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楚学术文集:王梵志诗校注(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遥看世間人甲一、甲二、大正藏、校輯、詩集

遥看[1]世間人,村坊安社邑〔一〕。一家有死生〔二〕,合村相就泣。張口哭他屍,不知身去急〔三〕。本是長眠鬼〔四〕,蹔来地上立。欲似養兒[2]〔五〕,迴乾且就[3]〔六〕。前死深埋[4]却,後死續即入。(〇〇一)


【校勘】

[1]“看”,原作“”,據甲二改。

[2]“兒”,原作“児”。宋元以來俗字譜(以下稱俗字譜)八畫,列女傳“兒”作“児”。

[3]“就”,原作“”。碑别字去聲二十六宥,漢魯峻碑“就”作“”,與此近似。

[4]“埋”,原作“理”,據甲二改。


【注釋】

〔一〕村坊:指城鄉人民居止之處。舊唐書食貨志上:“在邑居者爲坊,在田野者爲村。”變文集子賦:“子孫滿天下,父叔遍村坊。” 社邑:亦稱“邑社”、“義社”等,簡稱“社”或“邑”。古代民間結社,性質不盡相同。有宗教性者,以合力經營佛寺、舉辦法事爲宗旨。廣記卷一一五普賢社(出記聞):“開元初,同州界有數百家,爲東西普賢邑社,造普賢菩薩像,而每日設齋。”續高僧傳卷二八釋寶瓊傳:“晚移州治,住福壽寺,率勵坊郭,邑義爲先。每結一邑,必三十人,合誦大品,人别一卷。月營齋集,各依次誦。如此義邑,乃盈千計。”又卷二〇釋智聰傳:“以山林幽遠,糧粒艱阻,乃各率揚州三百凊信,以爲米社,人别一石,年一送之,由此山糧供給。”“米社”即是“邑社”之一種。斯坦因劫經錄四八六〇二建迦藍功德記并序:“厥有當坊義邑社官厶等貳拾捌人,並龍沙貴族,五部名家。……三官謂衆社曰:今欲下買勝地,置伽藍,功德新圖,進退叨□,未知衆意。社衆等三稱其善,雅□本情,上唱下隨,同心興建。遂乃良工下手,尅日修全,有爲之力易成,無爲之業圓滿。”故僧史略卷下結社法集云:“社之法,以衆輕成一重,濟事成功,莫近於社。今之結社,共作福因,條約分明,愈於公法。行人互相激勵,勤於修證,則社有生善之功大矣。”但民間之“邑社”,亦有不以弘揚宗教爲宗旨者,則爲群衆之互助性組織。敦煌遺書伯三七三〇某甲等謹立社條:“凡爲邑義,先須逐吉追凶。諸家若喪亡,便須匍匐成竪。”則正與本詩“一家有死生,合村相就泣”相吻合。

〔二〕死生:偏義複辭,指死。世說新語德行“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條注引中興書:“殷侯仁而無斷,事必無成。成敗天也,吾當死生以之。”魏書高允傳:“然臣與實同其事,死生義無獨殊。”

〔三〕身:自己。淮南子說山:“人身善製冠,妻善織履。”御覽卷八四七引續漢書:“靈帝數遊於西園,令後宮采女爲客舍主,身爲商賈,行至客舍,采女下酒,因共飲食。”貞觀政要慎終:“觀近古帝王有傳位十代者,有一代兩代者,亦有身得身失者。”宋曾季貍艇齋詩話:“東坡詩云‘公是主人身是客,舉觴登望得無愁’,用樂天‘心是主人身是客’。‘身是’字本諺語。‘身’猶言‘我’也,如張飛自言‘身是張翼德,可共來決死’,及宋彭城王義真自關中逃歸,謂段宏曰:‘身在此,可刎身頭以南,使家公望絕。’云:‘身家太傅老。’此類甚多,皆以‘身’爲‘我’也。韓子蒼詩云:‘身今老病投炎瘴,最憶冰盤貯蔗漿。’亦用‘身’字。”去:謂死。見〇〇四首注〔五〕。

〔四〕長眠:謂死。續高僧傳卷一六釋法常傳:“後當將終,語諸僧曰:‘吾今日作一覺長眠。’便入室右脇而卧。明日怪眠不覺,看之已終,方悟‘長眠’語矣。”

〔五〕欲似:如似,好像。廣記卷二四九王福畤(出御史臺記):“勮、勃文章並凊俊,近小者欲似不惡。”戴表元齊東野語序:“其詢官名,精乎其欲似郯子也;其訂輿圖,審乎其欲似晉伯宗也;其涉詞章禮樂,贍乎其欲似吴公子札也。”變文集秋胡變文:“乃畫翠眉,便拂芙蓉,身着嫁時衣裳,羅扇遮面,欲似初嫁之時。”按說苑卷一六說叢:“蠋欲類蠶,鱓欲類蛇。”“欲類”與“欲似”義同。雲溪友議卷中贊皇勳載李德裕登崖州城樓:“青山欲似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全唐詩卷四七五作“似欲”,非是。

〔六〕迴乾且就濕:義見父母恩重難報經:“第五迴乾就濕恩,頌曰: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乾。”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迴乾就濕,恐男女之片時不安;洗浣濯時,怕癡騃之等閑失色。”又父母恩重經講經文:“慈母恩,實堪哀,十月三年受苦災。冒熱衝寒勞氣力,迴乾就濕費心懷。”此首“欲似”二句承接上文“本是長眠鬼,蹔來地上立”,以“迴乾且就濕”比喻去死就生。“乾”爲樂處,以喻死,“濕”爲苦處,以喻生,已暗寓生苦死樂之意。


周一良曰:這首詩的首句“遥看世間人”,就暗示嘆人世苦惱的味道。梵志詩中不少地方表示這種生不如死的思想。如第〇〇五首頭一句“可笑世間人”,末兩句“生時有苦痛,不如早死好”,第二四九首見本書二四五首。首句“生在常煩惱”,又“寄語冥路到,還我未生時”。第二六四首本書二六二首。更明白地說:“你道生勝死,我道死勝生。”皆足爲佐證。有完整序文的兩個殘卷,卷首皆是“遥看世間人。”這首隱約哀嘆生不如死的詩,從最初編輯王梵志詩的人看來,也許多少有點總領全書的意味吧?王梵志詩的幾條補注,載北京大學學報一九八四年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