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文学百年(1908—200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五四时期宁波文学概述

一、报刊社团

五四新文学运动给宁波文学活动带来重要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新文学报刊社团的日趋活跃。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曾给我们记述了当时宁波新文学报刊社团情况:


浙江方面,宁波最为热闹;十一年秋就有了春风周报社的《春风周报》,内分青年、儿童两部,后来有《文学》周刊(附《四明日报》内,十三年秋),有日月文学社的《日月旬刊》(时间同上),有第四中学学生组织的《曦社》(时间同上);有春风学社(十三年七月)、飞蛾社(亦为四中学生组织),有定期刊《飞蛾》(十三年五月)……《茅盾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58页。


有关上述社团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已经很难清楚了解其具体的文学活动及创作,只能从其他文章中了解一些端倪(可参看朱惠民发表于《浙江学刊》1992年第5期的《关于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和贺圣谟、世虹1999年10月发表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上的《关于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的再审查》等文章)。

二、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

有关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的活动,朱惠民在《关于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一文中做了较为翔实的记述朱惠民的文章对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有较长篇幅的记述,但其观点、资料等,受到贺圣谟、施虹的质疑和反驳。


宁波分会建于文学研究会鼎盛的二十年代中后期。从宽泛和通达的眼光看,文研会宁波分会的活动地域除宁波外,似也包括上虞春晖中学乃至江湾的立达学园。因为是时的分会成员系“火车教员”“轮船老师”,他们在宁波任教,又在白马湖兼课,并及立达学园义教。1923年7月,上虞春晖中学校长经亨颐来宁波兼主省立第四中学校政,他一上任即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文化名师夏丏尊、朱自清、刘延陵、方光焘、丰子恺、沈仲九、唐性天、许杰与张皇国学的旧派人物包容在一起,遂使新文化争得了地盘。递至1924年春,朱自清袱被就聘,文研会会员所任甚多,一时间,宁波四中成了人文荟萃之区。那些文研会同人便以四中为营垒,聚集一起研讨“文学为人生问题”,切磋现实主义创作技法,共“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在朱自清、夏丏尊的倡议下,根据文学研究会简章第九条:“本会会址设于北京,其京外各地有会员五人以上者得设一分会”的规定,自即成立宁波分会,尽管它和总会的关系很松散。朱惠民:《关于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浙江学刊》1992年第5期。


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的活动中心在宁波四中。宁波分会教师为培养文学新苗,促进新文学在宁波的发展,积极开展学术讲演活动,分会成员带头作讲。1924年9月,朱自清作的题为《我们对于文学的态度》的演讲,便是他集中分会同人的研究心得整理的。在分会牵头下,夏丏尊、刘延陵分别做了《文章作法》《诗的用词》的报告,丰子恺做了题为《美的世界与女性》的美学报告。宁波分会还邀请文研会同人前来演讲,陈望道应邀来宁波做《修辞学在中国的使命》的学术报告,由方光焘做记录,该文刊于《文学》第132期。俞平伯于1924年春来宁波探访朱自清时,应邀做《诗的方便》的演讲。所谓“诗的方便”就是诗的自然,他主张“只是随随便便的,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语言去表现在人类中间的我,为爱而活着的我”,他所说的“自然”,突破诗的规格的做法,对文学青年很有启发,也是当时诗坛颇为大胆的建议。在春晖园里也经常举办专题讲座,定期的有每旬一次的“午夜讲话”,由校内的教师或分会成员主讲;不定期的多邀校外的文研会会员主讲,沈仲九、沈泽民、陈望道、胡愈之、俞平伯、叶圣陶都先后应邀做过讲座。校内的如夏丏尊讲了《道德之意义》,朱自清以《刹那》作讲,丰子恺讲了《艺术的创作与鉴赏》,朱光潜以《无言之美》作讲。朱惠民:《关于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浙江学刊》1992年第5期。

文研会宁波分会由四个团体组成——雪花社、火耀社、刻社及霜枫社,其核心组织则是O.M社(又名“我们社”)。

雪花社成立于1921年7月,它是宁波影响最大的青年文化团体。该社骨干社员有蒋本青、俞茂容、潘枫涂、孙纲统、干书稼、谢传茂、毛路真、必汝卓、张孟闻、王任叔等,几乎汇集了当时宁波青年一代的精英。雪花社虽然是一个松散型的团体,却是一个完善的社团,它既有社章,又自律很严,极注意社员的自身修养。其结社宗旨很明确——“本互助之精神,作社会之改造”,即团结互助反对封建旧礼教、旧文化,鼓吹“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它的“作社会改造”,表明它的文艺思想受着文研会的影响,接受了“为人生而文学”的主张,把文学看作改造人生、改造社会的工具。所以,雪花社后来成为文研会宁波分会的组成团体是很自然的。

雪花社所办期刊《大风》,为十六开八页半月刊。风格近于北京的《语丝》,以杂文为主,刊名由夏丏尊题签。据张孟闻回忆,他那时常阅读语丝社的社刊《语丝》,于是他们商量出了类似于《语丝》的《大风》半月刊,以作南(《大风》)北(《语丝》)之呼应。

文研会宁波分会的核心组织是O.M同人团体,“我们社”因编辑《我们》文艺丛刊署名O.M而得名。我们社曾创办不定期刊物《我们的七月》和《我们的六月》,作为我们社成员发表作品的园地,该刊由朱自清、俞平伯主编,刘延陵、丰子恺等助编,叶圣陶参与其事。

从创作情况看,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在诗歌创作方面秉承文学研究会的写实风格。早期写实派由两个群体组成,一是朱自清、刘延陵、俞平伯、叶圣陶、刘大白、白采等合为一群,他们的诗作多半刊登在《我们的七月》和《我们的六月》以及上海的《文学周报》上,表达立足于现实人生的写作态度。二是以王任叔为轴心,辐射诗友郑振铎、王以仁、徐雉、董子兴、冯三昧等。

宁波分会的小说创作,集中体现在浙东乡土小说作家群的创作上。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文研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向和新突破,以王任叔、许杰、王鲁彦等人为代表的浙东乡土小说作家群是乡土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成员,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白马湖派”散文创作重要力量。白马湖派是指20年代以上虞春晖中学为中心形成的一个新文学创作群体,主要成员有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刘延陵、朱光潜等。清新隽永是白马湖派散文的基本特征。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成员的创作,为白马湖派散文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的上述活动,对推动宁波新文学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