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鹰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中国古典文学、诗歌常用大鹏和鹰的艺术形象的磅礴气势,雄伟壮美的境界来比喻非凡心志,博大胸襟和无畏气概,赋予了鹰极其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精神象征和文化内涵。《楚辞》中的“苍鸟群飞”,说的就是鹰。杜甫有咏鹰诗:“殊姿各独立,清绝心有向,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毛泽东的诗词中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句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名句。用鹰的搏击高扬、雄强威严、器宇轩昂和阳刚大气来传达高深的思想境界和博大的胸怀。
一、文以载道
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前身为创办于1969年的杭州市第十三中学,即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系省一级重点中学。2000年经历初高中分离,2004年成立为全日制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在这样一个学校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也同样经历着一种发端、传承与积淀——从蕴含校园文化的雏鹰展翅校园雕塑到代表学校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校标,到现在的“鹰文化”课程体系……
以鹰的精神,传达叱咤风云、大气磅礴,惊心动魄的恢宏,雄威卓越的风采,是中华民族豪迈精神的体现。鹰击长空、高瞻远瞩、大展宏图,长久以来激励和振奋着中国人的精神理想和对远大目标的追求。国运强盛、积健为雄,鹰的形象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振兴、腾飞和崛起。
这正是取其中国传统之“鹰文化”,发于学校莘莘学子之传承与积淀。集团校标——雏鹰展翅,就是以抽象的表现形式,展现一群雏鹰正准备飞翔。意思就是让集团的学子像雏鹰一样,张开学习的翅膀,奔向广阔的世界。正所谓大鹏展翅,雄风飏,正气扶;振翼羽,挽彩虹,映日月;一飞冲霄汉,扶摇直上九万里。而三只雏鹰展翅图案组成“13”字样,同时象征十三中教育集团;三只雏鹰展翅高飞,象征教育集团踏着奋进的步伐,在大好形势下激流勇进;三只雏鹰又像三面在风中飞舞的旗帜,展现了十三中教育集团各个校区充满活力、朝气和辉煌。整个校标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富有动感和艺术感,预示着十三中教育集团充满朝气、充满希望的明天(见图2-1)。

图2-1 校园文化的积淀与发展
学校因学生而存在,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使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好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考试分数高,还要身体素质好,解决问题能力强,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教育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和谐的人的教育,是体力与智力、体能与智能、思想与人格的均衡发展的教育。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即使从事一般性工作,也能把每件平凡的事情做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而一个道德沦丧的人,其创造力越强,可能对社会的危害性越大。
二、志存高远
集团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十三中教育集团之所以被家长认为是一所好的学校,最重要的就在于学校关心自己所有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得以充分发展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
“素质教育”并非“一刀切”的教育,而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十三中教育集团尽可能挖掘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这是十三中教育集团每个教育者的期望。一般来说,优秀生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学习成绩也会在班里名列前茅。为了让这些学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学校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
认识自己:优秀生虽然有较强的自信心,但同时,有些优秀生对自己的不足往往认识不够,也有的优秀生对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也缺乏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有的优秀生对自己某些方面的发展潜力认识不足,如此等等,都妨碍着他们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综合素质,妨碍着他们发展自己应有的才华,最终也阻碍着他们成长为高素质人才。为了帮助这些学生超越某些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学校专门安排了“我与名人比少年”等系列主题班会,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让他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承受挫折: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生们,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使他们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优化优秀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强化其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集团优秀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在这里,优秀生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没有任何特殊化待遇可以享受;在这里,学生干部机制是能上能下的,没有优秀生“一统天下”的“终身制”;在这里,优秀生会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在失利的过程中,学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超越自我:我们的社会既需要杰出的人才,也需要普通的劳动者。但对少数具有出类拔萃潜质的优秀生,我们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追求卓越”的希望。