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晚唐人高彦休(854—?)曾有几句“豪言壮语”:
皇朝(唐)济济多士,声名文物之盛,两汉才足扶轮捧毂而已;区区魏、晋、周、隋以降,何足道哉!(《唐阙史·序》)
窃拾古人牙慧,可曰:盛唐经济社会发达,物阜民康,疆域辽阔,“综合国力”独步东亚,声威远播;乐舞艺术繁兴灿烂,峥嵘辉煌,有“音乐皇帝”李隆基倡导潮流,“歌舞贵妃”杨玉环身体力行,演为一朝风流,传为千年佳话。
然而,盛唐又是“国运”盛衰的重大转折时期。“安史之乱”(755—763)爆发引起连锁反应,八年平叛战争、抗御吐蕃侵寇旷日持久,财政拮据(如德宗时实行“两税法”,与地方争夺财权);地方藩镇尾大不掉演成“割据”抗命,宦官统领禁军反致皇权削弱,“南衙北司如水火”,等等。爰此背景,长安乐舞之繁荣华丽亦无力再振。
是故研究唐代乐舞,“盛唐长安”犹如观赏风景的制高点:视野开阔,饱览奇峰错落、草木荣茂、泉瀑清流——雅俗并呈,胡汉竞秀之瑰丽篇章。
本项课题研究的时空视野,或可喻为“正面摄取”:“盛唐”时期、京城长安、国家层面(中央太常寺和皇帝宫廷),涉及最高乐舞管理机构的体制和职能、专业乐工与伎艺类别、国家“五礼”用乐规章和运作程式等,展示唐代官方乐舞文化之多维景观。换言之,以盛唐长安的国家乐舞制度建设为“叙事框架”,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瞻前顾后,既要维持叙事方式应有的“历史感”,也要避免读者产生遥不可及的隔膜感。庶几能够展现盛唐时期国家乐伎和乐舞的基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