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黑色文明·灰色文明·绿色文明
黑色文明。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历史上一般将人类文明阶段划分为以农耕为主的黑色文明,以工业技术为主的灰色文明和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绿色文明阶段。黑色文明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所以称之为黑色文明,是因为在这几个发展阶段的人类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以土地的耕种为主业。虽然古希腊是以海洋的运输为主,但是在这几个阶段中,还是以交换有用的农产品为目的。因为靠土地生产而生活,主要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都以适应土地生产为主。而肥沃的土地一般是黑颜色的,因此,史称黑色文明。
灰色文明。人类进入工业发展阶段后,主要的生活及生产方式以大机器化生产为主。伴随机器生产的管理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政治经济及文化方式等,相对于黑色文明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可以称之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
这次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与机器分不开。机器化生产已经深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伴随机器化生产的是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天空之中充塞工厂排放出的废气;河流也因工厂生产排放的污水而变得污秽不堪;由于工业文明的技术发展,在工业时代的建筑也与农业文明时代的建筑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工业文明时期的建筑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材料建筑,而是以钢筋水泥混凝土为主要建材的建筑。它最大的外体特征就是灰色。
灰色文明在它产生之初,确实显示了强大的发展优势,它的经济发展是前几个人类发展阶段的总和都无法比拟的。但是当它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它的缺陷也一览无余地暴露出来。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质污染、气候变暖并且还伴有全球气候的不正常、气温升高导致的南极冰雪融化对陆地面积的侵吞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还极有可能导致人类社会的最终毁灭。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紧要关头,一些负有责任心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担负起了指引人类未来发展路向的艰巨任务。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绿色和平运动,就是未来绿色文明时代到来的先声。
绿色文明。也有人称未来的时代为生态文明时代,但是本书认为绿色文明更能代表未来发展的时代。因为,生态时代只是说明人类社会的生产及生活方式要像一个生态系统一样,遵循着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和原则,就能生态的发展。本书认为,在具有生命活动的系统确实遵守生态系统的规律才能获得绿色发展。在不可再生资源及能源的利用上则需要节能及利用新的技术,发现可以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而这些是可以使人类获得健康良性发展的绿色技术。信息文明+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因此,本书认为用“绿色文明”更能代表未来发展的新趋向。
本书用“绿色文明”来替代生态文明的另一个原因和理由是因为,未来的时代应是东西方文明共同发展的时代。是东方文明融合西方文明、西方文明融合东方文明,各取优势和特长的时代。因为只有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的社会才能防止现代性发展所带来的弊端,发挥人类社会创造地先进文明的作用。而西方文明,一般称之为蓝色文明,东方文明称之为黄色文明。蓝色与黄色的融合便产生“绿色文明”。
二 现代性与现代化
提起现代性,观点繁多,众说纷纭。尽管有不同的意见,但大部分人认为它首先指一个时间概念,就是从文艺复兴前后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所以截止到20世纪60年代,是因为60年代中期法国学者开始提出后现代思想。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现代性更接近一种延续的“传统”。因为现代性本身是在欧洲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产生的。如果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现代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如果再往前追溯,寻求现代性的社会和文化基础,大概要上溯到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正是这一时期,开创了新兴的自然科学,奠定了现代的科学和理性的基础,萌芽了现代的生活及生产方式。
而“现代化”一词出现较晚,约于20世纪初。《新华字典》对“化”的解释是:“放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45]。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国家,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现代性与现代化有着不同的内涵。我们通常理解的现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发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方方面面的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它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现代性是现代化内在的精神实质,它可以“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现代性更多的是在欧洲社会现代化基础上抽象与提炼出来的一种社会习性,一种价值取向和一种精神实质。现代性是唯一的,而现代化却可以是多样的。虽然现代化是现代性“化”的过程,但现代性却不是任何一种现代化得结果。
三 环境·生态·绿色
环境。环境、生态和绿色都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现代社会以来所提到的“环境”一词,一般都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特别是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的创世说产生以后。一般包括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等。因此我们今天在学术上提到的环境一般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
生态。我们今天提到的“生态”一词,也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概念,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态”概念。“生态”一词的出现主要是针对现代性社会以来,人类所采用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导致了人类生活环境的持续恶化,已经危及了人类的生存,一些科学家以及人文社会学家在强烈的批判了现代社会以来的这些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同时,将眼光转向了生物界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同时,随着世界生物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发现了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的一些规律更适合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将“生态”一词引用到了人类社会的生活之中,目的是为了与具有“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环境”一词相区分,同时也有将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活规律引用到人类社会的深意;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后,一些人类环境保护主义者提出了“浅生态”运动和“深生态”运动。他们也主张将“生态”一词替换“环境”一词,目的是为了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生物、生命平等地位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生态平等主义的思想。
绿色。绿色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也不是生态中心主义的。而是在尊重人类生命活力的同时,也同样地尊重生物的生命价值。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但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
