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婦相對坐甲一、甲四、大正藏、校輯、詩集
夫婦相對坐[1],千年亦不足。一箇病著床,遙看手不觸[2]〔一〕。正[3]報到頭来〔二〕,徒費將錢卜[4]〔三〕。寶物積如山,死得一棺木。空手把兩拳,口裏徒含玉〔四〕。永離臺上鏡,無心開衣服[5]〔五〕。鏡匣[6]塵滿中,剪刀生衣醭[7]〔六〕。平生[8]歌舞處〔七〕,無由更習曲。琵琶絕巧[9]聲〔八〕,琴絃断[10]不續。花帳[11]後人眠,前人自薄福〔九〕。生坐[12]七寶堂〔一〇〕,死入土角[13]〔一一〕。喪[14]車相勾牽〔一二〕,鬼朴還相哭[15]〔一三〕。日埋[16]幾千般,光影急迅速〔一四〕。(〇一〇)
此首校輯析爲夫婦相對坐及平生歌舞處二首。詩集則以此首與下首併爲一首。
【校勘】
[1]“坐”,原作“”。干祿字書上聲:“
坐
上俗中通下正。”
[2]“觸”,兩本皆作“”,即“觸”字别體,从牛从角,會意字。宋本太平御覽卷九一三引東方朔神異經:“人有德行,而往
(抵)
之。”“
”字原注“音觸”。碑别字入聲二沃,魏程哲碑“觸”作“
”,又唐諸葛府君夫人韓氏墓誌作“
”,亦結構小異耳。校輯謂原作“
”,乃辨認之誤。又龍龕手鏡卷三角部:“
解二正。”以“
”同“解”,此則别爲一說,與此處不符。
[3]“正”,大正藏作“心”。
[4]“費”,原作“”,據甲四改。 “卜”,原作“上”,失韻,應是“卜”字形訛。詩集改作“却”,校輯改作“贖”。
[5]“服”,大正藏作“眼”,校輯改作“幞”。參見注〔五〕。
[6]“匣”,校輯録作“裏”,誤。
[7]“醭”,大正藏作空格。
[8]“生”,大正藏作“坐”。
[9]“巧”,原作“”,大正藏作“咲”。按“
”即“巧”字别體。干祿字書上聲:“
巧上通下正。”碑别字上聲十八巧,齊劉碑造象記“巧”作“
”。
[10]“断”,校輯作“斷”。干祿字書上聲:“断斷上俗中通下正。”
[11]“帳”,原作“悵”。按敦煌寫本偏旁“巾”與“忄”多不别。如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迢白憣打鐵鼓”,“迢”即“招”,“憣”即“幡”。
[12]“坐”,原作“”,同“座”,按敦煌寫本“座”與“坐”通用,如變文集醜女緣起“皇帝座相寶殿”,“座”通“坐”,“相”當作“於”。
[13]“”,原作“觸”,與上文“遙看手不觸”韻複,應是“
”字之訛。〇六八首“死入土角
”,正作“
”。參見注〔一一〕。
[14]“喪”,原作“”,碑别字下平聲七陽,隋龍山公墓誌銘“喪”作“
”。
[15]“朴”,大正藏作空格,詩集改作“仆”。 “哭”,原作“”,干祿字書入聲:“
哭上俗下正。”
[16]“埋”,原作“理”,據甲四改。
【注釋】
〔一〕遙看手不觸:謂嫌懼病人。魏書劉裕傳附劉子業傳:“其母疾篤,遣呼子業。子業曰:‘病人間多鬼,那可往!’其母怒語侍者曰:‘將刀來破我腹,那得生如馨兒!’”舊唐書高士廉傳:“蜀土俗薄,畏鬼而惡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親扶侍,杖頭挂食,遙以哺之。”與此類似。
