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 研究意义
生存(死亡)研究作为人口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对认清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生命历程及其社会保障需求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看,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数量和影响的扩大是中国性别失衡的重要社会后果之一,是目前统筹解决性别失衡问题的盲点。因此,本书针对农村大龄未婚男性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状况,对探索缓解性别失衡社会后果的途径十分必要。目前,将大龄未婚男性作为一个群体进行探究的人口学基础研究很少,对大龄未婚男性的死亡研究更是接近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大龄未婚男性的进一步探究。已有研究往往假设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水平和模式与一般男性相同,但这一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设会使相关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差,进而影响对大龄未婚男性的总量和结构的预测,不利于评估其对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影响,也不利于相关公共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
从现实意义看,当前我国人口的性别失衡问题,尤其是出生性别比偏高及其后果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大量的“过剩男性”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无法成婚,成为大龄未婚男性。在我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由于无法组成家庭,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弱势群体。大龄未婚男性及其家庭在基本生活、婚姻家庭、健康、社会支持、养老等方面的脆弱性显著高于其他人群,给基本的民生保障带来了更多挑战。为了满足其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需要对其进行帮扶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因此,在性别失衡导致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日益凸显和加剧的背景下,对这一群体进行生存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进行生存分析不仅有助于改善其生存状况,也有助于人口的安全与稳定。
二 研究目标
本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完成对当前中国性别失衡背景下大龄未婚男性的人口学生存研究。首先需要研究当前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特征、模式及对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测度,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一步分析其成因,进而论证该群体具有进行人口学生存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其次对该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家庭生命周期进行系统性研究和分析,阐明其与其他群体的差异,为该群体的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性的科学依据。最后基于生存研究的主要发现,结合微观专项调查数据,深入探究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健康与社会支持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结合上述理论和现实背景,本书的研究目标有以下四点。
第一,揭示当前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主要特征,总结其变动模式,给出大龄未婚男性年龄测度的量化依据。通过国际比较揭示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特殊性,并利用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中国男性初婚表,总结其变动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大龄未婚男性度量标准的定量化和动态化构建。
第二,把握中国大龄未婚男性成因的演变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和发展态势。通过量化分析大龄未婚男性的宏微观成因及其演变规律,明确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是当前我国人口性别失衡的主导因素。指出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对人口的影响将贯穿相应出生队列人口的整个生命历程,大量过剩男性由于无法成婚并组成家庭,对其生存、健康等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研究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家庭生命周期。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全面描绘其生存态势和死亡规律,分城乡和教育比较不同子群的生存状况,并系统总结其弱势性的成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此外,对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生命周期进行初步探究,揭示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生命周期的特殊性,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第四,探究当前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健康与社会支持情况,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通过微观调研数据进一步揭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着重分析教育对其健康状况的影响,探索改善该群体健康水平的途径。系统分析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支持现状,揭示现有社会支持的不足,提出为其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议。
三 研究思路和框架
针对已有研究中缺乏关于当前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研究,本书尝试对中国性别失衡背景下的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进行较为系统的人口学生存研究。本书将大龄未婚男性作为一个群体来进行人口学的基础性研究,对该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家庭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健康与社会支持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根据以往对其他人群进行生存研究的要求,要对一个人口群体进行系统的、基础的人口学生存研究,其研究对象需要有被研究的价值,即研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基于此,本书通过对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规模的描述、特征的认定,以及其形成因素的变动情况论述,综合判断和论证该群体是否具备生存研究的基本要求。
基于上述分析,本书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在第三、第四章对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生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证,主要是对当前我国男性婚姻挤压的特征、模式及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测度和成因进行分析,构建对该群体进行生存研究的理论基础,也为后文的生存研究提供现实背景与依据;同时回答了为什么以前不研究这个群体的生存问题和为什么现在中国特别需要对这个群体进行重点研究这两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其次,对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进行较为系统的生存分析,构建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生命表,明确该群体的生存态势、死亡规律和家庭生命周期。最后,在对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进行生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健康与社会支持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依据上述研究思路,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框架
根据图1-1的研究框架,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本书核心部分的四个章节)组成。
第一部分是本书的理论分析基础部分,为大龄未婚男性作为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群体的生存研究进行理论准备。首先,通过国际比较,采用总人口性别比、结婚水平、结婚模式和30岁及以上单身人口性别比等指标探究大龄未婚男性婚姻挤压的性质与程度差异,揭示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特殊性,以论证和说明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人口学生存研究的必要性与科学性。其次,在此基础上主要利用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构建中国男性婚姻生命表,从时期和队列的角度探究现阶段中国男性的成婚水平、概率、进度,总结其变动模式,分析相关时期指标存在的问题。最后,参考统计推断的方法提出定量化、动态化的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年龄测度依据,以期弥补当前研究中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界定缺乏相应的量化依据的问题。
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对大龄未婚男性的成因演变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系统研究。本部分的研究目的在于明确当前及未来中国性别失衡背景下的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与历史上大龄未婚男性群体在成因上的巨大差异,说明本书对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进行生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通过基于构建人口数理模型和因素分解方法,利用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和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数据对中国1950~2050年人口性别失衡以及大龄未婚男性成因的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宏观研究。明确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大龄未婚男性形成的驱动因素的转变,特别是这些主导因素在当代的变动情况,进而说明当前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群体形成的主导因素的转变态势。另一方面,使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千分之一数据带,考察男性个体特征和居住状况与成婚的关系,发现微观层次下男性大龄未婚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主要对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进行较为系统的人口学生存研究,考察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状况和家庭生命周期。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状况进行全景式描画。首先,从规模、分布、教育、健康和养老方面出发,全面反映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态势及特征;其次,对大龄未婚男性进行人口学生存分析,从人口死亡状况角度深入论证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弱势性特征;再次,从城乡和教育角度切入,比较大龄未婚男性的内部差异,探索除婚姻外的政策切入点和着力点;最后,总结大龄未婚男性弱势性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此基础上使用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生命表技术和概率分析,对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生命周期进行初步探究,揭示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生命周期的特殊性,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第四部分基于第三部分关于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生存分析,利用微观专项调查数据,分析大龄未婚男性的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现状,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首先,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健康状况,并着重分析教育对大龄未婚男性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其中介因素,探索改善该群体健康水平的可行之策。其次,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方面分析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支持现状,通过与非未婚男性的比较研究揭示大龄未婚男性现有社会支持的不足,为增强其社会支持、改善其生活状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