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适当,迅速赢得他人好感
人际交往中,适当地称呼他人是礼貌和修养的一种体现。称呼得当,可以拉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冒冒失失、没大没小地称呼别人的人,在职场上是不受欢迎的。不少人在职场中都遭遇过“称呼的烦恼”,叫名字太鲁莽,叫哥哥姐姐又有些别扭,但是总叫“老师”又觉得很尴尬,毕竟不能把职场关系等同于学校的师生关系,因此很多新人对此烦恼不已。
鲁伊所在的公司是家跨国采购公司,平时大家习惯称呼对方英文名字。前不久,新来一位女同事,鲁伊的英文名字是Linda,于是这个新员工就叫她Linda姐,还叫另一个同事Tinna哥。鲁伊心想,这真是太搞笑了,真怀疑她是不是韩剧看多了。
对于这种称呼方式,鲁伊直接表示,“不用客气,直呼名字就好”。她认为,既然在一起共事,有名字就叫名字,有职位就叫职位,没必要叫哥哥、姐姐。
同样,刚毕业的庞帆习惯叫其他同事“老师”,反而令人反感,部门经理甚至直接说:“不用叫老师,进了职场就是对自己负责,大家只是同事关系,一旦你在工作中出错,没人需要负指导不力的责任。”
称呼的烦恼不仅新人有,老职员也经常遇到。职场称呼作为一种相互之间交往的礼节,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称呼他人最合适呢?对此,职场资深人士认为,不同组织内有不同的“称呼文化”,恰当地称呼职场人士也是个技术活儿。不同的职场称呼可以反映出职场关系的亲疏,的确需要好好琢磨琢磨。
1.弄清职位好张口
新人报到后,首先应该对自己所在部门的所有同事作一个大致了解。新人作完自我介绍后,其他同事会一一自我介绍。这时,对于职位明确的人,可以直接称呼他们“刘经理、王经理”等;对于其他同事,可以先一律称“老师”。这样,一方面符合自己刚毕业的学生身份;另一方面,表明自己是初来乍到,很多地方还要向诸位前辈学习。等稍微熟悉之后,再按年龄区分和自己平级的同事,对于比自己大许多的人,可以继续称“老师”,或者跟随其他同事称呼;对于与自己年轻相差不远甚至同龄的同事,如果关系很好,就可以直呼其名。需要注意的是,在喊人的时候,一定要面带微笑,语气温和,表现要有礼貌。
2.私人关系不要带入工作
小张从学校毕业后,正式成为一名职场新人。很快,小张就发现,公司的很多同事、领导都是财大毕业的,有的甚至是他的直系学长、学姐。有了这层关系,他开始主动上前与同事、领导套近乎,“学长,没想到我们是一个导师带出来的”“师姐,当年在学校就久仰大名,现在终于一睹芳颜”……
然而,小张不知道的是,公司一向忌讳拉帮结派,看他这么“亲切”地称呼领导,不少人揣测起他是不是有什么背景。而被他称作“学长”的领导,也颇为尴尬,又不好明说。
不久,小张发现,部门主管跟别人经常有说有笑,但一跟自己说话,态度就变得一本正经,除了工作上的事,其他话题很少交流。
“我究竟哪里做错了?”小张百思不得其解,他向一位前辈请教,前辈指点说:“你的问题就在于没分清私人关系与工作关系。大公司历来就有派系之争,私下越是有关联的,在工作中就越要避嫌。主管这么对你,也许就是被你那句‘学长’搞怕了。”
3.称呼他人应因“地”制宜
职场新人到底应该怎么称呼同事和领导?专家建议,应根据所在单位的性质,因“地”制宜地采用合适的称呼。
在欧美企业中,彼此一般直呼英文名字,即使对上级也是如此。而在等级观念较重的政府机关、企业单位,最好能以姓氏加级别来称呼同事及领导,如“石经理”“于总”等。
在由学者创办的企业里,大家可根据创业者的习惯,彼此以“老师”称呼。这个称呼还适用于文化气氛浓厚的单位,如报社、电视台、文艺团体、文化馆等。
在注重团队合作的企业、学习型企业里,等级观念比较淡化,大家以行政职务相称的情况比一般企业要少,互称姓名的情况较多。
在私下里,同事之间的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对女孩子可叫她的小名,如小丽、小燕;对男性可称“老兄”“老弟”等。不过,使用昵称要注意把握分寸,切忌不看对象、不分场合地乱叫。
要做到称呼得体,还要看场合。在办公室、会议室、谈判桌上等正式场合,要用正式的称谓;而在聚餐、晚会、活动等娱乐性的场合,则可以随意一些。
总之,你在称呼上得体,就是在别人面前尊重对方。这样的人,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