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大问题、老问题,对此多少年来人们争论不休。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是由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人们多少年来争论不休的原因就是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分歧。
我们先看一下不同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表述。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对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是这样规定的:(1)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2)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3)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4)能使学生产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这四点都是关于读、说、写的要求,简单明白。其时,语文叫国语,国语即本国语言。语文既是语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自然是培养读、说、听、写的能力了。这道理简单明白,不可能会有异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国家颁发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的第一项“目标”是这样规定的:(1)使儿童通过以儿童文学为主要形式的普通语体文的学习、理解,能独立、顺利地欣赏民族的、大众的文学,阅读通俗的报纸、杂志和科学书籍;(2)使儿童通过说话、写作的研究、练习,能正确地用普通话和语体文表达思想感情;(3)使儿童通过写字的研究、练习,能正确、迅速地书写正书和常用的行书;(4)使儿童通过普通话和语体文并联系各科的学习,能获得初步的自然史地常识,并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国民公德。教学目标共四点,前三点是阅读、表达和写字能力的要求,第四点是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思想教育只提爱国,具有国民公德,这是必要的,并不“高大上”,普普通通,实实在在。这些知识和思想,课文本身就有,在重点提了读、说、听、写的能力培养以后,再提一提知识和思想方面的要求,也是必要的。
1958年“大跃进”时期,极左思潮泛滥,这种极左思潮也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1958年,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语文教学当然也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语文教学怎样为政治服务呢?在政治运动到来的时候,大家一起跟风。有人提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著作、时政论文是最好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要“兴无灭资”。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实际上已变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了。在这种极左思想的指导下,语文课最好的教材自然是政论文了。一些省(区、市)抛开原先人教社编的课本,为紧跟形势,自编教材,大量选用报刊上歌颂“三面红旗”的作品。有的教师在回忆“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学说,教师到了下午还不知道明天上什么课文。第二天要上的课文得等学校党支部临时从当天的报刊上选定。晚饭后教师常常在办公室等党支部第二天上什么课文的通知。教材临时选,教师哪里还有时间备课。而且这些从报刊上临时选来的文章的语言粗糙,笔法平庸,不足为学生法。这一时期,语文课与政治课已无区别。学生在语文课上得不到语言训练,当然不可能提高语言能力。作文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朗读满口破句,阅读不能概括文章内容,抓不住文章要点,学生的语文水平直线下降。其根源概在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认识的错误。
语文教学必须反思,必须冷静下来思考。但在大一统的时代,你的语文教学能单独反思吗?这是不允许的。然而毕竟还是反思了。那是因为在极左路线的统治下,“大跃进”时期的国民经济濒临破产。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决定进行国民经济调整,试图逐步克服“左”倾错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也进行反思。1959年,上海《文汇报》开辟专栏,开展“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这是一次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历经了两年多的时间。1961年12月3日,《文汇报》以“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为题发表社论,对这场讨论做了总结。社论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与感染,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表述也就是之后常说的语文教学的“双重任务”。社论这样的表述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时极左路线虽遭到挫折,但“左”的路线并没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社论做出这样的结论是非常不容易的。
1963年5月,国家制定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以下简称《大纲》)。《大纲》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是这样规定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语文教学原来提的“双重任务”,在1963年的《大纲》里变成了一项任务。这看起来似乎是大纲制定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不必进行思想教育,甚至反对进行思想教育。但这是误解。其时,“左”倾路线还十分猖獗,只是在遇到了严重困难时稍作退让,随时都会卷土重来,说话、写文章都得小心谨慎。大纲制定者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能做这样大胆的表述,是要有极大的勇气的。这样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并没有错。说清楚了,作者并无反对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之意。其理由就是语文是语言。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语言,也就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感情,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课文的思想教育,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
语文是语言。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凭借,思想是离不开语言而存在的。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包含在课文的语言之中的。语文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语言,课文的思想教育也就在其中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本人在经受了几年的批斗之后终于获得了“解放”。“解放”之后不久,竟然还要我上讲台。然而工宣队的师傅是不大放心的,谁晓得你会不会又在课堂上“放毒”呢。于是工宣队的师傅来听课了。那天我给学生讲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节选)。课文节选的是作者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攻击人民民主专政谬论的批驳。节选的课文是这样开头的:
“你们不是要消灭国家权力吗?”我们要,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要,我们现在还不能要。
这段文字我是这样与学生一起分析的:
“你们不是要消灭国家权力吗?”反动文人为什么要这样诘难呢?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等到共产主义实现,国家最终是要消亡的。他们就据此攻击人民民主专政。作者先是模拟反动文人对共产党人诘难的口气摆出谬论,然后加以批驳。批驳的语言很简洁:“我们要,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要,我们现在还不能要。”这是一个由三个分句组成的二重复句。三个分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句子短。特别是第一个句子短得只有三个字。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大家自己朗读朗读,体会一下。(朗读以后有的学生体会到了。有的说“表达有力”,有的说“说得很干脆”。我肯定了学生的体会,表示他们说得有道理。)你们知道什么时候国家才会消亡吗?根据列宁的国家学说,到共产主义实现时国家就没有再存在的必要了,就会自然消亡。对反动派的诘难,作者十分干脆、毫不犹豫地用三个字‘我们要’作答,坚定有力。这干脆有力的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这不正表现了共产党人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吗?现在我们再朗读一下,我读反对派的诘难,大家读作者的回答。语气要干脆、有力,要把共产党人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读出来。(学生齐声朗读,因为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把文章的气势读出来了,朗读的效果很好。)下面是两个普普通通的句子,用的是普普通通的词汇,但如果我们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审读,会发现这两个句子是藏有深意的。读文章,理解一个句子有时候需要找找“字眼”,也就是我们常常在说的重点词语、关键词语。我们找准了“字眼”,也就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了。要找准“字眼”,我们可还得以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为武器,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去体验。(学生在反复朗读体会、比较以后找到了第二个分句的字眼是“现在”,第三个分句的字眼是“不能”。)你为什么认为第二个分句的重点词语是“现在”呢?这“现在”是什么意思?我们把课文读下去就明白了:因为“帝国主义还存在,国内反动派还存在,国内阶级还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现在”。