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通货膨胀理论

长期以来,实现货币供求平衡与价格稳定是各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一。但是,自纸币流通以来,货币供求失衡和通货膨胀时有发生,开放经济条件下还出现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等特征。不同经济学流派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定义存在差异[2],因此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和预防也存在不同的政策导向。

一 通货膨胀的定义和类型

通货膨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经济现象,在主流经济学中一直是被广泛深入研究的问题。不同的理论派别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和治理方式持有不同的意见,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也存在多种形式。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不同经济学派别对通货膨胀的理解存在差异。凯恩斯主义从需求和供给角度切入,认为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会引起通货膨胀,而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益[3]。货币主义[4]从货币供给角度入手,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给超过需求而导致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弗里德曼提出,“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增加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英国剑桥学派代表琼罗宾逊夫人从成本推动角度解释通货膨胀,认为经济活动同质但工资报酬率不同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造成通货膨胀。新古典综合派代表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一个是物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

不同学派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虽存在差异,但大多数经济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前提下,因其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以及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因此,纸币流通和物价持续且显著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两个必备因素。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和类型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根据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可以将通货膨胀划分为温和型(10%以下)、奔腾型(10%—100%)和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5]。而根据具体通货膨胀的成因又可以将其划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型以及结构型四种类型。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投资膨胀、消费膨胀、财政赤字和国民收入逆差,是造成过度需求的主要原因。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均认为超额需求可以抬高物价,通货膨胀由于高需求而产生。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经济中货币工资在劳动生产率和价格水平提高之前就已经先行上升,或者由于垄断力量导致生产投入品或要素价格的上升而引起的价格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可分为工资推进型、利润推进型和惯性通货膨胀等具体类型。新剑桥学派、结构主义、后凯恩斯主义以及非均衡经济学理论均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支持者,弗里德曼则认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成立的前提是存在货币量的增加[6]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将通货膨胀看成需求和供给的共同作用结果。短期通货膨胀是由货币需求水平和工会组织、议价机构组织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通货膨胀则是由于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劳动生产率增长和成本下降均趋于停滞,产生分配中的不平等,进而造成物价持续上涨。

结构型通货膨胀从产业结构出发,将整个经济活动分为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两个部门的生产增长率不同,但工资增长率趋于一致。由于两个部门存在不一样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工资价格存在刚性,当一个部门工资提高时,另一个部门的工资也有被提高的趋势,因此会造成“工资—价格螺旋”,形成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即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以通货膨胀率表示。物价上涨幅度则由物价指数的变化来反映。经济统计学中用拉氏指数(Laspeyres Index,LI)和派氏指数(Paasche Index,PI)对通货膨胀进行衡量[7]。拉氏指数以基期数量为权数,能消除不同时期权数变动的影响,但假定数量不变会高估价格水平;派氏指数则以报告期的数量加权,不能消除权数变动的影响,并且会低估一般价格水平。

图1—1 拉氏指数(LI)和派氏指数(PI)

根据不同价格指数的计算方式可以得出两类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批发价格指数(WPI)是拉氏指数的应用,以基期数量为不变权数,考察报告期消费品价格与基期消费品价格的变化幅度;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是派氏指数的应用,以数量为权数,利用不同时期国内生产总值衡量通货膨胀。

CPI根据家庭消费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编制,与居民生活最为密切。其优点是搜集资料容易,公布次数频繁,可以及时反映社会公众生活费用的变动情况。但是,因为包含范围窄,无法涵盖资本品和进出口产品价格的变动趋势。此外,CPI还无法反映通货膨胀对经济群体中不同消费水平阶层的实际影响。

PPI是反映生产企业购买物品和劳务总费用的指标。WPI则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包括除劳务以外所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全部商品的批发价格在内。这两个指数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工业投入品和非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因此可以判断其价格变动最终进入流通的零售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由于企业最终将会通过产品定价将生产成本传递给消费者,因此以PPI或W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可以作为CPI指数的先导指标。

GDP平减指数以报告期的数量为权数,用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基期价格水平计算的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通货膨胀。由于其包括的范围广,GDP平减指数可以准确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除消费品和劳务外,还覆盖了资本品以及进出口商品。但由于资料统计相对繁琐,计算的频率低,一般一年只公布一次,对物价变动的反应相对较慢。

二 通货膨胀的成本与治理

通货膨胀率高、波动率大被认为是造成经济不稳定、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而恶性通货膨胀则会造成经济崩溃和政局动荡。通货膨胀预期会产生持有货币的成本,这种成本可以看作加剧经济摩擦的交易税。通货膨胀较严重情况下,企业和工人将会根据价格的变动不断改变工资要求以及重新签订劳动合约。当存在固定的税收减免时,通货膨胀还会造成经济的扭曲。而预料之外的通货膨胀将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造成不利于债权人的再分配效应,导致借贷风险提高,利率和投资成本飙升(Mankiw,2007)。由于通货膨胀的成本较高,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治理通货膨胀最直接的方式是采取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及平衡财政预算等方式治理通货膨胀。其中,削减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支出是削减财政支出的两个主要内容。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存量的方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具体政策工具包括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即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以及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此外,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也是补充性措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企业和个人税负的上升,影响国家的税收和转移性支出,使经济大幅降温;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会使企业资金运行遇到困难,造成货币信用危机。一旦供给下降大于需求下降而使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通货膨胀将会加剧,因此需要有相应的抑制最终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相配套。

其次,指数化政策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常用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方式。指数化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一定的指数对包括各类工资收入、储蓄存款、银行贷款和公共债券在内的所有有价证券进行货币纠正,即这些有价证券的名义价值将随着物价总指数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保持实际价值的稳定,补偿存款人、信贷发放者和有价证券持有人不受到因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实行指数化可以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降低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进而降低实际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针对恶性通货膨胀尤其有效。但是,长期来看,指数化会造成市场机制的扭曲,结果只能是延长和加速通货膨胀,最终导致劳动力和产品分配使用更加不当。此外,如果指数化直接造成政府开支的扩大,则其负面影响将更严重。亨利·赫兹里特(1978)认为指数化在实行过程中困难较多,并且只会使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8]。米尔顿·弗里德曼(1974)也认为单靠指数化并不能减轻或使通货膨胀放缓,强制指数化还会导致失业和商品过剩[9]

此外,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当通货膨胀率升高并演变成恶性通货膨胀而使政府无法控制时,为改变公众预期,可以通过发行新币种取代旧币种的方式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但这只是暂时性的措施,治标不治本。