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Fe 4.0参考指南: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的规模化敏捷框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规模化敏捷咨询顾问SPC联合推荐序

当知识体系形成的时候,它已属于过去,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在《SAFe 4.0参考指南》中文版问世的同时,SAFe框架已经发生了演进,SAFe 4.5版本将在2017年第二季度推出……

如何让知识富有生命力,保持SAFe体系的历久弥新?其诀窍就是持续实践,在敏捷实践者的驾驭下,SAFe体系才能永葆青春!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邀请了国内的几位SAFe资深实践者SPC一同为本书联合作序,谈谈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

SPC联合推荐序(一)

规模化敏捷体系是一套在业界得到广泛证明的优秀实践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级的精益-敏捷转型。为了帮助企业能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精益-敏捷,SAFe创始人Dean Leffingwell先生在2016年出版了《SAFe Reference Guide》一书,详尽描述了规模化敏捷的价值观、原则及团队层、项目群层、价值流层和投资组合层的详细操作指南。

当前众多国际化大公司都纷纷通过实施SAFe来进行企业的整体转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的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争得立足之地,实施精益-敏捷的变革已然是大势所趋。自201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出了变革的呼声。企业希望有一套成熟可行的体系方法,帮助减少浪费、精炼流程、提高产品质量、管理客户满意度,以期在竞争残酷的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规模化敏捷的成功案例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式。不少企业已经派遣核心骨干人员去参加规模化敏捷的培训,也请有相关经验的咨询公司和顾问帮助企业实施规模化敏捷。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越发感到缺乏一本可以指导企业深入理解和应用此体系的中文书籍。尽管企业不乏精通英文的专家,但是毕竟规模化敏捷的实施不是精英文化,我们需要企业中的每个角色、每个人都能对体系有深入的理解,这样体系的实施才能真正落地。

光环国际的李建昊老师率先洞察到了这一迫切需求,在2016年7月的一次高端会晤中,他与SAFe创始人Dean Leffingwell先生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对本书的中文翻译达成了一致意见。本书的面世填补了规模化敏捷相关文献中文版本的空白,可以作为规模化敏捷在中国培训的参考教材。相信书中详细的解释能够为参加培训的人员以及企业规模化敏捷实施的领导者提供较为全面和实际的操作指南。强烈建议本书的读者精准地了解规模化敏捷的专有名词,这样对本书各章节的理解能够更为顺畅。

最后借用李建昊老师在2016年12月敏捷千人峰会上的发言送给所有的读者:变革是痛苦的,但也是必然的。除了接收变革、拥抱变革、实施变革,没有什么躲避变革的方法。让我们不断加深对精益-敏捷思想的理解,领导并实践精益-敏捷方法,成为变革时代的明星!

薛梅(Marsha)

ThoughtWorks中国区资深敏捷教练,SPC4

SPC联合推荐序(二):Be SAFe, Be Agile

很高兴看到规模化敏捷框架SAFe 4.0中文版参考指南和中国读者见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SAFe 4.0是敏捷社区里最结构化、最全面、最反映企业实际运作并经验证的组织级敏捷知识库。本书的出版,于广大敏捷实践者对规模化敏捷、组织级敏捷的认识、学习和实践,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将是中国读者的饕餮盛宴。相信越来越多的大型组织将会在敏捷转型的道路上从中受益。

我从2013年开始接触SAFe 2.5,到现在使用SAFe 4.0,在此期间,我亲身体验了SAFe的持续改进和演进,也充分体会到了SAFe创建者Dean Leffingwell先生作为敏捷实践者,真正做到了敏捷软件开发宣言里所说的“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探寻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身体力行的同时也帮助他人”,并且Dean将他的最新经验总结完全公开,接受整个敏捷社区的检验和反馈。SAFe的更新速度也很快,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更新,这也充分说明敏捷实践者所践行的敏捷仅仅是个起点,只有坚持不懈的持续改进,才能不断适应和应对VUCA时代颠覆性竞争带来的变化,尤其是大型组织更需要系统的体系并采用系统思维,处理“大型组织”这个复杂系统,才能避免局部优化,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火炬手”企业。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敏捷社区都对SAFe有很多误解,正如SAFe 4.0所提倡的四个价值观之一——透明所描述的一样,SAFe将大规模企业这个复杂系统的具体运作方式透明地具体化和可视化,这不应该成为其被误解的根源,认为复杂的方式必然不敏捷,而小而美的企业已经超出了大规模敏捷组织的讨论前提。

作为SAFe 4.0认证咨询师SPC4,我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极大地缓解社区的误解,帮助敏捷实践者充分理解SAFe背后的理念、原则和具体做法。

赵卫(David)

IBM大中华区CIO办公室敏捷及DevOps卓越中心主管,SPC4

SPC联合推荐序(三)

第一眼看到SAFe框架的时候,我的反应是,这是什么鬼!我不喜欢它!很多人跟我一样,刚接触SAFe的时候会觉得SAFe过于繁重,描述性过强从而偏于流程,“不够敏捷”是最常听到的评价。

直到我读到这样一个隐喻:高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都不反对变化,不反对敏捷,而中层管理者,则是“永冻层”。他们很聪明,很快就能明白敏捷的理念和价值;但是他们又不够视野开阔,看不到自己在敏捷组织中的位置和职业发展路线。我们越是宣扬自组织、跨职能等敏捷理念,中层管理者的危机感也就越强。如果不融化永冻层,我们又怎能期待敏捷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呢?

