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1世纪的前10年是IT技术迅速发展的10年,嵌入式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蓬勃发展,程序员(尤其是高级程序员)可观的薪水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程序员作为未来的职业。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自身博大精深,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企业在给程序员开出高薪的同时,对他们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每年9月份开始,各大IT企业开始招贤纳士,无数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都希望在招聘季能够进入自己渴望的企业,并且领取一份可观的薪水。但是这些企业的招聘人数毕竟是有限的,像Microsoft这样的行业巨头,每年在中国的招聘计划可能只有区区几十人,如何能够鹤立鸡群,从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是每一个IT求职者所渴望的。
通过调查发现,IT业在对求职者进行面试笔试时,都会特别看重求职者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核他们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包括C/C++、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大规模数据处理等。毕竟这些具体技术问题是有客观答案的,而且计算机技术之间往往都是相通的,这些基础题型几乎是固定的,不管求职者之前的技术水平如何,只要能够在找工作前将这些知识理解,做到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必将能在求职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当前市面上尽管有为数不少的介绍程序员面试笔试的书籍,可是却无法完全满足程序员求职者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面太浅显,浮于表面,无法满足大型互联网公司、嵌入式软件公司等对人才的需求;未能引入一些职场达人的求职经历,无法给予求职者一些实际的案例、场景;知识点的侧重不是很清晰,对当前程序员面试笔试的重心把握不够明确;未能针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无法给予求职者有用的求职建议。本书编者以自身的实际经验以及一些职场达人的求职经验为蓝本,将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一一整理,试图将面试笔试这一复杂紧张的过程简单化,让每一个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求职者都能通过本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本书不同于同类书籍,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试官箴言。本书邀请一些在知名企业从事过面试工作的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师以及开发经理,请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详细地分析了面试官心理,并且对面试过程中求职者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求职者如何准备才能获得面试官的青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求职者求职具有非常好的标杆作用。
2.“面经”真实、有代表性。本书将当前中国实力最强劲的计算机类大学或研究所的求职达人(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求职经历引入,他们的就业前景(包括人民搜索、腾讯搜搜、网易游戏、睿初科技、支付宝、华为等)代表了优秀的就业目标,具有非常高的代表性与就业参考价值。
3.知识点广、深。相比较其他同类书籍,本书知识面更广,知识点更深,更加适合当前IT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教育的遍地开花,计算机人才的层次却参差不齐,一方面广大IT企业遭遇用人荒;而另一方面,广大计算机培育机构无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4.更有针对性。本书将各大类型企业的招聘流程、面试笔试注意事项、真题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针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深度剖析,使读者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准备不同性质的企业。同时,本书还分析了求职者在选择offer的时候,如何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防止求职者不经过深思熟虑,盲目地选择企业。
5.有所倚重。本书的侧重点放在各大IT企业更关心的问题上,尤其是最常见的语言知识、算法与数据结构、海量数据处理等,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更有说服力。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时静的大力支持。本书由何昊、叶向阳、窦浩共同编写,黎建文、王帼钕、周明媛、马轩等提供了部分内容的原始资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安全与编译器架构实验室的硕士研究生厉孙德、张振鹏、邢芸茜、黄珊珊、池浩、柴艳瑞、刘琛、苗永强,计算机学院的薛鹏、刘倩、杨静、裴帅帅,电子工程学院的柴睿都从不同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董西成、邵帅、王震、伍文明、李超、代俊、曹润涛、郭晶晶、阎贝、林方超、廖兰新、李志强、昝济国、赵威、豆云、许胜之、王蕾、衡量、何芳等好朋友为本书的内容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材料;特别感谢褚艳利、丁志浩、徐磊、卢山等师长,他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程序员面试中求职者存在的问题,站在面试官的角度提供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意见与建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的刘坚教授、张立勇副教授、王献青副教授、霍秋艳副教授对本人的成长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照顾;何四为律师为本书提供了一些有关版权的援助,在此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武方方主任、张向虎主任、冯佩燕处长、鲁昊鹏高工、张剑高工、张玉博高工、谭宏光高工、谢卫高工、赵亮高工、徐晓乐高工、马红日高工,同事薛波、杜林、郭肖晓、王晓、梁冰、苏春宇、罗星原、陈皓、李刚、刘雷、渠慎建、单晓明、张博、尹茂旸、回永利、姜敏、张翔、梁昊、梁勇等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一本高质量的图书从构思到出版,期间耗费的巨大精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令人欣慰的是,在此过程中得到了诸多朋友、同学、领导、同事、家人、亲戚等的鼓励与激励,没有他们,我们很难在繁重的学习、工作之余完成此书的编写工作。尽管编者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创作本书,但是由于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谅解与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