〔二〕正報:按佛教分果報爲兩類,表現於環境者爲“依報”,表現於人身者爲“正報”。法門名義集二報:“一者依報(亦名共相),二者正報(亦名不共相)。身外之果,名爲依報,國土善惡,如此等是。身上之果,名爲正報,形容醜麗,如此等是。” 到頭:到底,終盡。白居易憶廬山舊隱及洛下新居:“無奈攀緣隨手長,亦知恩愛到頭空。”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便爲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孟郊寒地百姓吟:“寒者願爲蛾,燒死彼華膏。華膏隔仙羅,虚遶千萬遭。到頭落地死,踏地爲遊遨。”張碧農父:“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抛妻子。”寒山詩:“紙袴瓦作裩,到頭凍餓殺。”又:“到頭君作鬼,豈令男女貧。”此云“正報到頭来”,即謂正報終盡,亦即命終之時。
〔三〕徒費將錢卜:謂花錢求神問卜,亦已無濟於事。古人治病,問卜亦其一法,故二五九首云:“得病不須卜,實莫浪求神。”參見一六八首按語。
〔四〕含玉:古代喪禮,以玉物納死者口中。公羊傳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實也。”何休注:“孝子所以實親口也。緣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天子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貝,春秋之制也。”字亦作“唅”。古代相傳含玉可以避免屍體腐爛。魏書李預傳:“時七月中旬,長安毒熱,預停尸四宿,而體色不變。其妻常氏以玉珠二枚唅之,口閉。常謂之曰:‘君自云餐玉有神驗,何故不受唅也?’言訖齒啓,納珠,因噓屬其口,都無穢氣。”
〔五〕衣服:即“衣襆”,“服”爲“襆”之借字,今寫作“包袱”之“袱”。宋周必大二老堂雜誌卷四:“帊幞之幞音服,當如此寫,故玉篇與帊字相連。今上下皆作複字,乃福音。”樂府詩集卷八六梁簡文帝蕭綱淫豫歌:“淫預大如服,瞿塘不可觸。”按太平寰宇記卷一四八引諺曰:“灧澦大如襆,瞿塘不可觸。”可證“服”即“襆”也。廣記卷二四二蕭穎士(出辨疑志):“有一婦人年二十四五,着紅衫緑裙,騎驢,驢上有衣服。”亦謂有衣襆也。字亦作“幞”。續高僧傳卷二八釋法泰傳:“令一人擔負,一頭以籠盛錢二千,束縛經置錢上;一頭是衣服。擔行至地名筰橋,橋忽斷。泰在後,負擔人俱墜水中。人浮得出,擔没不見。……時有一人聞之,脫衣入水,没求之,數度出入,得錢與衣幞,而不得經。”前文云“衣服”,後文云“衣幞”,知“衣服”即“衣幞”也。字亦作“複”。宋朝事實類苑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卷六八山魈:“忽一日,聞燒帛氣,無處尋求。他日,家人啓箱篋,見一複內裙,一腰在衆衣之中,已爲煨燼,即餘衣略無損者。”中數句誤點,應爲“見一複,內裙一腰,在衆衣之中”。“複”即包袱之義,非謂裌也。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一〇幞:“史炤通鑑釋文於‘衣襆’云:‘博木切。爾雅云:裳削幅謂之襆。’胡三省辨誤云:‘爾雅乃纀字。此襆當音房玉切,帊也,所以包裹衣物。’俞玉吾席上腐談云:‘幞頭,以幅巾裹首,字音伏,與襆被之襆同,今譌音爲僕。’是宋時多有誤音。說文云:‘幞,帊也。’集韻‘逢玉切’,云‘帕也’。幞頭即帊首,即今包頭。幞被、衣幞,即包被、衣包。其從衣之襆,爲或從字,袱則今俗字。”梵志此詩之“服”,即此字也。
〔六〕生衣醭:生黴(今寫作霉)。分别言之,“衣”爲固體表面之黴層,“醭”則液體表面之黴層,相連成文則爲凡黴之稱。說文:“,