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能取消国家、取消人民民主专政的。为什么说现在还“不能”要呢?就是说,“要”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得到阶级消灭。现在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这段话里,作者先说“要”,后来又说“不要”,重点是说“要”还是“不要呢”?(学生议论:有学生说“要”,表明我们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很是坚定;有的认为作者的重点是说“不要”。大家坚持自己的观点,各不相让。)我们理解一篇文章的思想,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要以原著的语言为依据。阅读文章这一点很重要,要通过文章的语言分析来正确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个句子。这是一个有三个分句的二重复句,第一层次在第一个分句后面,第一分句是“我们要”,然后用一个“但是”来连接后面两个分句。这个“但是”也是我们判断作者到底是说“要”还是“不要”的语言依据。“但是”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转折。)“但是”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偏正复句,也告诉我们作者的论述重点、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在后面。也就是正告那些反对派、反动文人:我们现在还不能消灭国家,还不能放弃人民民主专政,而是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这样也就与“论人民民主专政”的题目相呼应了。
下课以后,我还没回到办公室,工宣队师傅就给我“评教”了。这位阿牛师傅倒是个爽快人,说话直截了当:“陈老师,你这堂课上得好的,上得我们都懂了,比政治老师讲的还容易懂。”这位阿牛师傅说他都听懂了,指的是马列主义关于国家存在、消亡的道理。他还把我的课文分析与政治老师的讲课做了一个比较,说我讲的容易懂。但他并不知道,其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我是扣着原著的语言来分析的。理解了文章的语言也就懂得了文章的道理。
现在再回到我们在讨论的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上来。1963年的《大纲》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的规定只提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并没有错,绝无无视或者削弱语文课的思想教育的意图。阅读一篇课文,对课文语言有了透彻的理解,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的语言准确、透彻地理解了,思想教育也就在其中。反过来也可以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不准,理解不深,常常是因为对文章的语言没有正确的把握,还没有透彻的理解。因此我们说,1963年的《大纲》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做这样的表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可以的,是正确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1963年的《大纲》即被当作语文教学的大毒草加以批判。原来的教学大纲被批判了,一时又没有全国统一的新的教学大纲,不少省(区、市)就自己制定教学大纲。1972年,浙江省的语文教学大纲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是这样说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转变学生的思想;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不但是双重任务,而且首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政治路线教育、马列主义教育、毛泽东思想教育,说到语文能力的培养,还不忘提醒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一教学大纲把语文知识教学、读写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很次要的位置。然而,不重视语言教育,学生是不可能正确地、深刻地接受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一切需要拨乱反正。1978年,国家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关于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大纲》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无产阶级的情操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这个表述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然后再提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正确的。“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文”与“道”的关系,体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教学是统一的。唯“社会主义觉悟”“无产阶级情操”“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的提法,还是在追求“高大上”,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语文教学中“左”的指导思想要在“文化大革命”一结束马上清除是困难的。
现今,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是国家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这个《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提法久违了。怕人不明白,“课程标准解读”里特做说明:“在我国历年公布的教学大纲中,没有‘课程标准’这一项,所以大家可能对此有些陌生。如果要做比较,那么课程目标大致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相对应,这样说大家会容易理解一些。”把用了六七十年“教学大纲”改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的任务叫作“课程目标”,但又怕人会感到“陌生”。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一些”,“课程标准解读”里又做了一番说明、解释。与其搞得这么繁复,不如当初就用沿用已久、大家已说习惯了的“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任务”,那样不就简单明了、可以少费口舌了吗?何必刻意“求新”。
在“课程目标”这一部分里,仅“总目标”就有十项,这是在历来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前所未见的。“总目标”的前五项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掌握学习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进行探究性学习等,这些思想和能力的培育不只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也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此类教育任务岂止这五项,再说十项也不会嫌多。如果把这些也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学科就失去了个性。“目标”写了五条,然而并没有沾到语文教学的学科本质的边。从第六条开始,才涉及语文教学。第六条是学会汉语拼音、正确书写汉字,第七条是阅读能力,第八条是写作能力,第九条是口头表达能力,第十条是学会使用工具书。概括起来实际上是一句话: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概括地说,十条总目标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的个性,没能正确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课程标准》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五项要求放在前面,然后再提读写能力的培养,会误导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有可能误导教师忽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简单地说,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回顾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大纲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的表述我们认为是可以的。它是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即“语文是语言”来确定的。该表述不但表达简洁,而且目标明确。它不提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并非不要思想品德教育,而是因为思想与语言是不可分的。任何思想的表达,感情的抒发,都离不开语言。在课文里,深刻的理论、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感情离开了语言就无法表达出来,它们都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让人理解,受其感染。因此,如果学生对课文语言有了深刻的理解,自然也就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表达,从而受到课文的思想教育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熏陶。倒是学生对课文的思想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没能感染学生,常常是甚至首先是因为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还没有正确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这一点来说,不能说1963年的大纲是排斥思想教育、削弱思想教育的。
然而,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确实存在不同,语文课确实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优秀的作品有高尚的情操,这些是不能忽略的。因此,在大纲里的教学目的任务的表述中提一提思想教育的任务也是可以的,甚或是必要的。表述时加上一个限制成分——“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非常重要,这表明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与语言的理解是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