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代都城小史](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85/26125685/b_26125685.jpg)
2.2 大和平原的诸宫:神武—景行
神武天皇通过东征,让大和地区的不服从者全部臣服于自己的皇威之下,然后在亩傍的橿原宫昭告天下。这在日本建国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日本国正式形成,因此神武天皇也赢得了“始驭天下之天皇”的尊称。橿原宫位于亩傍山的东南,今日的官币大社橿原神宫就是在推测的旧址上重建的。
自神武天皇至开化天皇这八代天皇的事迹几乎就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唯有宫殿的名称、皇后皇子的名称、即位及驾崩的年代、活了多少岁等内容被传了下来。比较容易记忆的历史事迹没有被传下来,反而是那些比较难记忆的固有名字和年代被传了下来,这真的是让人费解。在古代为了避天皇的名讳,不能直接称天皇的名字,就用宫名来代指天皇,所以说天皇所居住的宫殿是一定要被流传下来的。而且,这八代天皇的宫殿都没有脱离大和平原这一地区。当时的国家面积是非常小的,尽管天皇所居住的宫殿仅位于大和平原的一隅,但皇威却可以覆盖到整个大和平原。
绥靖天皇的宫殿位于葛城的高丘宫,据说就位于今天南葛城郡吐田乡村的森胁。仁德天皇的皇后磐之媛是葛城袭津彦的女儿,在葛城的高宫建有离宫。苏我氏一直将葛城当作自家的大本营,苏我虾夷更是在葛城的高宫修建了祖庙,并在祖庙内奏八佾舞
。后来这一地区也因此被称为高宫乡。
安宁天皇居住在葛城的片盐浮穴宫,和高丘宫一样,都位于大和平原的西南地区。不过,《古事记》载安宁天皇的都城不是在葛城,而是在河内。《国史眼》等书籍也都沿用了这一说法。在此,我不得不略陈己见以辩之。在各种旧说中,浮穴宫一直被认为是位于大和平原。《帝王编年纪》载其位于高市郡,亩傍山北侧。现在亩傍山的北侧是曾我村。在日语中,“曾我”与“苏我”的发音相同,所以此村庄应该是和苏我氏有着很深的渊源。苏我马子曾说:“葛城臣之本居。”苏我马子的妹妹被叫坚盐媛,片盐浮穴宫的片盐即坚盐,所以说片盐可能是曾我村附近的一处地名。曾我村位于今天的高市郡内,距葛城很近,这里在古代属于苏我马子所说的葛城范围内。这样看来,《帝王编年纪》中的记载相对比较可信。延宝年间编写的《和州旧迹幽考》仅指出片盐浮穴宫位于今天白橿村四条的北侧,至于为何得出这一结论则没有任何证据。《大和志》认为片盐浮穴宫位于北葛城郡的浮穴村三仓堂,理由也依然不明。浮穴村这一村名是后来新取的,所以并不能当作证据。但不管哪种说法,片盐浮穴宫位于大和平原却是不争的事实。《万叶集》将河内的片足羽河标音为“katashiwa”,这和片盐的发音“katashio”极为相似,所以才导致部分人认为片盐浮穴宫位于河内。尽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旁证,但大都比较薄弱,基本无可取之处。另外从当时的时势来考虑,天皇根本不可能将都城设在大和平原以外的地区。
懿德天皇即位后,将都城迁回到亩傍地区,所居住的轻曲峡宫位于橿原宫的东南方。现在白橿村中依然保留着大轻这一大字区划。推古天皇时,轻曲峡宫所在的位置被称为“轻街”,天武天皇时被称为“轻市”,都是非常繁华的地区。另外,这一地区现存的“轻寺”也非常出名。曲峡位于轻町西南五百多米处,现在被称为“mawariosa”的小字
区划即过去的曲峡。
孝昭天皇即位后,将都城又迁回葛城,并居住在掖上池心宫。掖上池是推古天皇建造的一处水池,位于今天南葛城郡秋津村的池内,掖上村玉手位于其北侧,据说就是当年的宫址。