激励优秀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两个: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设置一些难题去磨炼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和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绝不放弃一个后进生,也绝不怠慢一个优等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目标。在十三中教育集团,老师会把每个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并从他们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帮助他们进步、成功,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具体而言:第一,难易适度,在教学要求上让学生能接受得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只要有些许进步,就及时给予鼓励。第二,激发兴趣,教学手段尽可能丰富多彩。第三,规范习惯,于细节处严格要求,坚持不懈,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夯实基础,开展多层次的个别辅导。第五,合作学习,让这类学生有机会尽可能多地参与教学活动。
关注所有学生的特长培养。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确实在学科学习上缺乏智力支持,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规律总结、特长发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建立学生个别档案,通过学生自我认定或经家长及班主任、其他老师们的细心观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的个别性。我们还引导、帮助学生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开设了许多选修课,不断地发展学生的特长,使他们的“特长”成为真正的特长,成为可能带来终生幸福的职业依据。集团通过各种方式搭建学生展示特长的舞台,使学生在展示特长的过程中树立自信,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特长意识。有时是集中展示,比如兴趣小组成果汇报,科技艺体节活动上的展示等,有时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为班级、为学校做贡献,增加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和对自己特长的认同感。
我们也在不断进行着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自我思考。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能在学校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教师是否能在学校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关注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过程中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的积淀。而所有这一切,我们的思考与做法就是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在十三中“鹰文化”课程整合中得以实现。
十三中教育集团育人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不同需要的具有“鹰”品质的公民。
集团育人核心素养——自信,即善于学习与勤于实践、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自强,即健康身体与健全人格、兴趣广泛与情趣高雅;自立,即宽容大气与诚信友善、全球视野与民族情怀。
育人实施路径——以人为本,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努力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在初中三年努力实现从学生潜能的发现到潜能的开发以及到才能的展现的三个阶段,充分体现学校在特色形成上的教育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继续发扬好集团校风——团结、和谐、宽容、大气;集团教风——严谨、务实、进取、创新;集团学风——勤学、勤思、求真、求实。拓展好校训“精、进、敬、洁、捷、杰”的深刻内涵,精——精益求精、砺志创新;进——求实奋进、力争上游;敬——敬长爱幼、敬业奉献;洁——洁美校园、品行高洁;捷——体魄健壮、思辨敏捷;杰——全面发展、人才杰出。围绕着学校育人目标,以满足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为指导思想,以“鹰文化”为引领,以“三自”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在全面执行国家基础性课程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架构“鹰文化”课程体系,形成十三中教育集团“鹰文化”课程群(见图2-2、图2-3)。

图2-2 “鹰文化”课程体系

图2-3 “鹰文化”课程群
学校期望在这一过程中思考着、实践着、前行着,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办法,才是更为重要的。看到发生的一切,看到可爱,看到笑脸,看到健康,也看到人性的弱点、人格的缺陷,并试图改变、尝试建构一个新的人格模型,这才是教育。发现孩子们身上闪光的一面,发扬它,光大它,这样做才是靠谱的、值得信任的学校教育。当然,从这里开始,也是最艰难的,当然我们已经开始了。
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是两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大不一样。我们的教育改革实践一直是综合的。有课程改革,更多的是教育改革,我们从学校制度、运转、观念、文化等诸多方面,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试图构建一个现代学校的组织框架。在许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坚持全方位思考,从办学观念层面,学校文化建设层面,到管理、教学的组织和开展,我们都有自己的做法。我们也积累了很多东西,思考了很多东西。
三、百家争鸣
目前,十三中教育集团的课程改革实践,已经由最初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发展到学习内容的重组、课程设置的改变,越来越深刻,由喧哗、热闹到安静、凝重,越来越讲究质量,越来越讲究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发展要牢牢地把握这个出发点。学校的主体也是学生,应该始终树立这个理念。
我们希望在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得到很好落实的情况下,调整和改革学校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学校课程体系。为了这个目的,学校做了许多努力,在优秀教师中确立课程意识,让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让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密切跟踪学生的学习质量,随时调控、改变自己编写的学校课程策略,由一个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发展的人,学校课程体系也是动态的、灵活的。