生衣也。”釋名釋飲食:“麴,朽也,鬱之使生衣朽敗也。”齊民要術卷八作醬等法:“熟便開之,當縱横裂,周迴離甕,徹底生衣。”杜甫寄韋有夏郎中:“歸楫生衣卧。”王建宮詞:“春風院院落花堆,金鎖生衣掣不開。”以上爲“生衣”之例。齊民要術卷八作酢法大麥酢法:“三日便發,發時數攪。不攪則生白醭,生白醭則不好。”白居易卧疾來早晚:“酒甕全生醭,歌筵半委塵。”以上爲“生醭”之例。
〔七〕平生:這裏指在生之日。傅玄挽歌:“平生坐玉殿,没歸都幽宮。”廣記卷三五一王坤(出宣室志):“某自不爲人數年矣,嘗念平生時,若縶而不忘解也。”“平生”皆爲死後追憶生時之言。
〔八〕巧聲:新奇之聲。焦循易林:“玩好亂目,巧聲迷耳。”顧況李供奉彈箜篌歌:“王侯將相立馬迎,巧聲一日一迴變。”
〔九〕薄福:佛教謂由於前生所修善業少,故今生所享福果薄也。雜譬喻經:“其兄值佛,出家修道,即得羅漢;而獨薄福,常患衣食不充,與諸伴遊行乞食,常獨不飽而還。”北本涅槃經卷三四:“衆生薄福,壽命短促。”瑜伽師地論卷一:“若薄福者,當生下賤家。”北史李庶傳:“我薄福,託劉氏爲女,明旦當出。彼家甚貧,恐不能見養。”
〔一〇〕七寶堂:裝飾華貴之殿堂。佛說四天王經:“今日月星宿,即諸天宮宅也,七寶殿堂,懸處虚空。”虚空藏菩薩神咒經:“其道二邊,化七寶堂,如帝釋堂。”敦煌變文論文録附維摩碎金:“向蓮花臺上,雙眉而私帶笑容;處七寶堂中,兩臉而長含喜色。”按佛經所說“七寶”,名目不盡相同,此處則爲衆寶的泛稱。
〔一一〕土角:此處指墳墓。世說新語輕詆:“高柔在東,甚爲謝仁祖所重。既出,不爲王劉所知。仁祖曰:‘近見高柔,大自敷奏,然未有所得。’真長云:‘故不可在偏地居,輕在角
奴角反中,爲人作議論。’”廣韻入聲四覺:“
,女角切,屋角。”按“角
”即今語“角落”。
〔一二〕勾牽:牽引。白居易題盧祕書夏日新栽竹二十韻:“撐撥詩人興,勾牽酒客歡。”變文集无常經講經文:“鎮長煩惱相抅牽,陷墮這身失計料。”“抅牽”即“勾牽”。
〔一三〕鬼朴:唐人俗語,指行將化爲鬼物之人。通鑑唐則天后長壽元年:“太后自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每除一官,户婢竊相謂曰:‘鬼朴又來矣。’”梵志詩之“鬼朴”,則指送喪之死者眷屬。如〇七一首:“前死後人埋,鬼朴悲聲送。”又二七一首:“鬼朴哭真鬼,連夜不知休。”蓋自梵志視之,凡生人皆爲候補鬼物,故皆得以“鬼朴”稱之。唯“朴”字頗難索解,姑進一說如下。戰國策秦策三:“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未腊者朴。周人懷朴過鄭賈曰:‘欲買朴乎?’鄭賈曰:‘欲之。’出其朴,乃鼠也,因謝不取。”(尹文子載此事云“周人謂鼠未腊者爲璞”,“璞”即“朴”之同音借字。)故知死鼠未腊者稱爲“朴”,“朴”者,肉脯也。而古人確有稱待死之人爲“肉脯”之說。南史張融傳:“浮海至交州,於海中遇風,終無懼色,方詠曰:‘乾魚自可還其本鄉,肉脯復何爲者哉!’”“肉脯”即張融自稱,此與“鬼朴”之語同一聯想也。
〔一四〕光影:即“光景”,“影”與“景”通。顏氏家訓書證:“凡陰影者,因光而生,故謂爲景。……至晉世葛洪字苑,傍始加彡,音於景反。”此處“光景”謂光陰。張籍懷友:“百年受命短,光景良不足。”補全唐詩卷二佚名哭押牙四寂:“可歎生涯光景促。”宋陳慥無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