绿色本身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本意是指植物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绿色一词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在社会范围内使用的,是一些环境保护主义者从事环保运动的产物。例如绿色和平运动等。“绿色”一词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或规定,但是,其基本的含义是指健康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最为常用的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绿色GDP等。
从它的内涵上分析,“绿色”的内涵比“生态”更为丰富。它不但指遵循生态规律的、健康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而且也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人类社会的遵循生态规律的充满生机与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
从外延上看,“绿色”的外延要比“生态”一词所包含的外延广阔。它不但指遵从生态规律的有生命活力的系统,而且也包括节约能源,良好的生产方式,适宜人类发展的生活方式,民主开放的政治体制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本书采用“绿色”概念来描述人类生活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本书的绿色是指,人自身的小生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存在的一种整体性、有机性和整体协同进化的、相互依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关系性。在这个充满绿色活力的系统中,其中人自身的小生境影响到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同时在影响到人自身的小生境、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对人的小生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存在影响;而自然环境也对人自身的小生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存在潜在的影响。根据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只有开放的、与周围环境有不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系统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也就是说是一个绿色的系统。
四 小生境
要知道小生境的含义,就必须知道生境的含义。生境是指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也指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生态因子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空气、无机盐类等非生物因子和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小生境(Microhabitat)是指微小生物栖息的、具有特殊环境条件的微小场所。也有人认为:生境是指个体的生活空间,即个体小区(Monotope),与小生境(Niche)的含义相同。
本书的小生境是指人所居住的生态因子的总和。它不但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空气、无机盐类等非生物因子,还包括食物等生物因子,更包括人类特有的精神因子和道德因子以及信仰因子等人类所特有的因子,是人这个特殊动物所必需的生活空间。
五 道德人·经济人·绿色人
道德人。道德人特指教育领域内对人的一种特殊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方式以人的道德品性的培养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从而忽视了作为完整人的其他方面。将道德作为人存在的唯一目的,并将其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境界,最终扭曲了人的存在。这主要体现在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的教育方式中,以中国的明清时代和欧洲的中世纪为典型。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培养了具有高尚境界的人,但是由于过度强调了道德情操,以至于发展到了极致的程度,导致了人性的扭曲,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是一种不完全的培养方式。
经济人。“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从封建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过程中,为体现资本主义精神的“新人”而提出的人性假设。随着工业经济的全球化蔓延,“经济人”假设已经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支撑。“经济人”假设与西方的科学主义传统有着不可分解的渊源。经济人也就是理性经济人,由于受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影响,此种假设从一开始就把人设定为一种有理性的动物。它崇尚一种手段——目的性的工具理性,把人、社会、自然都作为这种“经济人”为实现自身私利的工具,从而否认人和自然的内在价值。由于“经济人”的先天不足,这种“新人”是“功利、理性和物质主义”品性的总结。这种人性假设过度强调人对自然征服的工具——手段方式,从而忽略了人的精神、道德的培养,使教育培养目标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科学知识的灌输,忽略人的德性培养,导致了现代社会以来人类道德精神层面的萎靡,从而间接导致了大面积的生态环境的恶化。
绿色人。绿色人是为适应后工业信息化绿色文明发展而提出的人性假设。我们将对生态系统的发展起到良好调控作用的人称为“绿色人”,“绿色人”不仅是理性的,而且也是非理性的,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合体;这种人不但强调科学知识的发展,同时也注重人的德性的养成,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从他自身来说,不仅是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小生境,即他本身是健康的、充满朝气与生命活力的。而且这种人还能对自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是人与自然良好关系的调节者。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能够驻足于人类的现实之境,努力构建一个人类生存的新境界。
六 软环境·硬环境
一般将主体的外在称为“环境”。现代社会以来,指以人类为中心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人类文明及文化所创造的非物质因素。硬环境是指人类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之和而形成的环境。软环境指除硬环境之外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组成的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共同组成了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本文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方面不使用“环境”一词。
这里所说“环境”一词,特指大学校园主体的外在,包括大学校园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因素的总和,是大学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空间。它由软、硬两个方面组成。校园软环境指校园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和思想观念等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校园硬环境指由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物质因素构成的环境。
[1] 本书的小生境是指人所居住的生态因子的总和。它不但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空气、无机盐类等非生物因子,还包括食物等生物因子,更包括人类特有的精神因子和道德因子以及信仰因子等人类所特有的因子,是人这个特殊动物所必需的生活空间。
[2] [英]A.格雷格:《人口问题的医学方面》,《科学》1955年第121期,第681页。
[3] “Stockholm Declaration(1972)”,the Stockholm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16June,1972,http://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97&ArticleID=1503.
