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应链:前沿与趋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 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范爱军(2002)提出:当代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要素的全球化、产品市场的全球化、产业结构的全球化、经营理念的全球化和经贸规则的全球化。

当前,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经营管理成为可能,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快;国际之间贸易环境的宽松和开放,加大了全球物资的流通;跨国生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展开,也促进了大量本土化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在有限的物质资源、技术能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条件下,实施国际化管理是企业的重要经营战略,能够使企业突破一国现有资源的限制,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面对这波经济大潮的冲击,任何国家都不能回避,而是要适应,接受经济全球化的检验。事实上,现代企业经营的产品、服务和业务等正逐渐拓展到世界范围内,企业经营理念也开始走向国际化、多元化,企业正以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姿态跻身世界企业竞争的行列。

1.1.2 企业国际化

国内大部分学者,例如鲁桐(1998)、金润圭(1999)认为国际化是一种空间层面的扩展,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为跨国公司;是一种能力的扩展,是以出口为导向,瞄准世界市场,实行跨国经营,国际性地配置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经济、技术环境中,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也就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从一国走向世界;二是企业自身的国际化,也就是一个本土企业向跨国企业演变发展(梁能,1999)。王增涛(2003)进一步认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过程”,它是以获取国际经营利益为主的经营方式,同时也是有意识地以国际市场信息和国际市场需求为决策依据的经营行为,最终的发展方向不以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为主,而是旨在建立整体优化的全球经营系统。而宛天巍(2006)则认为国际化经营和经营的国际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际化经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在概念上也并不完全等同。

全球供应链的产生,是国际化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化产生的条件,而国际分工的深化与发展,尤其是产品内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供应链产生和全球化发展的基础。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根据产品工序的不同或者零部件对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比例的投入要求的差异,将不同的工序或零部件生产在空间上分散到不同的区域或国家进行,各个区域和国家中的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或供应。产品内分工包含企业内和企业间分工两种形式。企业内分工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并购国外某些企业产生跨国公司实现,企业间分工通过独立厂商之间合作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