇应走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的发展路径等。整体反映出,现有特色小镇文献倾向于策论性研究,注重研究的实践价值,以应用研究为主。
(二)研究述评
1.重应用研究,轻理论研究
基本概念界定和类型划分研究均重政策导向,结合研究的主要目的可知,现有文献重应用研究、轻理论研究。对概念界定要么停留在复述浙政发〔2015〕8号文件和发改规划〔2016〕2125号文件中对特色小镇的定义,要么是在政策文件定义基础上的扩展衍生,要么是结合时代发展背景进行解读;对特色小镇类型划分标准亦主要是源于浙政发〔2015〕8号文件和建村〔2016〕221号文件。政府相关部门所发布的政策文件,主要用于指导实践活动,政策文件中的定义及划分标准,往往是操作性层面,具有明确的指向,但既缺乏内涵介绍,亦使理论张力不足。如特色小镇中的特色,除表现为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外,如何从社会、历史、环境、人、产业等不同维度进行理解;“7+1”产业的分类或六种类型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处理类型划分边界的既定性与模糊性问题等,均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此外,从特色小镇城镇历史发展背景来看,特色小镇主要是一种地理现象;从特色小镇产生的时下经济发展背景来看,特色小镇则表现为一种经济现象;从特色小镇产生相关的热点领域融合背景来看,特色小镇主要是一种多学科研究现象。然而,现有地理学期刊、经济学期刊、管理学期刊等各个学科刊物中的顶级期刊,均少有特色小镇研究文献,侧面亦反映出特色小镇理论研究的不足。
2.关注研究现象,但寻究本质不足
现有针对特色小镇研究的文献,以实证研究(严格意义应称经验研究)居多,较为常见的是以某一地区或某一小镇进行案例分析,同时存在部分文献直接是对特色小镇规划文本的挪用,往往表现为分析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特色小镇的定位思考与发展策略,直接反映在部分文献题目出现“经验总结”、“若干思考与建议”、“调研分析”、“思路与方向”、“策略与实践”、“经验借鉴”、“现状与对策研究”、“建设问题初探”、“成功经验与启示”等词。整体而言,拘泥于案例本身、流于表面,停留在对案例现象或问题的总结上,导致所进行的研究只能维持在典型案例的解读上,未能从更宽理论视野“跳出”现象或问题看本质,更无法将典型案例上升到具有一定理论张力的层面。
3.研究内容单薄,未能形成研究体系
对特色小镇研究的历史短,主要集中于近3年,从上述特色小镇研究热点的七方面内容来看,各方面内容均显得单薄,未能形成研究体系。表2的特色小镇研究共现关键词及词频中,鲜有体现研究理论的关键词,仅“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主要源于经济地理学的产业区位理论,可知特色小镇理论基础单薄。同时,共现关键词中并没有关键词属于研究方法,仅有“指标体系”可纳入研究技术,针对特色小镇的描述性分析、关联性分析多,但因果性研究、本质性探讨少。此外,对类型划分研究,重点关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农业特色小镇和旅游特色小镇;对特色产业研究,较为集中于旅游业、运动休闲业、农业;对典型区域研究,主要围绕江浙一带。这些研究热点均集中于政策热点与实践热点,而针对热点之外的研究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