[4] “Tbilisi Declaration(1977)”,United Nations Educations,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in Cooperation with the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and was convened in Tbilisi,Georgia(USSR)from October 14-26,1977,http://www.gdrc.org/uem/ee/tbilisi.html.
[5] “Talloires Declaration(1990)”,Tufts University European Center,Talloires France October 4-7,1990,http://www.ulsf.org/pdf/TD.pdf.
[6] “Halifax Declaration(1991)”,http://www.unesco.org/iau/sd/rtf/sd_dhalifax.rtf.
[7] “Agenda21-Chapter36(1992)”,Repo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Chapter 36:Promoting Education,Public Awareness and Training(UNESCO,1992),http://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52&ArticleID=86.
[8] “Swansea Declaration(1992)”,Association of Commonwealth Universities’ 15th Quinquennial Conference(UNESCO,1992),http://www.unesco.org/iau/sd/rtf/sd_dswansea.rtf.
[9] “Kyoto Declaration(1993)”,Nin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Round Tabl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1993,http://www.iisd.org/educate/declarat/kyoto.htm.
[10] “Copernicus Charter(1994)”,the University Char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eneva,May 1994,http://www.unesco.org/iau/sd/rtf/sd_bcopernicus.rtf.
[11] “Thessaloniki Declaration(1997)”,Thessaloniki,Greece,8-12 December,http://portal.unesco.org/education/en/ev.php-URL_ID=23929&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12] Tony A.and D.Blair,Greening the Universities,In John H.and S.Sterling(ed.),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18-39,London:Earthscan,1996.
[13] Forum for the Future,1998,“The Higher Education 21Project”,http://www.he21.org.uk.
[14] 王民主:《绿色大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地质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5页。
[15] Eagan.D.J.and Orr D.W.(eds.),The Campus and Environment Responsibilit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1992.
[16]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http://www.gwu.edu/.
[17]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http://www.sc.edu/.
[18] Tarah S. A. Wright,(2002),“Definitions and frameworks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Vol.3,No.3,pp.203-220.
[19] 陈永昌:《绿色大学评量指标系统之构建研究》,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2003届硕士论文。
[20]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Michigan,http://www.snre.umich.edu/greendana/.
[21] 王民主:《绿色大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地质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22] 王民主:《绿色大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地质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23] 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第7页。
[24] 余谋昌:《开展绿色教育建设绿色大学》,叶平、武高辉:《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25] 叶平:《“绿色大学”——大学“绿色文明”的荣誉和形象》,王子彦:《环境教育——21世纪大学的资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26] 胡静、王民:《绿色大学及其建设的意义》,《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第34—36页。
[27] 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第7页。
[28] 叶平:《环境伦理学走向实践的重要基地—创建绿色大学—兼汇报哈工大绿色大学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
[29] 王民:《北京师范大学创建“绿色大学”的建设理念与基本内容研究》,《海峡两岸环境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台中师范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0] 陈南:《“绿色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建》,http://www.ggee.net/greenu/gzu.htm。
[31] 叶平:《绿色大学的概念及其定位》,叶平、武高辉:《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2] 王子彦:《大学环境教育课内容及其相关问题》,《环境教育》2001年第5期,第21—22页。
[33] 赵维俊等:《大学进行环境教育的理念与思考》,王子彦、B.Raninger:《环境教育——21世纪大学的责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 林宪生:《环境教育的概念内容和方法》,王子彦:《环境教育——21世纪大学的责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5] 王民主:《绿色大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地质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36] 李冬梅:《绿色大学:概念与实施》,广州大学教育学院2005届硕士论文。
[37] 李冬梅:《绿色大学:概念与实施》,广州大学教育学院2005届硕士论文。
[38] 李冬梅:《绿色大学:概念与实施》,广州大学教育学院2005届硕士论文。
[39] 李冬梅:《绿色大学:概念与实施》,广州大学教育学院2005届硕士论文。
[40] 张远增:《绿色大学评价》,《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5期,第16—19页。
[41] 王民主:《绿色大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地质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42] 陈文荣、张秋根:《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4期,第89—92页。
[43] 罗泽娇:《浅议绿色大学的创建》,《环境教育》2004年第9期,第12—14页。
[44] 杨华峰:《面向循环经济的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7期,第12—14页。
[4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