比如校本课程的建设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学校一直在均衡科目结构,合理分配资源,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了综合课程。这些年来,我们开发的文科综合课、理科综合课,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深得学生喜爱。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也是经验性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有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学生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包括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会调查等。这些内容都很丰富。最近,我们把多年来社团活动积累的庞杂资料加以汇编,形成我们自己的社团特色课程。如棒球课,这本身就是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我们已多次组织开展的国际交流比赛。我们还设立了开放的活动性课程,每门学科都开展了“1+X”的拓展性活动,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选择,而走班选课也将真正得以实现,这些也将择优汇编起来,形成我们自己的学校课程体系。当然,教材的开发、实施与管理是一件很综合的事,具体落实中还有很多困难,要大家一起面对。
少年的成长过程,伴随着许多真实的痛苦和迷惘,他们的幸福感受和痛苦承受力,需要从基础教育这里获得的认知和体验来支持。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世界的情感态度,将决定他们一生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现有文化课是以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考察为主要学习目的的,在这里要给他们积极的生命体验,关于人生的有价值的思考。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需要有自己的文化,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学校文化当然表现在课程设置上。课程,是进入课堂的学校文化。课程特色是学校的重要特色。教育改革不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教育内容的重组和革新。
关注生命、用课程形式来直接关注学生的生命,是教育集团的价值追求,他们懵懂地进来上课,聪明地出去做人。教育就是把孩子教聪明。希望学校课程能给少年带来内心的改变,价值观的改变。因为学校是所有国家课程的执行方,执行者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这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可行性。重要的是做得怎么样,学生需要不需要,如果校本建设增加了学生负担,违背了国家课程精神,那注定是不能成功的;如果有助于学生发展,超越了同水平学校,那就一定要花大力气完成它。
集团的教育需要不断改变,变得更适合社会、学生的发展,有时更需要有这样的超前意识,并一直在努力改变着,如近几年,集团不断致力于从“精彩”的“教”到“有效”的“学”;积极推动学生社团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每月学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推进拓展性课程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化教育;推动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融合与运用;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教学等交流活动;科研与教育教学互为促进;不断为教师创设专业发展、学习与研训的机会等方面做一些卓有成效的革新。
家大业大的满足、鲜花掌声的陶醉从来都不属于目标高远、头脑冷静的攀登者。十三中人有足够的勇气和理性,在新的起点上追寻新的梦想,伴随十三中教育集团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教育的最终解放,要拓展更为广阔的视野,为每个学生找准前进的支点。“尽最大责任心办好学校,尽最大责任心当好教师”,已成为了十三中人永远不变的追求;“团结和谐、宽容大气”的校园文化为全体十三中学子创设了最好的成长舞台与土壤。
四、诗与远方
静心闭目,仿佛迎面走来一个个青春飞扬的学生,是什么孕育了这样充满仁爱、智慧与哲理的纯情少年?是什么孕育了这样充满和谐、宽容与大气的莘莘学子?是十三中日渐积淀的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句话为此做了意味深长的诠释:当你把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那剩下的应该是什么?是烙在学生身上永远也忘不了丢不掉的东西。这正是学校努力要达到的品位目标:以深厚的人文积淀孕育宽容大气的莘莘学子。
未来的学校,所有的大型活动,都要尽量让学生来主持、策划,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将大不同于我们成年人的刻板和程式化,而那些新的形式里,将包含着新的教育精髓。
未来的学校,校长将是一个教育家,不是办公室主任型的校长,不是教学型的校长,也不是科研型的校长,更不是官员型的校长。这个校长精通教育的本质,始终抓住教育的根本,冷眼看许多形式化的任务和要求,如那些耗费了大家非常多精力的检查、考评或活动。校长走到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和他一起为一桩事情苦恼或欢笑。
未来的学校,知识学习将让位于智慧获得。一个万能终端,一个指令,全世界联网大图书馆就会便捷地把要查询的信息显示出来。未来人的学习不是记忆知识,而是获得查阅、调配知识的能力和转化知识的能力。知识成捆地、打包打好了在那里,不加运用的知识是被浪费的资源。智慧是使用知识的能力,是辨别出什么是伪知识,知道什么样的知识值钱。智慧还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知识。
未来的学校,将是按照扁平化模型构造起来的,以学生为中心。一个叫学生中心的组织机构,将是学校里最重要、最核心的机构。校长的工作、教导处的工作,都不再是原先的刚性的“按我的意志办”,而是根据学生中心发现的诸多问题来展开。
未来学校在倾听学生诉求的基础上,构建出全新的学校制度雏形,构建出全新的学生生活(包含学校生活、班级生活、小组合作生活、社会生活等),构建自主的学生社团活动,构建全新的课堂学习形式,还有全新的学生评估形式。
未来的学校,学习将在尽可能真实的场境里展开,学生获得的将是带有明确意义的知识。
有很多的猜测,有很多的憧憬,但未来的学校一定是学生的成长乐园。要重新发现孩子,新的观念就会产生新的学校,新的学校就会产生新的教育,新的教育会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社会就会创造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