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性别失衡与大龄未婚男性生存状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章节安排

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提出本书的研究问题和相关概念,明确研究目标和意义,提出研究框架以及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其结构,介绍本书的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对与本书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明确已有相关研究基础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后续章节进一步研究我国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生存、健康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依据。

第三章:中国大龄未婚男性婚姻挤压的特征、模式与测度。本章为本书的理论分析基础,通过理论方法和实际数据论证对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进行生存研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首先,通过国际比较,探究大龄未婚男性婚姻挤压的性质与程度差异,揭示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特殊性,以论证和说明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人口学生存研究的必要性与科学性。其次,通过构建中国男性婚姻生命表,从时期和队列的角度探究现阶段中国男性的成婚水平、概率、进度,总结其变动模式。最后,完善对大龄未婚男性的测度,提出动态与定量化测度方法和相关依据,为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依据。

第四章: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成因分析: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本章对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演进和发展规律进行量化分析和梳理总结,明确从过去到未来的一百年间中国人口性别失衡和大龄未婚男性形成的驱动因素的转变,论证中国性别失衡背景下对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生存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考察男性个体特征和居住状况与成婚的关系,对比大龄未婚男性与初婚男性的主要区别,发现当前状况下男性失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情况。

第五章: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分析。本章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主要对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进行较为系统的人口学生存研究,考察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状况和家庭生命周期。首先,从规模、分布、教育、健康和养老方面出发,全面反映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态势及特征;其次,通过构建生命表,对大龄未婚男性进行人口学生存分析,从人口死亡状况角度深入论证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弱势性特征;再次,从城乡和教育角度切入,比较大龄未婚男性的内部差异,探索除婚姻外的政策切入点和着力点;最后,总结大龄未婚男性弱势性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此基础上采用生命表技术和概率分析,对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生命周期进行初步探究,揭示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生命周期的特殊性,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第六章:大龄未婚男性的健康与社会支持。本章基于生存分析的主要发现,利用微观调查数据,探究大龄未婚男性的健康与社会支持情况。首先,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三个方面揭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健康状况,并着重分析教育对不同维度健康的作用及影响路径,探索改善大龄未婚男性健康水平的可行之策。其次,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方面分析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支持现状,揭示大龄未婚男性现有社会支持的不足,并为该群体构建出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为提高其生活水平、改善其生存质量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本章对本书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从大龄未婚男性生命历程的视角,提出全方位全程支持和保障大龄未婚男性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最后指出本书的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