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
元代时期,榆林地区已属于内地,相对安定,也失去以往突出的作用。到明朝建立后,由于蒙古势力在塞上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这里的战略地位再度凸显,成为长城的重要一段,设置延绥镇,总兵先驻绥德,是九边重镇之一。明英宗正统年间,都督王祯、延绥巡抚马恭先后修建了延绥沿边城堡、烽火台等工事。据《延绥镇志》记载,明宪宗成化时期,延绥巡抚余子俊将延绥镇的镇治由绥德迁到榆林卫,扩建了榆林城,并修补和增筑了东起清水营(今府谷清水)西到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一千几百里的长城,从此极大地加强了边防力量。今天著名的镇北台,即是当年重要遗迹。到明穆宗隆庆时期,与蒙古议和,双方开展边境贸易,镇北台外就有其中的一个这样的场所。由于延绥镇的缘故,明朝时榆林驻军数万,来自各地的文官武将及其家属长期在此生活,特别是一批进士出身的文官更替在此任职,带来包括南方在内的不同地区的先进文化,从而对当地的文教与风俗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榆林城中的宽阔四合院、含有江南韵味的榆林小曲等。从此直到近代以来,榆林一直是陕西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也常能领风气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