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不觉满园尽桃李
2003年7月,我于哲学系博士毕业后留校在教育培训中心工作。9月25日,在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学校开创性地组建了全国高校第一家培训学院。成立之初,除了教育培训中心原有的干部培训、自学考试和各类短训外,学院又尝试性地开展了国际留学项目,并为此增设了一个新的部门:国际合作部。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该项目已经在社会上声名鹊起。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学校又于2008年2月26日决定: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同时使用国际教育学院名称。
国际合作部“新开张”时,仅有1间办公室、2名工作人员和17名学生。陈萍老师做主任,我则集项目主管、班主任、授课教师“数职”于一身,吃住几乎都与同学们在一起。那时,高校国际合作的同类项目可谓少之又少,鲜有前例可循。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何与老外打交道?如何签署协议?如何招生?如何教学?如何管理?等等等等,真是千头万绪!想当年,为了项目的开展,李湘院长不辞舟车劳顿,亲自带人周游诸洲列国,开拓了一个又一个国家、接洽了一个又一个大学、增设了一个又一个项目……“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目前,国际教育学院的项目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口碑,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管理均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成为我国高校此类项目的著名品牌。
时值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国际合作项目开办十周年暨国际教育学院命名五周年之际,我们以“春华秋实”为题,将学院部分师生员工的所感所思结集出版,以铭记我们曾经的求索足迹和心路历程。
2008年,学院曾经对前几届部分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回访调查。令我既感动又欣慰的是,不少同学把我当作“一生中最感激的人”。饮水思源,学院的国际合作项目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的大胆创新和李湘院长的开拓精神,同时也要感谢多年来陈霓副院长以及她所率领的国际合作部所有同志的所有付出。最后,以五律一首敬献给为国际合作项目做出杰出贡献的开拓者:
英雄事未竟,迟岁尚伏枥。
廉颇虽暮年,壮心仍不已。
一生惟坦荡,春风化时雨。
莫道桑榆晚,满园尽桃李。
李海彬
2013年11月16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