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人际交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先倾听,说话前先听懂对方说什么

在人际交往中,要尽可能少说而多听。但随着工作频率的加快,更多的人愿意用“说”作为唯一的沟通方式,因为它更快、更直接。实际上,听和说是不能分开的两个环节,只听不说的人不能成功,只说不听的人也不能成功。在工作中每个人都需要和别人沟通,然而,是听得多还是说得多,要看我们拥有怎样的态度。

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当对方尚未言尽时,你说什么都无济于事。”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想和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还是想有力地说服他人,我们首先要学会积极地倾听别人的话语。听比说做起来更需要毅力和耐心,但只有听懂别人话语中的意思才能沟通得更好,事情才能解决得更圆满。倾听是说的前提,先听懂别人的意思,再说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更有效地沟通。

有一位顾客在某商店购买了一套西服,由于衣服掉颜色,要求退货。售货员表示这种情况不能退货,和他争执了起来。商店经理张源听到争吵声,连忙赶过去。

张源经验丰富,非常懂得顾客心理,他三言两语便使被售货员气得发疯的顾客恢复了平静。

原来,张源赶到后,先是微笑和诚恳地听完顾客的抱怨和发泄,然后才让售货员说话。当彻底了解清楚争吵的来龙去脉后,他真诚地对顾客说:“真是十分抱歉,我不知道这种西服会掉颜色。现在怎么处理,本店完全听从您的意见。”

顾客问:“那么,你知道有什么法子可以防止西服掉颜色吗?”

张源说:“能否请您试穿一周,然后再作决定?如果到时候您还不满意,那么我们无条件为您退货。好吗?”

结果,顾客穿了一周后,西服果然不再掉颜色了。

怎么去做一位“听话”的高手呢?张源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他能够使暴跳如雷的顾客很快平静下来,关键在于他认真地倾听了顾客的不满。我们要成为一个受人认可的人,就应该学会去倾听别人说话。显然,仔细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谈话,是尊重对方的前提,能够耐心地听别人诉说,无形中,说者的自尊便得到了满足。如此一来,说者对听者的态度就会产生极大的转变,认为“听话者”能理解自己。这样,彼此心灵间的交流就使得双方的感情距离缩短了。

交流的特征就是有说有听。除了会说,还要会听,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倾听的素质,能动、灵活地理解别人的话语。良好的倾听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1.善于运用体态语言

倾听时,要注视对方,表现出全神贯注的神情。身体要向对方微微前倾,适当地运用一些表示恳切的微小动作,如点头、微笑、轻声附和,避免呆若木鸡的神情。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做无关的动作,如看表、修指甲、打哈欠、伸懒腰等都是不合时宜的。

2.专心倾听,能动理解

听者在采取专心倾听的态度后,还要对谈话内容进行能动理解。所谓能动理解,就是对谈话内容自觉努力地去接受和处理,即一方面用自己具有的科学知识、人生体验、实践经验,正确而全面地理解;另一方面以谈话背景为参照,有重点有取舍地理解。

3.听取关键词

所谓的关键词,指的是描绘具体事实的字眼,这些字眼透露出某些信息,同时也显示出对方的兴趣和情绪。透过关键词,可以得知对方喜欢的话题。找出对方话中的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如何响应对方的说法。我们只要在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或感想中加入对方所说的关键内容,对方就会感觉到我们对他所说的话很感兴趣或者很关心。

4.忽略方式,注意内容

一般来说,谈话方式和谈话内容是相辅相成、具有内在联系的。作为听话者,我们首先要注重谈话内容,不要太计较别人的谈话方式,有时甚至要有意识地忽略一些不恰当的方式。

有的人喜欢以主观猜测的方式说出客观事实。例如,某领导对文书说:“你不想在我这儿干了吧?所以将文稿写得这样糟糕。”如果计较这种情绪化的批评方式,文书就会反唇相讥,这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增加相互的误解。反之,对领导的话忽略,注重文稿不合要求这一事实,主动采取措施弥补,不仅能获得谅解,而且能使情况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