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民间投资

2.3.1 民间投资的定义

民间投资是一个与政府投资、外商投资相对应的概念范畴。一般认为,民间投资(私人投资学术界一致认为,民间投资等同于私人投资。)是指家庭、个人、金融机构、非国有企事业单位或组织,以获取未来收益为主要目的,用其自有资金或融入资金在国内外经济领域及部分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资本投入(陈节励,2003;樊士德,2004)。民间投资是以私人为投资主体的投资,与政府投资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征,笔者将其归结为“二不三化四自”,即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经费;投资产权的高度人格化、私有化和清晰化;自愿结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间投资就其范围上看,一般包括个人(或家庭)投资、自然人企业投资(单人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私人法人企业投资(私人独资公司、私人有限责任公司和私人股份有限公司)和集体企业投资。其中以私人企业投资和自然人企业投资为主(生康利,2011)。

在我国学术界,民间投资通常被等同于私人投资、民营投资或市场投资,是政府投资的“对立面”。然而民间投资到底包括了哪些,范围如何界定,至今仍有争议。归纳后主要有三种口径:

1.区分资金来源

政府投资只包括财政预算内投资,所有不以国家财政为资金来源的投资都算为民间投资,如商业银行贷款、自筹资金、非统借统还的外债和资本市场融资。

2.区分投资主体

政府投资是指所有各级政府部门进行的投资,民间投资指所有民间家庭、个人、企业或“非政府”进行的投资,包括全社会集体、个体、私营、联营,以及非国有控股企业。

3.区分所有制

政府投资对应公有制(国有经济),民间投资对应非公有制。所以民间投资应指所有的非公有制投资,一般包括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中来源于个体、私营企业、个人自有资金和市场融资的投资(陈柳钦,2004;黄建清,2004)。

考虑到我国现实中的政府投资除了财政投资,还有政府预算外投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投资,本书选取口径3来进行统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全部计入政府投资。因为不管是国有绝对控股企业还是国有相对控股企业,国家均凭借最高资本比例或相关协议对企业享有实际控制权,企业投资决策大多体现着国家意志。所以说,口径3是我国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最精确的度量方法。

根据口径3,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为政府投资,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为外商投资,其余部分即为民间投资(私人投资),包括联营、股份制、集体、个体和私营,以及其他经济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此外,也有学者对我国民间投资的度量持有不同的见解:按资金来源划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其中的国内贷款、自筹和其他资金三项加总可视为我国的民间投资。(刘艳、薛声家,2006)。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按照这一公式,可计算得出我国不同地区历年的民间投资规模。与政府投资一样,对民间投资的统计也有两个指标:一是民间投资的绝对规模,度量当年民间投资的名义或实际货币总额;二是民间投资的相对规模,度量民间投资占全国GDP或GNP的比重,或是民间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在实际研究中,相对数的测度往往更具实用性,更能说明一国(或地区)民间投资的发展变化情况。

2.3.2 民间投资的职能

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民间资本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匡绪辉,2010)。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也证明了,民间投资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民间投资助推经济增长,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通过四个途径来实现:①形成投资。民间投资作为总投资的一部分,可增加资本积累,从而作用于经济。②扩大有效需求。民间投资能为上下游市场和横向关联市场创造额外需求,促进同一产品链上其他产品和横向关联产品的再生产,从而提高社会总产量。③带动消费。有些民间投资会转变成社会最终消费,消费增加意味着有效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增加社会产出。④增加净出口。民间投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向国外拓展。所以民间投资有利于扩大出口,实现外贸顺差,累积国内生产总值。

2.民间投资的其他重要职能

①在市场经济中,民间投资以期望利润为导向,其投资方向的调节,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②民间投资带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工作岗位,降低社会失业率,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③民间投资行为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资本性收入,增加了民间财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④民间投资的发展和民间资本的积累,造就了一批批的现代企业乃至跨国公司,提高了一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⑤我们已经知道,政府投资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具有不可持续性,而当政府投资难以为继且经济增长乏力时,民间投资是最有力的补充手段。