这正是SAFe具有很大价值的地方。它在项目群、价值流,乃至投资组合层面,引入了不同于传统管理职位但对于敏捷组织很重要的若干角色,定义了清晰的职责和技能要求。而这些新角色,即便对于中层管理者有一定的挑战,但依然在其认知范围内,从而可以有效地消除管理者的恐惧心理,鼓励其参与到敏捷进程中来。当每个人都在SAFe框架中持续改进的时候,敏捷的理念也将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落地生根。

所以说,SAFe不是敏捷改进的终点,而是起点。即便现在,我也认为SAFe中有不完美、不够敏捷的地方,但我视之为SAFe的优势,而非劣势。从SAFe出发,每个组织都可以探索属于自己的敏捷之旅,即便运作方式各不相同,其背后的理念都是一致的。而倘若采纳了看上去很“完美”或是很“完善”的改进框架,组织反而难以改进或调整;而所有的组织都用一模一样的方式运作,那才是奇怪而不可想象的吧!

因此,我不再排斥SAFe,而是喜欢上了这个框架。从SAFe 2.5、SAFe 3.0,直到如今的SAFe 4.0, SAFe在不断演进。看到这本《SAFe 4.0参考手册》,我不仅开心于规模化敏捷在中国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更开心于有了一本全面而翔实的中文资料,为有志于做组织级敏捷改进的各位提供参考。

王威(Andy)

独立资深敏捷教练,SPC4

SPC联合推荐序(四)

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各种带来不确定性的黑天鹅满天飞,传统的计划驱动瀑布模式早就已经不能适应了。我在华为做咨询时,经常碰到的问题是客户的需求一日三变,程序员们哪怕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累,也很难搞定这些问题,所以改变工作方式,敏捷转型是唯一的出路。然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使我们的软件系统越来越庞大复杂,大规模的软件需要大规模团队去交付,传统的敏捷方法需要演进以适应大规模的协作。

于是刚刚尘埃落定的方法论市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在这个过程中SAFe一骑绝尘,已经成为胜者。和我同期参加Dean Leffingwell先生亲自授课的SPC4培训班学员中大部分来自Intel公司,他们告诉我Intel正在6000人的团队中推行SAFe,上百个Scrum团队中还有很多专门的硬件和测试团队!所以对于大规模敏捷来说,不管是从方法论战争还是实际已经落地应用的数量来看,目前还没有比SAFe更好的方法。

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所有问题,重点在于方法能否自我演进,解决用户的实际痛点。作为一个成功的思想产品,SAFe自身也是用敏捷的方式在迭代演进,大量的用户沟通,广泛地吸取业界成熟好用的实践,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系统、全局地进行优化,这些应该就是SAFe成功的重要原因。我在Scaled Agile公司看到入口处有块大牌子写着公司的愿景,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任务看板,每个房间都有白板,亲眼看到他们就新开发的课件邀请用户做A/B测试。上下对齐、内建质量、公开透明、注重执行,这些SAFe的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可以说他们自己就是一个采用SAFe方法运作的绝佳样板。

使用SAFe,安全开心!

钟义杰

Ivar Jacobson International咨询顾问,SPC4

SPC联合推荐序(五)

作为中国的SAFe认证咨询师SPC4,我很高兴看到《SAFe 4.0参考指南》中文版面世。

在中国,我经历了敏捷从无至有,再到广泛应用的整个历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很多企业里,团队运用Scrum或看板方法,结合持续集成、自动化测试等工程实践,已经具备较高的成熟度。但是在大型组织里,企业面临的挑战远远超过单个团队所能控制的范围。在这些组织里,一个产品的交付,需要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共同完成。他们面临的更大难题是,如何采用一种敏捷机制,凝聚目标,解决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依赖和对齐,共同交付产品?在更大的范围里,如何拉通整个产品线的各个部门,把所有的相关角色和相关的敏捷实践高效、有机地串连起来,协同运作,缩短产品的上市周期?整个企业又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实现业务的敏捷性?

这些问题正是敏捷规模化的问题,而SAFe正好提供了层次化解决方案。SAFe是在国际上已广泛应用、在实践中验证并持续演进的成熟框架,在国内也有一些知名企业已将SAFe结合自身流程落地执行。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以及国内敏捷发展的成熟度等原因,SAFe方面的知识在国内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现在正是中国的敏捷到了规模化发展的阶段,本书中文版的推出恰逢其时。本书的译者和审校者均为我所熟知的业内敏捷专家,相信中文版会准确传递SAFe知识,为中国规模化敏捷的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王明兰

华为精益高级专家,SP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