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美学(第2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建立国际艺术品市场,必须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对民族身份的想象是现代文化的一个部分”。[4]实际上,文化载体的分区具有区域性,民族身份的认同,是当代中国油画向本土文化核心论迈进的首要步伐。

大众文化的表现手法既是大众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对某种感情、观念的组织与表达方式。例如,画家作为创作个体,力图将抽象性、表现性、象征性的民族审美心理与审美结构经过解构后重组。“很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设施看起来是这些国家历史上非常传统的东西,却实际是现代世界有意识的发明”。[5]同时,他们关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对于创作主体精神的显现,以及作品在价值向度上,注重从社会学与文化学的角度介入现实等诸多问题。

“许多人认为,全球化的真正核心问题是世界文化的标准化,地区流行的或传统的文化形式被逐出或沉默无语”。[6]实际上,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将自己的艺术依托于其他民族之后,其艺术还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芒;这个国家的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还能创造金融奇迹。可见,重新整合本土文化资源,释放中国文化的能量,具有必要性。只有发挥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国际艺术舞台,以及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号召力。

1.中国艺术民族化图式策略

弗罗斯特认为: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地域性文化性是生活在一定地域中的,绝大多数人共有的,具有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绘画上的地域性现象早在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时便已出现,尽管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画家和流派,但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具有历史性、传承性。

后现代艺术作品“主要是图像中(甚至在非图像媒介中)采用了大量复杂的技术,以提供一种逼真的印象,该印象与复杂的内容无关。事实上,意义常被颠覆、嘲弄,变得含混不清,以致表现变成了没有深层含义的场景展示。有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认为后现代文化实践似乎服从一种颓废的不相关性,道德的或美学的意义被认为不可能存在”。[7]欧美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重新提起,并且付诸实践的民族性、民族特色,适时证明本土化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发展我国当代艺术的过程中,注意探讨民族性和民族特色是及时和必要的。剔除中国艺术发展中的西方中心主义,避免使用“他者的眼光”审视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尤为重要。

中国艺术始终没有实现当代性艺术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上的结合。很多艺术家为追求艺术的现代性,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观念与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艺术局面的多元化,随之而来,也带来本土文化失语症的后果。

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呼唤传统文化强势回归。因此,努力探索民族的语言——与中国传统图式相结合,并且赋予这些传统图式时代新意义,是摆在当代中国艺术家面前的重要任务。

(1)借鉴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伴随向后一步的探本求源。这种探本求源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尤其,在当代中国乱花迷人眼的艺术品市场,艺术品身上的金融性能被开发,文化性能扑朔迷离。中国作为东方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怎样将本土文化成功放置在国际金融大环境中发展,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问题的答案恐怕只有一个——向中国民族文化强势回归。“后现代的背景还有另一个我们未曾公平对待的层面。……为剩下的艺术的另一半留下了回旋的余地,这就是美,它现在又开始渗入文化领域,……在原有的现代崇高的位置上,出现了美的回归和装饰”[8]。人类艺术遭受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风暴的洗礼后,大众传媒文化和流行艺术占据当代文化的主导地位,然而,哪怕是强调“游戏”与“拼贴”的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反拨,也形成一股强劲的复古之风,对于真、善、美与人文价值情怀进行关注。此时,视觉艺术创作开始走向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回归,是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元素有机融入油画创作的好时候了。

中国民族文化包含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图式是一种艺术符号,它与西方现代艺术存在某些契合点:强调抽象、变形与夸张,二者具有同质异构的关系,对它的解构是一种符号的二度创造,显现出艺术作品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融合的可能性,是当代艺术语言的一种创新,具有现实意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多样,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价值,蕴含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原始岩画、敦煌壁画、画像石(砖)、陶瓷、青铜、彩陶、年画、织绣、剪纸、地域性民族服饰、脸谱、秦俑、瓦当、皮影等艺术形式,无论对装饰的考究、绘画的空间意识、结构造型,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在作品中存留民族文化的创作观念、思维特征、审美形式,是当代中国艺术家亟待研究的课题。

(2)增强中国艺术民族感应性

艺术史本身就是历史,构成民族审美文化历史的一部分。不同时代的艺术,表现出不同时代文化的格调与特征,成为各个民族的象征。艺术作品中除了具有视觉上的物理属性,往往被赋予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个民族的艺术审美意识可以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及潜在性格。

以视觉艺术——油画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画对油画的影响很大。中国民族油画家在创作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文人画精神,使得油画作品呈现本土化、多元化特征。老一辈油画家如林风眠、吴冠中、苏天赐等,都曾或多或少地进行中西融合的尝试。他们有取舍地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文人画精神中汲取滋养,与后印象派的方法融为一体,创造出富于东方意味而又风格鲜明的油画作品。综观西欧和美国一些画派,都是具有鲜明民族感应性,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地方画派。例如,新表现主义代表安瑟姆•基弗的油画作品与德国民族文化联系紧密。他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事件中汲取灵感。这种思考和感情与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文化危机意识吻合。正是这种民族特色,使新表现主义艺术具有世界意义。再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波洛克的作品与美国人的自由创新精神联系,综合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创造成果,具有现代美国民族的特色。

进入21世纪,我们有理由把中国当代艺术,视为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对社会变革转型作出的回应。传承老一代中国油画家未走完的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现代化之路,势在必行。当代中国艺术作为文化形态的社会转型,以人文环境的国际化和艺术家立场的民族化,作为表征。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既定的历史时段,那么,当今中国油画艺术的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双向进程则表现得十分显著。

(3)突出中国当代社会新风尚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与传承。若谈艺术的时代风尚,就不能不把它置于文化的概念中,特别是全球化的语境下探讨。能够突出中国当代社会新风尚的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我们要求的新风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新风尚。西方油画在现当代艺术上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只是为我们提供一种学习和借鉴的条件,不等于它完全适合我国建设现当代文化的需要。中国艺术,包括中国油画,面对的是广大的中国观众,背靠的是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民族传统,必须思考和研究如何形成民族气派这个问题。“20世纪初,革新成为艺术及其所有不同变体中的主潮,表现形式与主题之间的怜惜越来越抽象”。[9]具体到油画艺术,要在充分发挥艺术语言特性和特长的条件下,努力融进某些民族艺术的美术观念和表现手段,使艺术语言更加丰富,更加适应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从而为世界艺术语言的革新作出自己的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传承意识的日渐增强,打造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为国际化的产业平台,传承文化的载体,加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N o.2011SJD760001)阶段性成果。

[2][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227页。

[3]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5—446页。

[4]Quotefro m:A.D.S mith,NationalIdentity,London:Penguin,1991,p.73.

[5][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6]王逢振编:《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詹姆逊文集》第四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6页。

[7][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8][美]弗雷德克斯•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9][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