2.3.3 民间投资的理论基础

目前学术界对民间投资(私人投资)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并已形成一些专门的学科体系,如投资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等。其中资产需求理论是民间投资的理论基础(滋维·博迪等,2012)。

资产需求理论研究的是市场个体的投资选择问题,即企业或个人如何利用自有的有限资金购买最合适的资产(组合),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在做出资产选择之前大多会考虑以下四个因素易纲.货币银行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财富拥有量

这里的财富,是指投资者拥有的所有可用于投资的资源禀赋,包括自身可支配收入、动产(股票、债券)与不动产(厂商、土地)、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技术专利、信誉、商标)等。一般来说,资产需求量与财富存量正相关。财富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市场主体的投资能力。拥有的财富越多,投资的可操作空间就越大,越是价格高昂的资产,其需求量受财富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在投资之前,投资者一般会对自身的投资能力进行初步评估。

可能有人会说,资产需求并不总是与财富拥有量正相关,因为在现实中存在靠借贷来投资的可能。其实不然,其一,借贷投资在现实中大多只是一时周转,并非长久之计,仅仅依靠借贷的“空手套白狼”式投资行为是高风险的,终将难以生存;其二,借贷投资的自由度还是有限的,因为借贷行为所基于的信用是有限的,譬如向银行贷款,大多要求财产抵押,以防违约风险。从这一意义上讲,财富拥有量决定了市场主体的借贷能力,从而决定了资产需求量。

2.期望收益

期望收益是指投资者对自身投资行为可能获得报酬的一种主观预期。恩格斯在《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得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这是关于资本逐利性的一个经典表述。所谓资本逐利性,是指资本总是朝着利润的方向流动,这是资本与生俱来的特性。正因如此,资产需求理论认为资产需求量与期望收益成正相关关系,即在其他影响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当一种资产的预期回报率高于其他替代性资产时,投资者对该资产的需求会上升;当一种资产的预期回报率低于其他替代性资产时,投资者对该资产的需求会下降。两者同向变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期望收益是投资者的“指南针”。

3.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在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收益或成本的不确定性变化,并有发生损失的危险。一般情况下,风险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东西”。资产需求量与投资风险成反比,即在同等条件下,当一种资产的风险大于其他替代性资产时,该资产的投资者会选择退出;当一种资产的风险小于其他替代性资产时,该资产的投资者会增加投资。两者反向变动。在现实中,风险是影响投资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举例说明,假设有A、B两种资产。投资A资产有50%的概率获利100,有50%的概率亏损60,期望收益为+20;投资B资产有90%的概率获利200,有10%的概率亏损1000,期望收益为+80。尽管B的期望收益高于A,但是大多数的投资者仍会倾向于投资A若要降低投资风险,分散投资是个很好的选择,就像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精髓。这一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马科维茨于1952年提出,并经托宾等人不断发展和完善(滋维·博迪等,2012)。其核心思想是,在投资时不要孤注一掷,把全部资本投资于一个或少数几个资产;而应分散出击,选择一个包含多种资产在内的资产组合。,因为A的投资风险低于B(投资B有10%的可能会令他破产甚至一无所有)。考虑到现实中不同人对投资风险的偏好(或厌恶)程度有所区别,学者们常将投资主体分成风险规避型、风险中立型、风险爱好型三种。

4.资产流动性陈余有.财务危机运营:企业理财安全机制探索.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资产流动性,顾名思义,是指资产变现能力或容易程度,一般用变现周期来衡量。正常情况下,投资者都偏好流动性,以便在需要时可以及时迅速地收回投资资金并形成实际购买力。在期望收益和投资风险都一样时,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差),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就越大(小)。因此我们说资产需求量与流动性成正比。也正因如此,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必须高于半年期存款利率,否则将没人愿意把钱定期一年或更长时间。

与资产流动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交易成本。根据黄志典在《货币银行学概论》一书中的定义,交易成本是信息成本(为取得信息而付出的时间、精神和金钱)、资产买卖手续费以及其他相关成本的总和。资产的交易成本越低,流动性就越强,投资人对其需求也就越高。因此,资产需求与交易成本成反比。在现实中判断一项资产是否值得购买,交易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