孝安天皇即位后,将都城迁到了室地的秋津岛。今天秋津村内的室地名称即来源于这一历史事件。室秋津岛宫位于掖上池心宫和葛城高丘宫的中间地带,离亩傍和葛城两方的都城都很近。特意将都城选在这一地区,应该是有着其他深层次的原因。
孝灵天皇稍有不同,将都城迁出了大和平原,建造了黑田庐户宫。今天矶城郡都村内有黑田和宫古两个相邻的聚落,其名称可能和古时的黑田庐户宫有关。但是,这仅是我们根据其名称得出的结论,如果从地形上来看,此地低洼潮湿,根本不适合用来建造都城。
孝元天皇追随应神天皇的足迹,再次将都城迁回到轻地,居住在镜原宫。《帝王编年纪》载镜原宫位于轻地大路的西侧。这是一条贯穿大和平原的大路,除镜原宫外,还有一座被称作“榊原”的天神祠也是位于大路西侧。
开化天皇即位后,将都城迁到到了大和平原的西北角,在奈良修建了春日率川宫,位于今天奈良市子守町率川的旁边。和之前的那些宫殿相比,春日率川宫确实有些偏远,但总归还没有脱离大和平原。
崇神天皇的地位与神武天皇相当,两人都被尊称为“御肇国天皇”。神武天皇创建了日本帝国,而成神天皇则是扩张了日本的领土,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帝国。崇神天皇在位时,皇权得到极大发展,四道将军的派遣和异俗诸藩的归顺都是在其执政期间。另外,自崇神天皇起,历史事件的记载逐渐变得准确起来。崇神天皇在大和平原的东部山麓地区营建了矶城瑞篱宫。宫殿旧址位于今天矶城郡三轮町内,自三轮到初濑途中的金屋旁边。之所以将都城迁到这一地区,也有其深层次的含义。从当时的时势来看,此地为进入伊贺名张街道的入口,与东部的交通极为方便,可以更好地控制东部地区。宫名中的“矶城”即“石城”之意,在古语中“矶城”又被称作“矶坚城”,因此可以看出当时的都城应该有着用石头建成的牢固的城墙。
垂仁天皇居住在缠向的珠城宫。景行天皇居住在缠向的日代宫。据说两座宫殿都位于现在矶城郡缠向村穴师的旁边。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位于现在矶城郡织田村箸墓的旁边。不管具体是在何处,总之都是位于瑞篱宫的北边,而且都是位于大和平原的东部山麓地区。前文已述,景行天皇在位时,皇威进一步加强,并在晚年时将都城迁到了近江湖畔的志贺高穴穗宫,即今天滋贺郡阪本村的穴太地区。景行天皇之所以晚年将都城迁到志贺高穴穗宫,其实也有着很深的考虑。志贺高穴穗宫靠近唐崎,是古代通往东海和东山
两道的水上要津。关于志贺高穴穗宫的详细内容,我在后文中的大津宫小节中还会予以详细介绍,所以在此就暂不赘言了。总之,景行天皇东征以后,皇威扩展到东国和北越地区,天皇迁都志贺高穴穗宫,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处水上要津控制东山和北陆
两道。
成务天皇即位后,继承祖先遗业,整顿地方政治,依然选择居住在志贺高穴穗宫。仲哀天皇也是在此宫即位,不过后来在远征时曾临时把都城迁往长门的丰浦和筑前的香椎。
神功皇后完成征韩大业后,将都城迁回了大和平原,营建了磐余稚樱宫,位于今天矶城郡樱花町西南方安倍村的池内地区。前文已述,神功皇后征服朝鲜半岛后,皇威向日本西部扩展,这时都城的选址已不能只考虑如何控制东方各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如何控制西部各国和朝鲜半岛,将都城迁回大和平原可以更好地控制上述领土。另外,从神武天皇被尊称为“神日本磐余彦尊”可以看出,神武天皇应该也在磐余居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